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千年中醫史中,你選哪三位入選最偉大中醫?你怎麼看?

雲雀1891


中醫是身體哲學,也是最高的人體科學系統,絕對不是幾副中藥而已,人只要掌握哲學就不會生病,大多數人都去研究西醫,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都丟了,這是我們的寶庫,國家早點用中醫,武漢不會死那麼多人,黑中醫的要負責,中醫治療已經有人恢復了,那些黑中醫的,你們是在殺人,國家應該大力弘揚中醫,研究中醫的精髓而非表面,培養中醫人員,還有《黃帝內經》是中醫寶庫。《黃帝內經》引《上經.尚時》曰:“ 瘟之至也,非江海鱗甲之類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蟲獸毛羽而不存。”據古代文獻記載,古代修行者都活到一兩百歲,據我所知的古代名人都有七八十歲,黃帝內經裡也是說上古之人,壽命都超過百歲,哪裡來的平均30歲,讀的書越多明白的越多。上古,上天留給中國人太多東西,中國人不珍惜,準備先把黃帝內經啃下來,中醫必須加入學校課程,如把從小學英語變成從小學中醫,中國現在的醫學水平全世界都要來學,來仰慕


漢唐之音


我覺得神農氏,張仲景,葉桂三人可入選

中醫起源

中醫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和自然疾病的抗爭中不斷實踐探索產生的,凝集著五千年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辯證方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千古名醫代表

一、神農氏

神農是古代三皇中的地皇,是中醫藥和農業的發明者。神農一生始種五穀,以為民食;製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嘗百草,以醫民恙;織麻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儲民用;削桐為琴,以怡民情;首闢市場,以利民!生;剡木為矢,以安民居。神農氏為“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使百姓益壽延年,他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為民找尋治病解毒良藥,嚐遍百草,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藥王神,又稱藥祖,並建藥王廟四時祭祀。在我國的川、鄂、陝交界傳說是神農嘗百草的地方,稱為神農架山區。後人將他的尋藥記錄,整理成《神農本草經》,成為中國最早的中藥學的經典之作,後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為宗,對中醫藥的發展一直產生著積極的影響,並逐步發展豐富,形成了如今世界聞名的中醫藥寶庫。而且,《神農本草經》中對於300多味藥的功效主治都有明確記載,不僅對中藥學有巨大貢獻,還對中醫症狀學有著前所未有的奠基作用。

二、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太守,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仲景生活在東漢末年,那是一個大動亂的時代,民不聊生,天災人禍,仲景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生出一種使命感與懸壺濟世的熱忱。仲景經常在太守府堂為人看病,因此有這麼一個典故,稱行醫為“坐堂”,許多醫館藥鋪也以“堂”命名。張仲景還參考先賢醫學著作,結合自己醫理寫出了一部醫書,名《傷寒雜病論》,分傷寒與雜病兩部分,其中雜病篇也稱《金匱要略》。此書是張仲景一生行醫經驗之精華,是一部集大成的醫學著作,記載了許多方劑,系統地分析了傷寒感熱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及處理方法,並創造性地確立了傷寒類疾病“六經”與“八綱的辯證論治原則理論,可謂繼往開來,惠及後世。同時代華佗讀此書說“此真活人書矣!”後世醫學家稱仲景之方為群方之祖。

仲景醫案舉例:張仲景有一個好友叫寧遠,有一天去仲景家玩,閒談間張仲景看了寧遠的氣色,又為他把脈,說他患了消渴之症,現尚初發,三月之後,頭痛不眠,尿的次數增加;六個月後,飢渴難忍,小便濃稠;一年之後,背生疽瘡而死。於是開了一個藥方給寧遠。寧遠回家後,認為仲景故弄玄虛,將藥方撕碎扔掉。六個月後他的病情發展確如張仲景所說,才急忙去找張仲景。但仲景說,已經晚了,準備後事吧。寧遠想,反正六個月後難免一死,不如現在去遊山玩水。一年後,寧遠回來去拜訪張仲景,張仲景一見,十分驚奇,認為他一定遇見神人了。寧遠將他遊山玩水到了茅山,在清玄觀當童僕,老道給他治病等事告訴了張仲景。張仲景聽完後深感山外有山,於是離開家鄉,奔赴茅山求師。

