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明拍案驚奇之妖書案

紫禁城內,宮牆之中,是什麼讓至高無上的大明皇帝晝夜難眠?是什麼讓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又是什麼鬧得滿城風雨,成為百姓茶前飯後的談論話題?歡迎收看本期《大明拍案驚奇》,一起探尋“妖書”背後的驚人秘密。

在正式進入案件之前,我們首先要簡單瞭解一下明朝末年的大背景——黨爭。正所謂“明亡亡於黨爭”,明末任何的事件都和黨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主要的出場黨派有:東林黨、浙黨、楚黨、齊黨等。其中東林黨人數眾多,勢力最大,故其餘黨派常聯手對抗東林黨。請記住這個大前提,接下來發生的一切,都離不開這個大前提。下面“妖書案”正式開始。

大明拍案驚奇之妖書案

話說萬曆年間,明神宗朱翊鈞有兩個兒子,長子朱常洛和三子朱常洵(其他人不重要,就不出場了)。因皇后無子,按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來說,應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但是,朱常洛的母親王氏原是太后宮中的一個宮女,神宗當時只是一時上半身失去了對下半身的控制,才創造出了朱常洛。如果不是太后明察秋毫,神宗這個“大豬蹄子”已經計劃好提起褲子不認賬了,所以他並不喜歡朱常洛這個意外得來的兒子。相反,朱常洵的母親鄭妃,常年得寵,神宗對她的話也是言聽計從。鄭妃生朱常洵後,神宗更是晉封她為貴妃。所以,神宗遲遲不肯立太子。這一系列的事件,似乎都在暗示神宗隨時會廢長立幼。“妖書”的出現,正是圍繞著“立太子”(史稱“國本之爭”)這個問題展開的。

大明拍案驚奇之妖書案

明神宗朱翊鈞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時任刑部侍郎呂坤上《天下安危疏》,大概意思就是勸神宗要勤儉節約,不要橫徵暴斂這些老生常談的話。這篇文章的內容可以說很有心機,一旦皇帝採納,呂坤就可以升官騰達;就算不被重視,也可以被記載“直言上疏”,留下美名。吏科給事中戴士衡素來與呂坤不和,看到自己的對頭想借此騰達,自然心裡不快,於是他便以呂坤曾經向鄭貴妃贈送自己所做《閨範圖說》為由,彈劾其逢迎鄭貴妃,以圖謀不軌。《閨範圖說》是呂坤所寫的有關歷史上烈女事蹟的一部書,但是他並沒有向鄭貴妃贈送過此書,而是鄭貴妃偶然看到這本書,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故事,並命人重新印製出版的。但是當年沒有什麼知識產權,呂坤自然有理說不清。要知道,“後宮不得干政”是歷朝歷代不變的規矩,“結納宮闈”更是重罪,呂坤一時沒了辦法,已經準備好入獄之後的打點,就等著皇帝的下旨抓他了。但是,如果呂坤被認定有罪,鄭貴妃自然也跑不了。神宗在女人和是非這件事上果斷選擇了女人,假裝不知,畢竟朝中大臣有的是,心愛的女人可就這一個。

大明拍案驚奇之妖書案

鄭貴妃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這件事就這樣過去的時候,一篇名為《憂危竑議》的文章在京城流傳開來。文章的內容相當有意思,用一問一答的形式講述了歷代嫡庶廢立的故事,全國人民都知道神宗有廢長立幼的想法,《憂危竑議》表達的意思哪裡是暗示,簡直就是明示了。文章最後的署名也很有講究,乃“朱東吉”,明顯是朱家東宮大吉的意思。除了提及立太子之事,文中又稱呂坤討好鄭貴妃,與鄭貴妃伯父鄭承恩等人結黨,旨在為朱常洵奪太子位埋下伏筆。此“妖書”以小傳單的形式,迅速在京城流傳開來。

此文一出,神宗勃然大怒,但也就是怒了,他還是不想細查,萬一真查到鄭貴妃頭上可咋辦呢。但是現在事情鬧成這樣,再想不了了之是不可能了。這時,被《憂危竑議》指名道姓的鄭貴妃伯父鄭承恩跑來找皇帝,表明自己忠心的同時,說懷疑此文是戴士衡和樊玉衡所寫。這個樊玉衡曾上疏立朱常洛為太子,還罵過鄭貴妃。神宗聽了,雖然覺得很勉強,但好歹有人當替罪羊了,也就同意了。最終戴樊二人被貶,呂坤迫於“妖書”的壓力,告病還鄉。

