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應著手建設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和隊伍


【光明論壇】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對國家治理能力的一場大考。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強調了補足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短板的重要性;2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又一次強調要“加快補齊老舊小區在衛生防疫、社區服務等方面的短板”。幾天之內,中央兩次提及城市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的短板,足見相關問題嚴重程度,以及解決問題的迫切性。

當然,這種不足,絕非僅僅指武漢一地。其他城市的決策者、治理者,是否有能力、有力量,市民是否有信心、有勇氣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是所有城市和所有人都面臨的不容迴避的嚴峻挑戰。

疫情防控,必須要有一支公共衛生應急預備隊伍。我們城市中的機關幹部、大型國企和大中專醫療衛生專業師生,理應是應急預備隊伍的主要來源。這支隊伍,應該在演練中培訓成長,堅持針對重大新發疫情的演練,用平戰結合的思路,確立關鍵物資的渠道,未雨綢繆建立起戰時所需物資的調度平臺。

疫情防控,要打造一批滿員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我們應該深刻吸取疫情中的教訓,充分認識到基層力量乃是城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基礎。各級政府要為基層疾控中心、社區衛生機構落實政策、落實編制、落實經費,想方設法探索讓基層醫療機構滿員、滿裝備、滿士氣的良方妙計,形成城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強大地基。

疫情防控,要善待社區工作者。是他們,在上傳下達、基礎隔離、生活物資配送等重要工作中衝在一線,夜以繼日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巡查,細心收集病患數量、地點、程度和民意,為決策提供第一手的材料。他們更是執行相關應急政策的、直接面對群眾的主體,是承擔基礎救助、心理干預、安全預警等工作的多面手。我們要建立針對社區工作者的多種激勵機制,讓社區工作者時時感受到組織的溫暖與關心,有社區工作者的自豪,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用機會留人。

疫情防控,還要整合各類非政府組織、社會組織。這是因為,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之一,發揮著彌補政府功能不足、彙集民間信息、協調各方資源的關鍵作用,有效提升社會資源動員、協調和分配效力。我們要強化社區、民政部門和社會組織之間的有機聯繫,嘗試把社會組織的工作環節逐步下放,讓社區一線工作者成為凝聚社會組織的重要力量。我們對社會組織應給予充分信任,鼓勵其發揮資源優勢。特別是在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緊急狀態時,要進一步發揮社會組織的力量,形成政府、社區和社會組織的分工與協作,凝聚人心,形成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合力。

我們的醫院、大學、科研院所,是公共衛生應急體系承擔主要工作的主力部隊,我們還應該把預備役隊伍、基層醫療人員、社區工作者和社會組織力量充分整合起來,將其共同建設成為一支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和隊伍。

(作者:陳雲松,系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