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把姑婆當親媽——松原市寧江區明珠社區居民於淑芬的故事

家就像根,永遠是樹葉的歸宿;家就像一件大衣,給予了貼心的溫度;家就像一瓶陳釀,融進了愛與親情,在松原市寧江區繁榮街道明珠社區就有這樣一個家庭。

提起於淑芬,居住在寧江區繁榮街道明珠社區的居民人人豎起大拇指,說他們一家人是社區出了名的大好人,孝順長輩、教育子女、家庭合睦、幫助鄰里……都是大夥兒效仿的榜樣。

於淑芬是寧江區繁榮街道明珠社區居民,自結婚5年起,她就和丈夫陳立福與姑婆同住,20年來,他們一家人和和美美,晚輩孝順長輩,從沒發生過拌嘴、吵架等不愉快的事。

於淑芬的家位於迎春花園小區回遷房內,80平米的房屋被她佈置的井井有條,沙發上的鋪設的白色單罩一塵不染,窗臺上爭相綻放的花朵將屋內點綴的生機勃勃。於淑芬總是坐在姑婆陳景蘭的床頭,一邊整理打工超市的貨物清單,一邊時不時地和姑婆說說話。20年的日夜相處,兩人早已將對方印在了心裡,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默契十足,只要於淑芬在她的身邊,老人從不哭鬧,經常笑臉盈盈。

“20年了,我早就把二姑當成了自己的媽媽,也許我們母女前生真的有緣吧,我倆的陰曆生日都是同一天,前世之緣,註定了我今生與她相伴。”於淑芬告訴記者,1995年她和丈夫從老家大安搬至前郭。為了維持生計,丈夫陳立福學會了刮白的手藝,開始走街串巷去幹活,於淑芬在家挑起照顧年幼兒子和姑婆的重擔。洗臉、洗頭、洗澡、換衣、鋪床疊被……於淑芬細緻周到地伺候著,生怕老人不舒服。

“從小,母親就教導我要尊老愛幼、寬以待人。結婚時,母親還特別囑咐我要把公婆當成親爹親媽一樣照顧。我二姑婆陳景蘭患有先天性智殘,生活不能自理。之前住在我小姑婆家,後因一些事由,姑婆無人看護了,我就把她接到自己家裡來照顧,沒想到這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就我們就生活在一起了20年。”於淑芬臉上露出平淡而又幸福的笑容。

為讓老人坐臥得舒服些,於淑芬在老人經常待的地方墊上不同的枕頭,方便老人坐立和休息。這還不算最難的,最難的是給老人擦身子和處理大小便。因為姑婆有智力障礙,生活不能自理,說拉尿在床上就拉尿在床上。涼爽的天氣還好些,難熬的是在炎熱的夏季,姑婆年紀大不能吹冷風和穿堂風,屋子裡常有異味,但於淑芬默默地忍受著,毫無怨言。

“日子最苦的時候,我一手牽著老的,一手抱個小的,好在我那時候年輕,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勁兒。”於淑芬笑著說,1996年為了增加點家庭收入,改善一點生活條件,她帶著姑婆和兒子到縫紉店鋪學習縫紉活。學成後,她到大型服裝店領取材料,在家做活,掙點衣料加工錢。

孩子上學時,於淑芬要早、中、晚按時接送,剩下的時間基本都用在了照顧姑婆身上,白天根本沒有時間做活掙錢。到了晚上,服侍姑婆和孩子休息後,於淑芬總要貪黑趕活計,一干就到後半夜,凌晨四點才能閤眼短暫地休息一下,然而,這樣的日子,於淑芬硬是熬過了15年。

“家長孝順老人,孩子自然都看在眼裡,孩子會學著家長一代一代把孝道傳承下去,孝老愛親是我們的家傳之寶。”談到教育子女時,於淑芬這樣說,“兒子從小就和姑奶奶感情深厚,家裡有好吃好喝的東西,或是做熟後的第一碗飯,兒子總是說要先給姑奶吃。這些年我們家吃飯碗筷從不分開,一家人同桌吃飯,兒子還經常給她姑奶夾菜。”

於淑芬的兒子陳曦大學畢業後,簽約河北保定一家公司,是個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年青人。“我的兒子很懂事,從小到大沒讓我操心過。他在家上學時,為減輕我的負擔,經常會幫忙照顧他姑奶,端屎倒尿從不嫌髒。”於淑芬說。

在社區幹部的幫助下,於淑芬找到了一份離家不遠的超市打工的工作,社區又為姑婆辦理了低保,一家人的日子逐漸有了好轉。提起妻子,丈夫陳立福說:“我從內心感激妻子,難能可貴的是,20多年來,她和我姑姑相處得一直很融洽。家人逢年過節來看老太太,妻子也都是忙前忙後地照應著,家裡一直有濃厚的親情氛圍。”

在姑婆的眼裡,她是“貼心小棉襖”;在兒子的眼裡,她是“了不起的媽媽”;在鄰居們的眼裡,她是“賢惠孝順的好媳婦”……面對大家的讚譽,於淑芬總是不好意思地搖頭笑笑。她感慨地說:“孝敬老人是做人的本分。現在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姑婆每天都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我們娘倆今生有緣,這輩子我就好好陪伴她。”

把姑婆當親媽——松原市寧江區明珠社區居民於淑芬的故事

記者:吳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