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歷史上的大名府為什麼那麼出名?為何如今卻淪為一個縣城?

MoMaek32004723


有人說電視劇《水滸傳》的播出,提高了大名府的知名度,真可謂是一部水滸傳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

《水滸傳》中的""大鬧大名府""發生在北京大名府。有書君也是通過《水滸傳》知道了大名府,下面來說說大名府的歷史和現狀。

先說說歷史上的大名府為什麼那麼出名?

1、曾經輝煌有特色

大名府歷史悠久,曾為國都、陪都。

特別是到了北宋時期,作為四大京城之一的大名府人口百萬,經濟繁榮,城市發展達到頂峰。宋真宗時作陪都,為了抗擊遼兵,鼓舞士氣,每當遼兵進犯,皇上就到大名督戰。

因此大名城內給皇帝建了個行宮(據記載規模比開封的小,樣式相同),可以想象得出當時的繁榮景象。當時的名氣僅次於首都開封府。

大名府再次輝煌是在清朝入關之後。1658年,清朝將大名府設為直隸省會,曾一度成為直隸省的第一省會。但兩年後遷都真定,再後來遷到保定,至此大名府輝煌不再。

現在隨著2014年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名縣也被列入河北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大名府隨之再次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人們對大名府念念不忘是他歷史上曾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發生過重要歷史事件。他還有豐富的文物,保留著歷史建築的傳統格局的風貌。獨特的城市特色也吸引著人們。

整個城市像龜身,城南門下有一暗溝通往外河,恰似龜首,令人驚歎。

大名府以立體空間的角度,構思了與其它城市不一樣的龜形特色。十字大街中心像龜背,古城中間高,四周低,以中心向外圍漸次降低。

城區街巷結構嚴謹,形狀規整,街道對景,主次分明,構成棋盤式方格網狀,上面的城樓、牌樓、衙署、書院、廟宇、古宅舊第、教堂等建築就像井然有序的龜殼。

2、大名府的前世今生

大名府,在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南部。廣義上的大名府不僅僅指北京大名府。

大名府春秋時期屬於衛國都城,是著名的""五鹿城""。唐德宗時改稱大名府。北宋代替後周,又稱大名府,到宋仁宗時期建陪都,是為北京大名府。

金朝時期把原來大名府稱為大名府路,元朝時期稱為大名路。大名府1401年時被改道的黃河整體淹沒,沉積於4米河沙之下,對大名府感興趣的人期待它有朝一日重現江湖。

後來明朝在大名府舊址上重建大名府,但此大名府已非彼大名府。

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平,大名府名為京師大名府,因北京的轄區為直隸,又稱直隸大名府。

俠義的大名府,主要指如今的大名縣。在明朝大名府舊址附近,前身為大名府。名稱開始於五代後漢,後來又叫大名府。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二月,裁府並縣,廢大名府為大名縣至今。從此中國不再有大名府。解放後的曾建大名市,現為縣屬邯鄲專區(邯鄲市)所轄。

3、歷史悠久之地名稱常變,區劃也常變。

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哪一處有名之地能永遠長盛不衰。

比如距離大名不遠的""開封"",曾是名副其實的""八朝古都"",至今成為四縣城市。像這樣有名又淪落,常常被風水輪流轉厚此薄彼的地方不在少數。

歷史上不同時期的不同地方有相同名稱,在相同的地點有不同的名稱是常事,區劃常變也屬常事。大名縣,地點在三省交界處,地名更迭頻繁,區劃也不斷調整。

唐朝時大名府在魏州的轄區內,後變換為冀州,當地的百姓翼州人、魏州人之間來回變是常事。

人世間但凡經過繁華之後都會落幕,這是歷史興衰更替的必然現象。

再說歷史上那麼出名為何如今卻淪為一個縣城?

