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抗戰中日本人為什麼寧死不降,原來這才是他們畏懼的……

抗戰中日本人為什麼寧死不降,原來這才是他們畏懼的……

日本兵投降的少,但是對戰爭不滿的,還是有不少的,後來還出現了一些反戰組織。這些覺悟的日本人組成的反戰組織,也得到日本共產黨的支持,當然,他們也要與中國的抗日武裝取得聯繫,並進行合作。包括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以及國民黨的武裝。這方面也是有歷史事實的,電視連續劇《八路軍》中,就有反戰同盟的內容。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抗戰成為了電視熒幕上最常出現的一種題材。更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 抗戰在大熒幕上變得不再艱難,不再與苦難相伴。而給我們帶來沉重災難的日本人也變成了跟白痴無二的鬼子。這些神劇的存在給中國人帶來的傷害遠比我們預料的要嚴重。


不看那些神劇中的傻鬼子,歷史上真正的日本士兵到底是什麼樣子呢?實際上他們不但訓練有素、詭計多端,而且還非常的殘暴。人性對於他們而言,似乎是一個笑話。

在眾多的神劇中,筆者至今還沒有看到有任何一部敢拍鬼子投降的情節,這一點還算是尊重歷史。因為真正的戰場上,當年日本士兵真的不會投降,當年的先輩們俘虜一個鬼子那是能夠震驚全軍的事情。那麼為什麼俘虜一個鬼子那麼難呢?

在日本的文化體系中,投降是一件非常恥辱的事情。在日軍的《戰陣訓》中,特別強調:“懂得羞恥的人才能自強。應該經常想到家鄉門風的聲望,更加勤勉,以不辜負父老鄉親的殷切期盼。”“活著就不能接受被俘虜的侮辱,死了也不能留下罪過禍害的壞名聲。”

抗戰中日本人為什麼寧死不降,原來這才是他們畏懼的……

正是因為這樣的教育與傳統,所以鬼子很少會在戰場上投降。與死亡相比,投降之後所帶來的恥辱感才是他們最害怕的事情,尤其是想到會給自己鄉下的父母帶來恥辱,這一點才是日本士兵最害怕的事情。

在1943年以前,那批日本士兵的主力都是從小接受軍國主義思想,被武士道毒害的年輕人。在他們心中,對於死的懼怕可能要遠遠低於對於自己投降或者被俘虜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的恥辱的懼怕的。也正是這樣畸形的文化薰陶,讓日本鬼子在戰場上表現的特別不怕死。

二戰日軍士兵的“拒不投降”是世界有名的,國人熟知的平型關大捷,八路軍全殲日軍輜重部隊,卻一個俘虜都沒抓到。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日軍的頑固和死不投降更是讓美國人不可思議:彈盡糧絕就發起自殺的萬歲衝鋒,傷兵則拿手榴彈自殺。他們不饒恕敵人,也不饒恕自己。
因為死硬的非人類表現,美國士兵嘲諷過:最好的日本兵,是死了的日本兵。
日軍戰俘的醜態
侵華戰爭結束時,日軍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統計稱:“隨著遣返輸送的進展,由中國政府方面和共軍方面(極少數)移交的俘虜,1946年5月末的數字為:陸軍1212名,海軍40名,商民106名,共計1358名。另外,從延安返回日本的戰俘約300人,200餘名俘虜死在國方戰俘營中。”

如果這個數字當真,那麼算下來,不連滯留中國的其他日本兵(有參加反戰同盟的,有幫助閻錫山等打內戰的),中國戰場在日本戰敗時,抓到的俘虜不足2000名。
日本人為什麼不願投降?
中國人普遍的說法是:日本兵不願繳槍,因為武士道和法西斯教育給他們洗了腦,而他們也恐怕中國人報復。
魯思·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裡則真正把握住了日本人的靈魂深處,書中寫道:即使傷太重或者喪失意識而成為俘虜,他在日本也永無抬頭之日了。他已經喪失了名譽,之前的他就已經“死”了。
1941年由日本陸軍省東條英機陸軍大將發佈的“戰陣訓”,就是日本兵的催命符。
戰陣訓分三塊內容,大致都是“皇國、皇軍、團結、協作、攻擊、必勝”之類的訓詞,其中第二塊的第七條和第八條:生死觀和愛惜名譽,明確警告日本兵:不能當俘虜,否則就自己受辱也讓家人受辱,寧可自殺!
日本海軍大將南雲忠一再塞班島切腹自殺時,留下一份遺書,上面寫:“戰陣訓言活著就不能接受被俘虜囚禁的侮辱,理當以忠孝赤誠之心勇往直前,雖死猶生。”而在更多的戰鬥中,“戰陣訓”直接導致大批士兵明明彈盡糧絕餓得皮包骨頭,完全喪失了戰鬥力,也不選擇投降,或者活活餓死,或者自殺。

無數日本兵,可以說是給戰陣訓逼死的。

小鬼子不投降的原因是連坐制度。。。當時的鬼軍一個聯隊基本上95%都是由當地鄉民和街道鄰居組成。。。都是親戚朋友。。。所謂上陣父子兵。。。打起仗來非常的悍勇。。。一人投降傳回國內馬上就是名聲掃地家產被奪。家人只能是背井離鄉成為流民。。。死了還能的撫卹金。。。活著全家生不如死。。。誰會投降?只有那些孤家寡人的才會投降。。

抗戰中日本人為什麼寧死不降,原來這才是他們畏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