三、葉桂

葉桂,字天士,清代著名醫學家,四大溫病學家之一。葉桂年少就跟父親一塊行醫,聰穎過人,“聞言即解”、一點就通。葉桂從小熟讀《內經》、《難經》等古籍,對歷代名家之書也旁搜博採。不僅孜孜不倦,而且謙遜向賢;不僅博覽群書,而且虛懷若谷、善學他人長處。葉桂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只要比自己高明的醫生,他都願意行弟子禮拜之為師;一聽到某位醫生有專長,就欣然而往,必待學成後始歸。

葉桂本來就“神悟絕人”、聰明絕世,加之這樣求知如渴、廣採眾長,且能融會貫通,因此自然在醫術上突飛猛進,不到三十歲就醫名遠播。除精於家傳兒科,在溫病一門獨具慧眼、富於創造之外,天士可謂無所不通,並在許多方面有其獨到的見解和方法。清代名醫章虛谷高度評價葉氏《溫熱論》,說它不僅是後學指南,而且是彌補了仲景書之殘缺。其功勞很大。其獨創的衛氣營血理論,對後世影響深遠,開創了中醫溫病派。

葉桂醫案列舉:一位富商20多歲的兒子,得了一種怪病:整天不吃不喝,不言不語,閉目躺在書房床上。請了不少醫師診療,投了不少人參、黃芪等補藥,全部無效,商人非常著急害怕。最終找到葉天士診治。葉天士剛一進入病人住的書房,來到床前,立即就退出房外,並對家人說:“用不著切脈,我已知道病因所在和治法了。”接著吩咐家人道:“趕快把病人轉移出書房,找一桶陳小便來,越陳越臭越好,並把它放在病人的頭邊,然後拿只空桶來,叫一個人用瓢取小便高高舉起,然後慢慢倒入空桶內,倒完再取再倒……”這樣倒了才二回,病人就開始呻吟,並喊“餓死了,快給我吃東西!”,而且一下子從床上起身,站到地上,怪病完全好了。家人問:“為什麼這樣能治好病?”葉天士說:“我開始進入書房就聞到異香撲鼻,到了床邊則香味愈加濃烈,知道病人因香氣竄入體內過濃,以致正氣大量耗散,所以用陳小便的奇臭之氣來收掉香味。”

歷史悠久,我輩當傳承

除了神農、葉桂、張仲景外,漢代華佗,西晉皇甫謐,東晉葛洪,金元四大家:劉完素、李東恆,張子和,朱丹溪,唐代孫思邈,明代李時珍等也是一代濟世良醫。

中醫學是中國人自己的醫學,我們應該好好學習他,讓中醫一直傳承下去,不讓祖宗醫學在我輩手中沒落。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千年中醫,國粹瑰寶,群星璀璨,論其煢煢大者,其為東漢張仲景、唐代孫思邈、清代葉天士乎?

儘管中醫言必稱《黃帝內經》,但真正治病的話,還是得看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或許可以這樣說,《黃帝內經》是中醫的世界觀,《傷寒雜病論》則是中醫的方法論。正是張仲景先生,將《內經》上的哲理給具象化,形成了理法方藥的完整體系。《傷寒雜病論》確立了六經辯證體系,單是《傷寒論》就立了113方。他不僅留下了這一百多個行之有效的方劑,更系統論述了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既授人與魚也授人以漁。單就這次新冠病毒疫情來說,國家推薦的治療方劑清肺排毒湯,最基本的構成就是來自《傷寒論》的麻杏石甘湯。也正因如此,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上的方劑被稱為經方,“經”在中國文化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仲景之後,唐代的孫思邈先生可為醫道聖手。孫思邈最大的貢獻在於收集整理的大量經典方劑,先後著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要方》三十卷,全書合方、論五千三百首,集方廣泛,內容豐富,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分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千金翼方》是對《千金要方》的進一步擴充,除了收錄更多的方劑以外,該書還進一步收集晉唐時期散落民間的《傷寒論》條文,對於《傷寒論》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孫思邈以後,到了宋朝,對中醫發展有巨大發展 的當為金元四大家,雖然是大家,但還沒有達到超凡入聖的地方,直到清朝中期葉天士先生出,才又為中醫放一藝彩。

葉天士是一個天才,從小醉心醫道,先後從師17人,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成名,成為江南一帶的名醫。葉天士最大的貢獻,是在《傷寒論》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外感熱病的治療體系。張仲景的《傷寒論》,論的是廣義傷寒,也包括溫病,但更多的側重於傷於寒,對傷於溫熱邪氣的外感病論述較少且不成體系,後世為此爭議很大。到了明清年間,先後有多次瘟疫流行,《傷寒論》上的方劑效果不明顯,不少醫家開始轉化思路,嘗試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病,偶爾取得不錯的效果。一直到葉天士,才對急性外感熱病有了系統的認識,這才在《傷寒論》之外別樹一幟,開創了中醫溫熱一派。溫熱派用藥比較輕靈,且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其方劑也被稱為“時方”。