1、戰略要地會隨政治中心的衰落而衰落

古往今來任何一座城市的興衰都和所在地區,甚至在全國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大名府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北宋的首都在開封,而幽雲十六州卻在外族手裡,這就導致了邊界線南移,大名府的戰略地位瞬間提升。

北宋時期遼軍經常南犯。當時大名府南面是黃河,如果大名府失守,開封就會不保,因此大名府是護衛都城的最後一道防線。

北宋沒有被遼奪走, 卻被金攻滅。此時的大名府不再是軍事重地。

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領兵滅元。收復了中原政權失去455年的幽雲十六州全境。隨著北方幽雲十六州的收復,南北方分界線北移,大名府的戰略地位完全下降。

因不再是軍事戰略重地,便逐漸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2、政治中心會因遷都被棄時過境遷薄弱而薄弱

大名府,曾經繁華一時,街上車水馬龍,遍佈小商小販,人們生活與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情景相差無幾。在當時,百萬人口的城市絕對稱得上是""國際大都市""。

清軍入關以後,滿人治理天下,設立大名府為直隸省會。但好景不長,直隸省很快又被清政府遷到了保定,大名府就又逐漸走向了衰落。

因不再是政治中心,大名府隨之得不到繼續發展的機會變得薄弱而薄弱。

3、經濟發達地區會伴隨著交通的衰弱而衰弱

我國曆史上南北交通運輸主要靠大河運,正好運河從大名府穿過,歷史上南北交通運輸便利,商賈雲集。

宋代的大名府東門就是運河,現在叫衛河。從歷史及現實來看,哪個地方交通發達,哪個地方就會繁華;反之,會因為交通的衰弱而繁華不再。

大名府等一系列城市因大運河而興,又因大運河衰弱而衰弱。

另外,清末修築平漢鐵路時,開封、安慶一線原計劃經大名府、開封南下。但因為信迷信,袁世凱擔心會給家鄉河南項城招來災禍,將平漢路西移,改道邯鄲、安陽、鄭州,直接導致了東路大名府、開封的衰弱。

因不再是交通要道,沒有人來回奔走於此地而衰弱。

人、地的興盛都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也都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歷史悠久的大名府的順勢而升,隨時而落是自然現象。

有書君覺得現在大名縣成為世界遺產保護地吸引人們的關注,也算得上是對曾經輝煌的又一次迴歸。大名縣續寫著大名府新的歷史發展篇章,不必再哀嘆它自然變遷的命運。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大部分人知道大名府是因為水滸。

水滸中,梁山好漢為了救盧俊義,不惜打破大名府,擊敗梁中書。

而大名府很難打,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確實,大名府名氣就是來自於水滸所在的宋代。

大名府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

不過,古代大名府的轄區很大,包括今河北省邯鄲市東部大名縣等地、河南省濮陽市市區、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安陽市內黃縣東部、滑縣東部、新鄉市長垣縣東北、山東省東明縣等地。

大名府最早出現在唐代末年,由魏博節度使田悅創建。不過這是藩鎮自己的主張,唐朝政府沒有承認。

到了北宋時期,由於燕雲十六州被契丹控制,契丹騎兵直接進入了華北大平原。

而北宋首都在河南開封,也是在大平原上。

從開封到燕雲十六州,基本無險可守。

北宋為了防禦首都,被迫在開封設置防線。大名府距離開封200公里,恰好是一個戰略緩衝墊。

於是,北宋把大名府設置為了軍事重鎮,地位提升為陪都,乃北宋四京之一的北京。

大名府非常重要,如果淪陷,開封也凶多吉少。

所以,北宋對大名府的建設花費巨大精力。

它是當時河北最大的城市,故又號“河朔重鎮”、“北門鎖匙”,在其北方不遠便是遼國的燕京。

所以大名府的知府梁中書,地位非常高,是蔡京的女婿,手下兵馬眾多。

不過,北宋被金軍滅亡以後,情況就出現根本性變化。

以為南宋首都變為臨安,北方戰略防禦以防禦江淮一線進而防禦長江防線為主。

大名府在金國的地盤內,已經無法作戰戰略門戶,地位不復存在。

而金國也不需要維持大名府這樣一個軍事重鎮,所以南宋開始大名府就逐步荒廢。

元代為大名路,明清兩代仍為大名府。

民國初年為大名道首縣,後來由於交通形勢改變而失去河北南部主要城市的地位,現今的大名府舊址只是村落等級的小地方。


薩沙


大名府,又稱北京大名府,治所舊址在今河北省大名縣的東南部。注意題主所說的今天大名縣,雖然也是歷史上的一座有名府城,但已經不是北京大名府了,只是明朝大名府。


所謂北京大名府,是宋仁宗慶曆二年所建陪都,史稱“北京”,《水滸傳》中所提到的北京大名府就是指這所陪都,當時人口達百餘萬,可謂國際大都市。可惜這座府城最終因為黃河改道,被淹沒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

