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希特勒不是德國人為何以德國自據?

用戶8084447381977


這題目更形象地描述,應該稱為“元首的辛酸往事”。希特勒是奧地利人,但是從1925年開始就放棄了奧地利國籍,成了無國籍人士,真正的黑戶。從1925年開始到1932年2月正式加入德國國籍,元首經歷了一共6次失敗的入籍經歷和最終藉助納粹黨的實力才真正入籍的第七次嘗試,魏瑪共和國的政治體制和法律差點就將元首排除出德國的政治生涯。

元首入籍難是有原因的,說白了沒拿到無犯罪記錄證明,因為元首在1923年11月在慕尼黑啤酒罐暴動事件被載入了犯罪記錄。1925年,元首第一次向圖林根州申請入籍,當時是各州管理入籍事宜,由於黑歷史被官方拒絕。正式渠道走不通,元首第二次開始從老巢拜仁州入手,動用了納粹黨在議會的代表前往遊說和探聽拜仁州內政部長的口信,然而還是由於犯罪歷史不被允許。

既然直接申請不行,之後元首就開始嘗試走法律的空子:當時的國籍法規定公職人員是被視為擁有德國國籍的,因此也就有了“希特勒教授”的稱號。1929年的圖林根州,納粹黨已經參與執政,該州的內政部長正式納粹黨成員,此人想給希特勒安排一個魏瑪藝術學校的教授職位,在德國教授職位大部分是屬於公務員範疇。但是聯合執政的黨派不幹了,第三次嘗試又是無果。

但是這個圖林根的內政部長是比較執著的,趁著聯合執政的關鍵人物不在,給希特勒搞了圖靈根一個特別小的地方Hildburghausen地方憲兵隊的專員職務。看似問題解決了,可是元首不滿意啊,覺得丟人,把原件都給撕毀了。第四次可以說是即成功又是不成功,也成了後來被媒體爆料和嘲笑的起源。

時間到了1932年就大為不同了,當時納粹黨支持率很高,而且希特勒打算於當年5月參加總統選舉,沒有德國國籍意味著沒法參加。因此在2月,納粹黨從聯合執政的Braunschweig開始著手,祭出了Professor Hilter2.0版本:社會學和政治學教授。反對黨社會民主黨開始反對了,高校一看風頭不對,給希特勒定了個:他缺少學術資格。

這時候第四次入籍緋聞被媒體曝出,甚至議會都有人開始嘲笑希特勒。納粹黨開始給Braunschweig的主席施加壓力,要求給希特勒一個小城市的特派市長的任命,很可惜的是第六次嘗試是在當地的議會中被否決。

最後,納粹黨直接威脅在Braunschweig聯合執政的其他黨派:不給國籍,就解散政府提前選舉。最後2月26日,希特勒被任命為當地派往國會的議員,元首的辛酸往事得以終結。當一年以後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時,媒體也不敢再提這些往事了。應該說,元首是個很上進的人,排除理念上的分歧,其個人的努力還是值得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