需要說明的是,以葉天士為代表的溫熱學派並沒有否定張仲景先生的成就,而是在其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傷寒論中的白虎湯、承氣湯、復脈湯等經典方劑,在溫熱病的治療中仍然使用。溫熱派的三焦辯證、衛氣營血辯證也離不開張仲景的六經辨證。

最後還得說一句,無論傷寒還是溫熱,都是中醫的概念,針對的是一切外感病,包括流行性感冒,乙型腦炎,大葉性肺炎,也包括急性傳染病比如非典,新型冠狀病毒等,甚至也可以通過辯證論治治療內傷雜病。普通的風寒感冒,最多屬於溫熱病的清淺階段,也即衛分證,銀翹散或是桑菊飲之類的辛涼輕劑就能對付。

再者,治病的快慢不取決於中醫還是西醫,治療外感病,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很快,因為外感病發病急,愈後和惡化都比較快;治療內傷雜病,大多疾病本身病程就長,自然需要更長的時間。


上庠


三個的話,人選估計有很多,爭議也會很大,我就先列舉一個,拋磚引玉,他就是唐朝的孫思邈。孫思邈是我國中醫學的重要奠基,他在世時懸壺濟世活人無數,去世後為後人留下了我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千金方》,由於他在醫學上的巨大貢獻,他被譽為“藥王”。

懸壺濟世,事出有因

孫思邈出身於普通的農民之家,他天資聰穎,自幼就熱愛學習,如果不出意外,他可能會成順利通過科舉,併成為一名優秀的官員。但天將降大任於世人,必先讓其經歷世人不曾經歷的痛苦,孫思邈的痛苦是疾病。他的家庭條件本就不好,而後“屢造醫門”,致使“罄盡家產”,這種痛苦的經歷,在孫思邈的心裡播下了一顆立志學醫的種子。

駱駝在歷史記錄裡沒有找到孫思邈的師承,但是從他的經歷上看,他極有可能是久病成醫。因為他的家庭條件未必能為他請到很出色的大夫,而且湯藥之資對於小門小戶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他可能通過看書學習,並在自己身上實踐,慢慢摸到了醫道的門徑。從他不到20歲就能以醫術聞名鄉里看,他的自學能力應該不是一般的高。

小有名氣的孫思邈,並沒有像一般的年輕人一樣,在一片掌聲中迷失自我,反而一頭扎進了深山老林之中,遍嘗百草,並通過日常實踐,不斷淬鍊自己的醫術。醫生在古代是一個非常珍稀的工種,所以歷代的掌權者都非常重視,孫思邈這樣的名醫更是備受珍重。西魏重臣獨孤信曾誇他為“聖童”,北周,大唐(隋朝混亂,他隱居到了太白山中)等統治者也紛紛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不過孫思邈都沒有接招。

後來唐高宗極力勸說,他也只是安排了一個徒弟出仕,而自己一直布衣終老。孫思邈的才華並不是一項醫學就可以概括,他在文學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唐朝大詩人宋之問的父親宋令文,和王勃、駱賓王等人齊名的盧照鄰都曾以師禮侍奉於他(以醫學為主,以文學為輔),世界食療學的鼻祖孟詵沒少受孫思邈的教誨,他在化學(以醫為基)上的成就也很引人注目,據傳火藥的發明就和他的遺失的著作《丹經》有著一定聯繫。

所以我們不囊看出,孫思邈選擇當醫生並不是為了富貴功名,而是純粹為了治病救人,童年的經歷讓他認識到了疾病本身的可怕,但讓他感觸最深的,可能還是疾病連帶而來的各種負面影響,所以他想通過治病來改(善)命(運)。

大醫精誠,首重醫德

很多人都知道孫思邈是古代名醫,也有人知道孫思邈留下過醫學專著《千金方》(實際有兩本,分別是《千金要方》,和《千金要方》的補遺《千金翼方》),但知道《千金方》中曾經完整論述醫德的人可能不會太多。孫思邈在書中專門單開了《大醫精誠》一章,裡面專門論述了醫生應該遵循的道德行為規範。裡面雖有對醫生的技術修養要求“醫術精通”。但更多的篇幅卻是對醫生的醫德做了總結。