大名府廣義上就不僅僅指北京大名府了,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座座城池被湮沒在黃沙之中,又一座座城池在原地拔地而起。

那麼,讓我們共同來探探大名府的前世今生吧,為何最終成為一座名不經傳的縣城呢。

春秋時期,此地屬於衛國,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此外,南方廣州被稱“五羊城”,都是“祿壽吉祥”之意;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三國魏陽平郡;北周魏州;唐為天雄軍治,唐德宗時改稱大名府,此為大名府的由來。

五代時期,後唐時稱興唐府,後晉時稱廣晉府或天雄軍,後漢、後周時稱大名府。北宋代替後周,繼續稱大名府,直到宋仁宗時期建為陪都,被史稱為北京大名府。之後,黃河改道被淹沒。

金朝時期此地被稱為大名府路,元朝時期稱為大名路,明清時期任稱為大名府,但此已不是北宋時期的大名府了。

清朝時期大名府屬直隸省,曾一度為直隸省第一省會。民國時期,將直隸省改名為河北省,大名府被降為縣。

解放後,魏縣曾一度被納入大名縣,大名縣一直隸屬邯鄲專區,或者邯鄲市管轄。並且於2019年5月5日大名縣正式退出國家貧困縣序列,實現全面脫貧。



安定郡小書生


在水滸傳中,有一位響噹噹的人物,論武藝他在梁山中要第一號,這個人就是玉麒麟盧俊義。

為了打敗史文恭,宋江派吳用來到北京大名府,假裝算命先生將盧俊義騙上山。在當時,北京大名府的名氣,也僅次於開封府,說到這,大夥肯定想知道,這個北京大名府,到底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呢?

答案就是——河北省邯鄲市的大名縣。

邯鄲我們都知道,邯鄲學步嘛,春秋戰國時趙國的首都,幾千年來,一直沒有更換過城市的名稱。可這個“大名”縣的大名,還真是不夠響亮。

我們去搜索一下一下大名縣,顯示的內容是,位於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全縣有七十多萬人,土地面積一千多平方公里,六百多個行政村,大名縣經濟發展較慢,人民的生活水平較低,是國家扶貧開發的重點縣城。

有沒有搞錯,當年那個大名鼎鼎的繁榮昌盛的大名府,竟然淪落成為了一個貧困縣,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來具體來看一下大名縣的發展史。

大名府,在歷史上,兩次被定為首都(北宋陪都、衛國五鹿城),曾經繁華一時,街上車水馬龍,小商小販遍佈,人們生活富足,和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場景相差無幾,在當年,絕對稱得上是“一線大都市”。

大名府名揚天下,是在北宋時期,當時遼國兵力強盛,北宋和大遼常年交鋒,而攘外必先安內,趙匡胤處處防著手下的將領,搞得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讓軍隊的戰鬥力極度削弱,因此和大遼的交戰中,始終處於下風。自從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拱手相讓,中原地區就象失去了一道屏障,北方的遊牧民族,想侵入中原就變得十分輕鬆。

宋太宗有心伐遼,但實力卻不允許,兩次伐遼失敗後,眼看燕雲十六州再難有回收之日,為了防禦大遼的入侵,他只好在燕雲十六州的邊境布兵駐防,具體位置就在太行山脈上,當時的大名府,與滄州、河間、邢州皆被視為國土重鎮,守護著北宋的心臟。

因為大名府更靠近北宋的首都開封,所以就被北宋當做防禦的最後一道牆,如果大遼攻破了大名府,那就意味著北宋即將滅亡,因此大名府位置,在當時極其重要,所以北宋就在大名修建陪都,大名府就這樣名聲鵲起。

當時,北宋總共就建了四大京城,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鄲),大名府佔其一,宋真宗還曾親臨大名府,征戰大遼,當然也是無果,不過作為四京之一的北京,可以想象的到當時的繁榮景象。

但好景不長,北宋沒有被大遼吞下,卻被大金滅亡。 北宋滅亡以後,大名府自然就落入金國的手裡,鼎鼎大名的大名府,就更名為金國的大名府路。這時的大名府,因不再是軍事重地,便漸漸失去了失去昔日的輝煌。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以後,滿人治理天下,設立大名府為直隸省會,為大名府又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但好景不長,直隸省很快又被清政府遷到了保定,大名府就又這樣逐漸走向了衰落。

