03.07 你會選擇高風險的理財方法嗎?

ELF12


我來回答題主這個問題吧,相信題主現在問這個問題也是現在P2P暴雷有關係。

其實理財的方式還是很多種,比如股票,基金,期貨,銀行理財,P2P,房產等等。但是像股票,基金,期貨,都算高風險的,最近還要加一個P2P理財。

這個主要看你的資金量是怎麼配置的,還有承受風險能力,現在高風險的理財方式很多時候是不適合非專業人士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比如說股票,現在投資在股票和基金虧損的人和機構也不少,包括基金公司自己還有私募,這些都還算是專業的機構,也都虧損了,那非專業的普通老百姓就更加不用說,虧的那叫一個慘。

然後還有期貨,這個就更加不用說了,一步天堂一步地獄,虧起來比股票還慘,股票你還能留著給自己兒子,期貨可以讓你投進去的錢虧的沒有一點翻身的機會,這個沒有專業的投資知識和豐富投資經驗也是玩不轉,除非你做好虧損全部本金的算,否則也不要進去。

P2P理財收益高,很多朋友都很喜歡,P2P但是看似風險不高,其實裡面暗流湧動,如果你沒有非常瞭解P2P平臺,而投資了一些小平臺的話,暴雷的風險也是非常之大。你投資進去的錢自然也是很難要的回來了。

理財一定要適合自己,如果你自己是對哪一行非常瞭解,你可以從事那一行的高風險投資,因為你懂。如果你不懂,強行為了高收益而進行高風險投資,你就要最好虧損全部本金的準備。

我個人只會投資我熟悉的領域,不熟的領域我不會投資,情願錢閒著,也比虧掉好,老百姓很多時候踏踏實實的賺錢比什麼都實在。

大家也可以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


大格局人生


對於高風險額理財,我覺得還是應該考慮具體是情況,如果說這個高風險的理財有著大平臺的靠山,還是可以試試的。

高風險背後就是意味著高收益,沒有高額的風險,又會哪裡來的高的收益呢?但是我建議15%收益率以上的就不要考慮了,高於12%以上的收益率的風險實在太高了,不值得去理財。


我這裡說的高風險高收益指的是12%以下的理財的收益率,目前把錢放在銀行定期存儲是很穩定的,但是收益率實在太低了,銀行給出是利率也就是4%以下,一年期的定期存儲額利率是2.5%,五年期的是4%左右。而且還需要把流量錢放在銀行一年,不能取出來。

目前比較高的理財一般都是在7%至10%之間,太高的收益率肯定是騙子,你想著拿別人給出的高額的收益率,人家卻是想著拿你的全部是本金。


在7%至10%之間,只有P2P理財可以做到,6月份和7月份跑路的P2P理財平臺比較多,如果我還是會選擇靠譜的理財平臺。

另外,我選擇高收益的理財平臺並不能代表我沒有買其他的理財產品,理財要分散風險,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面,分散風險對於理財來說很需要,所以我也會買一些貨幣基金等收益穩定的理財的產品。

打字不易,希望大家可以點贊支持一下,歡迎關注,為大家帶來更多的回答。

財道


不會。理財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現階段,安全性和收益率的最佳結合是:安全穩健的政府直接融資項目,沒有中間商賺差價,20萬起投,年收益9~10%,按季度付息,到期回本,資金投向基礎設施,多重保障,安全可靠,歷史記錄幾乎100%兌付。


用戶109645884110


高收益的還是有很多的,最主要的是要看他們的項目如何,還有資金透不透明,我在一家公司投了幾十萬 每個月都有上萬的收益,穩得一批。


何以解憂0惟有杜康


P2P作為互聯網金融理財,只需要互聯網就可以隨時登陸隨時理財,不論是PC端還是手機端都方便於隨時查看和理財。

相對其他理財產品,P2P有著比較明顯的流動性優勢和靈活性,有的是先息後本 ,有的是本息到期一次還清,大多數平臺都採用等額本息或是等本等息的還款方式,一次投出,按月回款。對比銀行定期存款要好很多,每月都有回款,風險低,而且資金再利用靈活度強,因此可以根據自主的條件去選擇,更加便捷於投資者。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相對理財的需求也越來約大,P2P作為一種新興的投資方式,充分滿足了各個階層各種類型的投資客戶的需求,使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種便捷而又合適的理財平臺。

高收益一定是伴隨著高風險的,投資一定是需要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哦,因此要謹慎投資~


極智金融lt


不會的,一般來說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對於理財產品來說也是一樣的,可以根據自身的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資產配置情況來選擇,小額投資靈活性高的理財,三益寶小編建議可以選擇寶寶類理財產品、互聯網理財以及銀行短期理財等。


星空之下3555


這個要看個人的性格,本人是不會選擇太高風險的理財。

高風險的理財,現在網絡上面比較流行的就是p2p平臺了,收益是高,風險也大。如果實在要進行高風險投資,建議金額不要總收入的10%。


女帝在跳舞


這個要根據自己對於損失的承受能力來判斷,面對高收益就要有高風險損失的心裡承受能力。每個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樣,所以對於是否投資高風險的理財產品也是因人而異。關注私信交流理財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