孫思邈提到,身為醫生,既要注重自身的形象修養“大醫之體”,也要注意自身的行為修養“為醫之法”,更要注重自身的精神修養“誠心救人”。而且孫思邈還十分重視對待生命的平等,這裡平等,不僅僅是指對於病患的一視同仁,還提出,對於非人的生命也應該珍視尊重,他很不贊同把有生命的動物,納入到治病救人的藥材當中,所以他的藥方中,幾乎都是植物、礦物等。

百世之師,當之無愧

《豪斯醫生》中曾提到“醫治疾病才是我們做醫生的原因,醫治病人則是醫生的痛苦根源”。而對於孫思邈來說,他被稱為“藥王”,是世人對他在專業的醫學素養上的認可,但是李世民之所以把他譽為“百代之師”則是對他醫術、道德等多方面的認可。古代傳世名醫並不少見,但能像孫思邈這樣離世千年,人們依然定期舉行以他命名的盛大集會的,駱駝僅知他一人而已。(農曆4月28日,很多地方都有舉辦“藥王會”的習俗。)


貪吃的駱駝


我認為千年中醫史中有三位偉大的中醫。

一、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惹穰東鎮)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南陽五聖之一。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二、皇甫謐(mì)(215年—282年),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縣(今甘肅省靈臺縣)人,後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縣)[1][2]。三國西晉時期學者、醫學家、史學家,東漢名將皇甫嵩曾孫。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後得風痺疾,猶手不釋卷。晉武帝時累徵不就,自表借書,武帝賜書一車。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 、《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在針灸學史上,佔有很高的學術地位,並被譽為“針灸鼻祖”。摯虞、張軌等都為其門生。

三、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明朝醫學家,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世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窮搜博採,歷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綱目》,為我國醫學史上一大鉅著。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鉅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以上三位中醫大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史中醫臨床和理法方藥的經典著作,為後世中醫之典範。皇甫謐,總結了前人的針灸經驗,所著《針灸甲乙經》為中醫針灸之鼻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為後世醫家用藥提供了中醫藥物學的重要參考。

雖然還有幾位中醫大家,但我認為中醫的臨床、針灸、藥物學足以代表了中醫的成就和繼續,故此三位理應入選。


秦楚風—漢唐韻


在我國上下五千年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數之不盡的中醫聖手,他們都懷著濟世救民的聖德之心,一生致力於救死扶傷、傳播醫術,我認為有三位中醫稱得上是最偉大的中醫,因為他們不僅在當世濟世救民,更是傳播醫術,把一身醫術編撰成書,傳播後世,使得更多的醫者提高了醫術更好的治病救人,使得更多的普通百姓得到了醫治減少了傷患,使得更多的人知道的如何預防、如何自救。下面我和大家一起來分享這三位偉大的中醫聖手:

第一個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編寫《傷寒雜病論》並且廣泛傳於後世,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也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極大的減輕了普通百姓的死亡率!

第二個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藥文獻,並結合自己數十年的臨證心得, 寫成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鉅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被後人尊稱為“藥王”,並且在他和其一代代傳人的努力下徹底銷燬了五石散的配方,可謂功德無量。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中國醫藥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並廣傳於後世。

第三位藥聖李時珍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伕、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鉅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並廣傳於後世。

總結,以上三位中醫聖手,單從後世對他們的尊稱就能看到為人類中醫史上做出的貢獻,並且他們所著醫書都在後世廣為流傳,為中醫的發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我認為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是幾千年中醫史上最偉大的三位中醫聖手。


公子靈均


扁鵲

原名秦越人

公元前407—前310

戰國渤海郡鄭人(今河北任 丘)

醫學主張:重視疾病的預防

醫術地位:脈學倡導者

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相傳扁鵲曾醫救虢太子,扁鵲死後,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於今永濟市清華鎮東。 扁鵲年輕時虛心好學,刻苦鑽研醫術。他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於平民百姓,周遊列國,到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由於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

扁鵲是中醫學的開山鼻祖,他創造瞭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基礎。

張仲景

名機

公元150~154年——公元 215~219年

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南 陽市)

醫學主張:堅持終身學習

醫術地位:中國中醫治療學 基礎的醫學家

張仲景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藥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名大振,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

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對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和老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張仲景醫學理論對現代醫學研究有重大貢獻。而且對東南亞各國的影響也很大。後人研究他的醫理,敬仰他的醫術和醫德,稱他為“醫聖”。在河南省南陽還為他修建了“醫聖祠”。解放後,翻修了“醫聖祠”,並修建了“張仲景紀念館”,以紀念這位奠定中國中醫治療學基礎的醫學家。