建國以後,因為治理黃河,以及剿匪的需要,政府設立了平原縣,平原縣分割了河北、河南、山東三省的交界之地,大名府的南部地區就劃歸平原縣。

平原縣撤銷以後,大名府被划走的地區,變成河南地區的涉縣、武安、臨漳縣,這次的劃分調整,把大名府直接從一個地區級的市,降為一個小縣城,一直延續至今。

大名府的興衰,歷程幾轉幾回,從春秋時期到現在,依然屹立在那裡,大名縣雖然經濟發展的緩慢,但作為一個歷史名城,仍保留著非常多的歷史古蹟。如今的大名縣,已成為一個旅遊勝地,其長久的歷史文化,值得大家前去觀看。


歷來現實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最靠譜的答案。

首先說說歷史上的大名府何以那麼出名?

在古代,大名府由於交通發達,又是軍事重鎮,所以促使它繁華了一千多年,特別是在北宋時,達到了鼎盛時期。

大名府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的大名縣,春秋時代屬於衛國,那時叫五鹿城;戰國時屬於魏國;秦朝叫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三國叫魏陽平郡;北周稱魏州;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改名為大名府;五代叫興唐府;後晉叫廣晉府;後漢又改為大名府;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建陪都,又叫“北京”,此時的大名府人口達百餘萬。

從春秋到北宋,大名府一直屬於軍事重鎮,隋煬帝時開通的大運河經過此地,修建了三大碼頭和八個渡口,增強了它的交通力度。由於晉高祖石敬瑭將幽雲16州割讓給了契丹,使得遼國勢力直接威脅到北宋的邊防。後來為了防止遼國的南侵,北宋就在大名府駐紮重兵。

公元1042年,遼軍準備南侵,宋仁宗在丞相呂夷簡的極力諫言下,把大名府視為重鎮,駐紮大軍,並投入巨資,把它在原有的基礎上修建成華麗異常的都城,光宮牆就達三里長,使得大名府的經濟、商業、人口一度處於頂峰狀態。

北宋以後,大名府逐漸衰落

北宋滅亡後,被金國佔領的大名府完全失去了政治地位,加之金人不善於運營,使得經濟迅速衰落,人口也不斷流失。由於大名府距離黃河比較近,1401年,一場大洪水直接淹沒了它,淤泥幾米高,使得它徹底消失在歷史中。後來明朝政府又在附近重建了大名府,但是跟北宋的大名府大不相同了。

但是,大名府在元明時期一直當作為路、府、道所在地,清朝時期是直隸省總兵駐地,轄開州、大名縣元城縣、南樂縣、清豐縣、東明縣、長垣縣。清朝末年修建平漢鐵路時,原本計劃經大名及開封南下,但袁世凱擔心給他的家鄉河南頂城招來災禍,於是將平漢鐵路西移,改道邯鄲、安陽、鄭州,這便直接導致大名府的衰落。

民國時期,大名府還屬於南直隸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管轄從石家莊以南,到河南長垣黃河以北,包括山東東明。1963年為解決河南山東兩省交界地區的水利問題,而進行了區劃調整,把大名府劃歸了河北省邯鄲市,至此,大名府便成了一個偏居一隅的小縣城。

總體來說,大名府的興衰跟北宋有著直接的關係。


不喜歡吃白菜


大名府的名聲,主要出現在宋朝相關的歷史典故,亦或是演義小說中。

之所以大名府能夠有一段時間的光輝時刻,離不開北宋的培養,相反,脫離了北宋,大名府的歷史任務也就走到頭了。

最初的大名府籍籍無名,雖然也有不短的歷史了,但畢竟只是一個小小的城市,沒什麼值得炫耀的,而隨著北宋北伐失敗,大名府的軍事意義被北宋拿到檯面上來重新解讀了。

北宋曾經設四京,包括東京汴梁,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以及北京大名府。

四京的格局,是宋朝那個年代的一個傳統,不僅僅是宋朝有四京,大遼金國也有,大名府在北宋的真正價值,在於首都最後的屏障,若是哪一天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大名府可以作為汴梁的最後一個屏障。

早在宋太宗趙光義時期,北宋就曾經試圖進行北伐,將曾經在五代十國時期被石敬瑭割讓出去的燕雲十六州奪回來,燕雲十六州的位置不可謂不關鍵,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戰馬的天然牧場,沒有了這一片地區,首先北方少了一段天然的軍事緩衝帶不說,北宋還將失去戰馬,沒有了騎兵,北宋軍隊的戰鬥力自然大打折扣。