其實簡單想想也能知道,“妖書”作者明顯另有其人。如果是戴樊二人,那麼作“妖書”能得到什麼好處呢?顯然沒有。任何政治事件的發生,必然會有一整條利益鏈。而“妖書”一出,最大的受益者只能是皇長子朱常洛。就算此事非朱常洛主謀,他也必定知情。證據便是當時支持立朱常洛為太子的人,後來多為東林黨,朱常洛登基後,立刻提拔大量東林黨人士,必然是有所原因的。也有觀點認為“妖書”是鄭貴妃自己所為,以此以退為進。這點我是不贊同的,畢竟按照正常劇本,朱常洵被立為太子只是時間問題,“妖書”一出,鄭貴妃自己也深陷困境,實在沒必要把自己也賭進去。而且鄭貴妃也不是傻子,雖然她確實一直盤算著讓自己兒子當太子,也沒必要大張旗鼓的說出來吧。哪有刺客殺人之前會先大喊:“我要來殺你了!”這顯然不符合邏輯。

大明拍案驚奇之妖書案

明光宗朱常洛

這件事情結束後,鄭貴妃深受打擊。雖然仍舊得神宗恩寵,但勢力大不如前。而且朱常洛如願被立為太子,雖然過程有些波折,但結果好在沒有改變。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妖書”的事情已經結束的時候,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第二封“妖書”出現了。

這第二份“妖書”題為《續憂危竑議》,同樣採用問答的方式,只不過這次回答的人的名字變成了“鄭福成”。鄭自然指鄭貴妃。在神宗將朱常洛立為太子的同時,將朱常洵封為福王,所以這個“福”便是指的福王朱常洵。連起來,意思就是“鄭貴妃和福王成功”。並且這次列舉的鄭貴妃的同黨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包括內閣大學士朱賡、錦衣衛都督王之禎在內共計十人,文章短短三百餘字,以“餘止聽天耳!安能反天乎?”結尾,表明朱常洵被立為太子是不可逆轉之勢。此文一出,瞬間點燃了京城所有的火藥桶。

大明拍案驚奇之妖書案

福王朱常洵

這一次,神宗終於坐不住了,朕的老婆孩子,還輪不到你們這些人議論!於是下令東廠錦衣衛聯合出擊,嚴查“妖書”的作者。受“妖書”的影響,時任內閣首輔沈一貫和大學士朱賡只能暫時告罪回家。但是老謀深算的沈一貫沒有坐以待斃,他立刻讓人上疏彈劾禮部右侍郎郭正域和另一位內閣大學士沈鯉,懷疑二人與“妖書”有關。

大明拍案驚奇之妖書案

沈一貫

之所以選擇這二人彈劾,一方面是郭沈二人均與沈一貫不和,另一方面,當時內閣只有沈一貫、朱賡、沈鯉三人,一旦沈一貫和朱賡出事,首輔之位必然會落到沈鯉手中,這自然是沈一貫不想看到的。很快,郭沈二人被捕入獄,同時還有模有樣的牽扯出一大堆同黨。這些人無一例外,全都接受了東廠員工的“親切招待”。然而東廠卻沒有拿到想要的結果,不但郭沈二人不承認,連其他人即使遭受嚴刑拷打,也沒有牽扯出他們。

大明拍案驚奇之妖書案

明代錦衣衛腰牌

由於審訊始終沒有結果,神宗漸漸失去了耐心,下令儘快查清“妖書”的來源。無計可施的東廠,只好再次發揮他們的傳統藝能,尋找替罪羊。不久,一位名叫皦生光的無賴被抓獲,屈打成招,指使他就是“妖書案”的主謀。最終,皦生光被凌遲處死,離奇的“妖書案”正式落下帷幕。

要說這第二份“妖書”,其實和第一份如出一轍,內容都是講述神宗會廢長立幼,鄭貴妃私結朝臣。有一說一,神宗確實想立朱常洵為太子,雖然他自己嘴上不說,心裡有這種想法不是一天兩天了,只是迫於壓力,不好直接表達。而鄭貴妃私結朝臣的事,也一定是真的,“後宮不得干政”大多數時候也就是說說而已,至於私結的是不是這幾位朝臣,就要另說了。首先可以肯定,沈一貫和朱賡絕對和鄭貴妃沒有任何來往。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是沈一貫的一再上疏,神宗才將朱常洛立為太子,只此一事,小肚雞腸的鄭貴妃便不可能與沈一貫聯手。既然內容並不屬實,沈一貫又為何對“妖書”的內容如此害怕,甚至到了告罪回家的地步呢?關鍵就在於“妖書”的傳播方式。兩次“妖書”,全部都是以小傳單的形式在滿京城傳播,也就是說,全城所有人第一時間得到的消息都是內閣首輔沈大人與後宮貴妃勾結,密謀篡奪皇位。至於後面還會在民間出現多少種衍生版本,更是不得而知。在如此大的輿論壓力之下,第一次皇帝還可以勉強裝作不知道,第二次可就裝不下去了。就算真的查清,還沈大人一個清白,也免不了背後有人議論他是借職位之便,買通關係,洗脫罪名。能過想到利用輿論使一個人身敗名裂,這個背後的主謀必定是心機極深之人。

“妖書案”背後真正的主謀雖然至今都是一個謎,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次有預謀的黨爭事件。自此,明末黨爭的序幕正式拉開,為明朝的覆滅提前埋下了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