李時珍

字東璧,號瀕湖

公元1518—公元1593

湖北蘄州人(今湖北省蘄春 縣蘄州鎮)

醫學主張:重視本草

醫術地位:藥聖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著作:《本草綱目》《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傳世;《命門考》、《瀕湖醫案》、《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天傀論》、《白花蛇傳》皆佚。



御前帶刀侍衛


歷史上的名中醫燦若群星,但要稱得上偉大,小學生認為至少有兩個標準——在所處的時代裡懸壺濟世,又通過醫學典籍影響後世傳承至今。參照這個標準,歷史上有三位中醫可以稱得上偉大,按時間出場順序:

1.醫聖張仲景。東漢末年,兵禍綿延,加上瘟疫肆虐,白骨露於野。而地方長官們卻一味地爭權奪勢,發動戰爭。這使少年張仲景萌發了學醫救民的願望。10歲時他拜醫生張伯祖為師,開始了向偉大邁進的征途。

20歲左右時,張仲景被舉孝廉為長沙太守,他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衙門敞開,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坐在大堂上,為百姓診治。他的舉動在當地產生了強烈震撼,老百姓對張仲景更加擁戴(“坐堂醫生”的由來)。

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廣泛尋找各種治病的有效方藥,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蒐羅。經過幾十年的奮鬥,他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張仲景功成名就後仍潛心專注醫學,直到與世長辭。

2.藥王孫思邈。孫思邈生於北朝西魏年間,小時候好學不怠孜孜不倦,但是體弱多病,求醫問藥花費了很多家財,奠定了他立志從醫的理想。

孫思邈7歲能識字上千,過目不忘,18歲時開始學醫,20歲時開始為百姓診治。他無意仕途,隱居太白山中。一方面下功夫鑽研醫學著作,一方面親自採集草藥,研究藥理。以畢生精力撰成了醫學著作《千金方》——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被國外學者推崇為“人類至寶“。

到晚年孫思邈仍著書不止,公元682年,孫思邈與世長辭,享年142歲。

3.藥聖李時珍。明朝正德年間,李時珍出生在杏林世家。自幼熱愛醫學,不熱衷科舉,三次應試均不第,遂棄儒學醫,鑽研醫學。23歲隨其父開始學醫。

43歲時,李時珍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任職期間,李時珍經常出入太醫院的藥房及御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鑑別各地的藥材,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還飽覽了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

辭官返鄉後李時珍坐堂行醫,門庭絡繹不絕。李時珍在行醫期間以及閱讀古籍的過程中,發現古代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前後共計40年,三易其稿,時年71歲的李時珍完成了煌煌鉅著《本草綱目》——書中記載了1892種藥物和1萬多個藥方,將中國幾千年來的中醫醫學作出了一個歸結。

公元1593年,75歲的李時珍與世長辭,被後世尊為藥聖”。

小學生說:

又百年後,國醫畫卷赫然在列:鍾南山。

史載:南山一生,二平瘟疫,救華夏於水火。


石門歷史小學生


張仲景,(150年―154年)東漢時期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其所著的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他為我國的醫學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李時珍(1518年-1593年)我國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被後世尊為“藥聖”,用27年時間撰寫了192萬字的鉅著《本草綱目》,該著作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本草綱目被世界上多個國翻譯成文字在國外出版。

孫思邈514年―682年我國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藥王,孫思邈不僅精於內科,而且擅長婦科、兒科、外科、五官科。在中醫學上首次主張治療婦女兒童疾病要單獨設科,孫思邈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他著作的《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影響極大,這兩部著作被譽為中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





山上一課樹168


華佗

華佗首創麻醉法進行外科手術,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劑。並開創性的採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術,開創了全身麻醉手術的先例。比歐美全身麻醉手術的記錄早了一千六百年。其次,華佗發明了“五禽戲”健身操,通過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種禽獸的姿態,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是中國古代醫療體育的創始人之一。

孫思邈

“藥王”孫思邈通過參考前人的醫藥文獻,並且根據自己幾十年的臨症心得,編著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鉅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由於該兩部鉅著的影響極大,因此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

李時珍

李時珍經過二三十年的鑽研與實踐,編寫了醫學鉅著《本草綱目》,系統的總結了我國16世紀以前醫藥學的經驗和成就,極大豐富了我國的藥物品種,對中醫藥學的發展都起了重大的推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