因為沒有燕雲十六州,北宋只好另謀出路,將大名府作為汴梁的另一個屏障,只是可惜,雖然有屏障,後來北宋還是被金國騎兵隨便砍殺,不多久就打到了都城汴梁。

隨著北宋的滅亡,大名府也成為了金人佔有區,地處金國腹地,沒有戰亂,大名府的地位自然一降再降。

等到了元朝時期,大名府也沒有恢復往日的輝煌,畢竟大名府之所以輝煌,是因為它可以是北宋的軍事重鎮,但一旦北宋滅亡了,不論是金國,亦或是蒙古人,對大名府都不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態度,畢竟大名府在他們眼中僅存的價值也消失了。

一直到明朝,大名府更是因為洪澇問題,徹底被黃河淹沒,洗刷乾淨了,這時候,大名府實際上已經從地圖上消失了,雖然後來明朝重建了大名府,但這時候的大名府沒有任何特別之處,自然也不會有絲毫的優待。

明朝以後,大名府的存在感更加薄弱,特別是到了近代,發展起來的城市大多處於東南沿海地區,只有沿海城市才能夠蓬勃發展,而失去了價值的大名府自然進一步透明化。


魏青衣


1993年7月,北京大名府遺址成為了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這一處文化遺址,坐落於邯鄲市東南方80公里的大名縣,整個遺址佔地面積約有36平方公里。

現如今,歷史上曾經赫赫有名的大名府已經淪為了一座縣城,這裡曾經是“和朔四鎮”之一,從春秋時期至唐宋年間,大名府曾經七為陪都,更是黃河以北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繁榮昌盛達千百年之久。

到底是何原因,讓這座曾經的北方重鎮,古城陪都淪落為了一個縣城呢?

大名府

北宋年間的大名府,作為汴梁的陪都,走過了它最輝煌的70年歲月。大明府之所以能夠成為陪都,有其重要的歷史原因。

首先就是大名府優越的地理位置,大名府坐落在黃河北岸,這就讓統治者可以南控中原,北望幽燕,東掌齊魯。再加上都城內又有河水穿流而過,這就為古城提供了便利的水利通道;

河水灌溉土壤,推動了這裡的農業發展。整個大名府周圍全是地市險要的沙丘、古道,成為了天然的兵家必爭之地。以上這些因素,也是歷代統治者要在這裡修建陪都的重要原因。

大名府連環畫

其次,政權的建立,文化的融合,經濟的發展,讓大明府逐步走向繁榮。早在十六國時期,隨著陪都位置的確立,這裡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政治文化中心。到了隋朝,由於大運河的開通,直接讓大名府成為了南北交通中最重要的一個樞紐,因為它就坐落在大運河永濟渠的樞紐中心上。這種得天獨厚的歷史優勢,讓它一躍成為了北方重鎮之一。

唐朝時期,隨著藩鎮割據的形成,大名府更是成為了藩鎮割據的分支中心所在,此後100多年的時間裡,這裡成為了一個單獨的、不依附於朝廷的都城。優越的交通位置,分裂割據時代所形成的軍事、經濟優勢,再加上數百年的陪都文化,都讓大名府曾經繁榮不已。

大名府

可是這些都只是過往,大明府作為中原地區曾經的軍事重鎮一度繁榮興起,然而到了元明清之際,當它的這些優勢不在,就註定了大名府的衰落。它由盛轉衰,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造成。

第一點:自打元朝時期起,整個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逐漸南移。翻閱歷史文獻可知,自從元朝開始,大名府的經濟已經日趨衰弱,甚至開始退出了全國發達城市的行列。之所以會這樣,是由於當地的農業經濟飽受多年戰爭的摧殘,導致整座城市的經濟元氣大傷,恢復起來更加困難。

大名府

第二點:宋朝以後,大名府交通樞紐的位置不再。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與永濟渠自宋以後常年淤積不通有關,這就導致南方貨物必須換一條通道到達北方,這樣一來,大名府失去了它原有的交通優勢,北方重鎮的地位一退再退。

第三點:隨著水災氾濫,又有新的城市取代大名府的原有地位。宋代以後,大名府連綿不斷的水災導致人們莊稼盡失、被迫遷徙,同時東部又有新的都市逐漸興起,取代了大名府的碼頭和工商業,長此以往,大名府的衰敗則成了必然。一座逐漸被歷史所拋棄的城市,淪落為縣城也就不足為怪了。


鳶飛九天2018


大名府成也因其“地理位置”,敗也因其“地理位置”。

大名府地處山東丘陵與太行山之間,是扼守黃河沖積平原與海河平原的咽喉要道;穿過大名府,北上直達北京,南下就是洛陽。在古代,扼守大名府,就是守衛王朝中樞的最重要的防線之一。

從春秋時期開始,大名府就開始凸顯其地理位置的優勢,當時,大名府隸屬於衛國,被稱為五鹿城。

一直到北宋,中國的都城大都在長安—洛陽—開封之間轉換,大名府作為王朝中樞的北大門,其存在意義不可忽視。

北宋時期,宋仁宗更是在大名府建立陪都,史稱“北京”。

建立陪都之後,大名府的人口暴增,一度達到百萬規模,在當時世界上,大名府乃是不折不扣的“大都市”。歐陽修、寇準等名臣,都曾在這裡任職;“穿越之子”王莽,就出生於大名府。

大名府如此重要,以至於在北宋之後的多次南下、北伐戰中,都未能倖免。比如金軍滅北宋、蒙古滅遼、太平天國北伐等等戰役中,大名府都遭到攻擊。

說到底,冷兵器作戰的年代,大名府作為重要的關隘,進可攻退可守。進攻方如果不能第一時間將其攻克,對於後勤補給來說,後果不堪設想。

大名府的落寞,也因其地形的制約。

靖難之役後,明成祖定都北京,大名成了北直隸下邊的一個縣。在大名之上,還有更重要的順天府、保定府、真定府;北宋時期大名鼎鼎的“北京”,成了大名縣,級別甚至連真定府都不如。

此時的大名府,真真是感受到了什麼叫“尷尬”。

往北,離北京太遠;往南,離南京更遠。從南京到北京,有京杭大運河,直接繞過大名府,從山東穿過去,比繞道大名更近;而且,此時的大名縣地處山東、河南、河北三省交界處,地理位置更尷尬。

清朝初年,明朝的北直隸被獨立出來,成為河北省。

順治十六年,河北省再次更名為直隸省,大名府也迎來了最後的“高光時刻”——直隸省巡撫駐地設置在大名府,即,河北省第一個省會。

可是,翻開地圖仍不難發現,大名府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差!

大名府位於直隸省的最南端,與直隸省北部沒有多少聯繫,與保定聯繫也不多。因為京城的影響,直隸省大部分地區都歸京城直接管轄,大名府的存在感低之又低;而與大名府貼近的河南、山東等地,又不歸直隸管轄。

不出所料,大名府在當了幾十年省會之後,在雍正時期,還是被撤掉了。

自此,大名府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沒能光耀人前。

1898年,京漢鐵路規劃圖出爐,這條從北京到漢口的南北鐵路大動脈將南北貫穿,為沿線所有的城市都注入新的活力。可是,如此重要的線路,偏偏沒有路過大名府,而是路過了當時的一座微不足道的小城市——石家莊。

從此,直隸省多了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少了一座“北京”大名府。

再後來,大名府的地位一落再落,成了邯鄲市下面的一個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五鹿城、大名府,現如今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大名縣。

歷史上,與大名府有同樣命運的城市還有很多,比如洛陽、開封、君士坦丁堡等等。

可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記者李滿


說起大名府,估計熟悉水滸的人都知道大名府,這個地方在水滸中非常有名,當時梁山好漢下山去救盧俊義的時候,就是攻打梁中書所盤踞的大名府。從小說中就可以看出來,大名府當時在北宋國防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大名府初興於唐朝的後期,由當時的魏博節度使設立,因為當時魏博節度使正好統轄那個地方,只不過他所設立的府並沒有得到唐朝中央政府的承認。大名府所在地在今天的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當然古代的府所管轄的地方非常廣闊,包括河北,河南和山東好多個縣,因為當時還沒有行省的概念。



大名府最輝煌的時代就是在北宋了,因為北宋定都開封,大家都知道開封處在平原上,一馬平川,北方的遊牧民族可以很容易殺到開封附近。所以在開封的北方要設立一個重鎮,而大名府則承擔了這個任務。當時北宋有4個都城,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北京大名,就可以看出大名府當時地位的重要性,按照今天的說法,就是四大直轄市之一。



不過隨著時間的轉移,大名府的輝煌不再。在北宋滅亡之後,金國統治了這塊地方,大名地位急劇下降,因為金國並不需要這樣一個重鎮。後來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的時候,大名府的地位一直不是很重要,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地方,無法同之前的時代相比。到了今天則是邯鄲市下的一個普通縣而已,過去的輝煌早已不再。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關於大名的遭遇,靜夜史只想說淪為縣城已經相當不錯,至少還是座城。而距離大名不遠的“鄴城”,南北朝時期名副其實的“東都”,自隋文帝的一把大火後,就一擼到底,永世不得翻身,至今沉寂在田間地頭,連村子都算不上。

而包括大名府在內的諸多名城之所以淪落至此,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河北省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名城名地簡直不要太多,尤其是冀中南地區,區縣分佈極其密集,而這些區縣隨隨便便一座縣城,就是千年古縣起步。大名作為河北省歷史上的州府,有名是理所當然的,而淪落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名城薈萃絕不是大名淪落的根本原因,古往今來任何一座城市的興衰都和所在地區甚至全國的戰略密不可分。

大名府的有名,是因為北宋。

自936年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後世的中原政權就失去了應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最基本屏障,包括後來的北宋。

宋太宗在兩次伐遼失敗後,徹底斷絕了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想法,轉而在燕雲十六州以南的河北平原上構築防線。具體表現為在太行山前大植柳林,遲滯遼國騎兵鋒芒,東部則大量開鑿運河,甚至人為改道黃河。

而除此之外,北宋在河北平原上還營建了河間、滄州、真定、邢州、大名等州府,作為軍事重鎮。而大名相比於其他州府,地理位置更靠近開封,是北宋在北部的最後一道防線。鑑於此,1042年,在遼朝意圖南侵的危急時刻,北宋宰相呂夷簡提議在大名修建陪都,作為開封北部的屏障,大名由此成為北宋第五個都城,號北京大名府,後置大名府路,領北京、澶、懷、衛、德、濱、隸等州軍,顯赫一時。

但這一榮耀在1127年北宋滅亡後戛然而止了。由於南宋退居秦嶺淮河以南,大名府成為金國國土,設大名府路。由於此時的大名地處金朝腹地,失去了軍事防禦功能,因此地位逐漸下降。

遠超建立後,推行行省制度,凸顯“犬牙交錯”,大名軍事價值更加不值一提。不過大名作為中書省的一部分,開始了隸屬河北省的歷史。

但由於大名府靠近黃河,這使得大名不可避免要受到黃河的威脅,大名府城也在1401年被黃河淹沒,大名府整體被徹底掩埋,今天的大名府是明朝在洪水後重新修建的。

大名府的迴光返照,是1644年清朝入關後。1658年,清朝將大名設為直隸省會,但很快就在1660年遷到真定,再後來遷到保定,至此大名府的輝煌再降一級。

大名的沉寂,除了因軍事戰略價值的失去,更重要的是因為黃河的存在,使大名在被黃河沖刷了一次後,連基本的身家也失去了,這些身家就是大名府下轄的州縣。

明朝建立,尤其是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河北省作為直隸省成為著名的京畿之地,而大名府作為直隸最南端的府,經過明清兩朝的演變,逐漸形成東西距120裡,南北距360裡的局面。下轄一州十縣,包括開州、大名縣、元城縣、南樂縣、清豐縣、東明縣、長垣縣、內黃縣、滑縣、魏縣、浚縣。大名府向南延伸越過黃河,使河北成為黃河沿岸省。

但這一局面在1949年建國後發生了改變,為了治理黃河及剿匪,在河北、河南和山東省之間設置了平原省,平原省由河北省南部,主要是大名道南部地區、河南省北部和山東省的西北部組成,下轄了6區56個縣,管轄面積5萬多平方公里,歷史上的大名府被徹底拆分。

而在1952年平原省撤銷時,原來被划走的大名府地區卻並未“迴歸”,作為和河南省的土地“置換”,河北省獲得了原屬河南省彰德府的涉縣、武安市及臨漳縣,而原屬大名府的南樂縣、清豐縣、東明縣等地被劃入河南省濮陽地區。

這次行政區劃調整,徹底奪走了大名府作為地區市的所有條件,剩餘的大名縣最終成為邯鄲地區的一個縣直到今天。

所以,大名府的沒落,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選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