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洲際導彈能飛一萬多公里,那為什麼還要研製轟炸機呢?

沒有什麼不同


用途不同,不論戰略導彈如何發展,他都不能取代航空兵,這就好比是自行火炮和主戰坦克的關係一樣,雖然自行火炮射程很遠,威力很大,但是在前線靈活運動,隨時可以打擊及時目標的坦克也不能缺少,同樣的道理,不論洲際導彈打的多遠,也不如戰略轟炸機這樣可以在前線長期巡航,隨時打擊及時目標。

有些作戰目標不是戰前就能標定的,比如敵軍的戰役軍團集結地域。現代戰爭強調打擊體系節點,癱瘓敵人的戰役軍團,但是針對戰役軍團本身的打擊依然是必要的,比如美軍一個師4萬多人,準備在某一地域集結開拔,這個時候戰略導彈的反應可能來不及,即便是能來得及,也不一定好用,畢竟如果戰爭還沒有升級為全面核戰爭,戰略導彈的使用就是受限的。

此時,前線的戰略轟炸機就可以出動,他可以攜帶大量的中遠程巡航導彈,使用集束式殺傷彈頭,或者直接使用末敏彈藥,對敵人的裝甲集群和物資儲備、人員密集的戰役集結地域展開空襲,甚至是配合其他戰術戰鬥機一起空襲的聯合空中打擊,這樣就可以在不使用戰略導彈升級戰爭的情況下,打擊和阻斷敵人的戰役部隊,從而對整個戰局產生影響,而這樣的地域是隨時出現的,不可能在戰爭前獲知。

以上只是一個例子,其實實戰中這樣的情況會有很多,戰略轟炸機航程遠、續航時間長、載彈量大,可以長時間在一個空域活動,持續對目標地域展開火力壓制,但是戰略導彈就不同了,總不能出現一個目標發射一枚戰略導彈吧?況且,現代導彈技術的發展,使得戰略轟炸機打擊移動目標,尤其是艦艇目標的能力更強,他有了新的作戰領域。

比如說,轟6N轟炸機,他就是在轟6K的基礎上改進出的專業的反艦轟炸機,他可以發射YJ12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或者YJ18亞超結合遠程反艦導彈,一次可以攜帶6枚,超過了一艘驅逐艦的打擊能力。又比如說美國的B1B轟炸機,可以攜帶大量的LRASM反艦導彈,每一枚射程在800公里左右,一架B1B就可以對一個艦隊進行飽和攻擊。再比如說俄羅斯的圖22M3轟炸機,他可以攜帶匕首反艦導彈或者王魚反艦導彈作戰,也可以對艦艇構成嚴重威脅。

而這些,戰略導彈都不能幹,只能依託於戰略轟炸機,因此,戰略轟炸機有他的任務領域,有他難以取代的作用,因此中美俄三大國還都在研發新一代戰略轟炸機,不論是美國的B21,還是俄羅斯的PAK-DA還是我國的轟20,都代表了大國對未來轟炸機發展的全新理解。


海事先鋒


航空航天專業的同學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之所以有了導彈還要研製轟炸機,最簡單的一個原因是洲際導彈和轟炸機的效率不同。

只要看一下下面這張洲際導彈的結構圖就知道了,非常龐大的一顆導彈,只有最前面的一點點的結構是有戰鬥力的,隨便拿出來一顆洲際導彈舉例,比如說俄羅斯的“圓錘”洲際導彈,整個導彈的重量達到36.8噸,但是戰鬥部只有1.2噸——這樣的效率實在是小的可憐。

所以說洲際導彈基本上都是為了發射核彈而用的,這樣才能夠讓較小的戰鬥部發揮最大的功效,如果讓洲際導彈發射普通炸藥,那麼就算是財大氣粗如美國,也根本就承擔不起。

但是相比之下,我們看一下美國的B-1B槍騎兵轟炸機【如下圖所示】,航程可以達到1.2萬公里,已經跟洲際導彈無異了。但是相比一顆洲際導彈只有1、2噸的戰鬥部,這一架飛機的載彈量可以達到60噸,雖然這60噸不是純戰鬥部(有些彈藥是以導彈的形式出現,這些導彈的戰鬥部只佔很小的一部分),但是相較於洲際導彈的戰鬥部還是強太多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洲際導彈一發打出去就沒有了,轟炸機用上三五千次都沒問題,這麼一對比,洲際導彈在效率上就遠遠不如轟炸機了。

當然了,這不能說洲際導彈就沒有用。應該說轟炸機和洲際導彈是兩個作用完全不同的武器。

洲際導彈的目的是反應快、高速性能好、突防性能強,而且裝的都是核武器,要麼不炸,一炸就是滅人一國,第一時間、用最快的速度讓對方完蛋,所以洲際彈道是真正的國之重器,一個國家就算是沒有戰略轟炸機,只要有這麼幾顆帶著核彈頭的洲際導彈,別的國家就不敢造次;轟炸機雖然也可以攜帶核武器,但是相對來說反應速度沒有那麼快,而且轟炸機的主要目的是用最小的成本對對方產生持續的打擊,功效跟洲際導彈完全是兩回事。

總的來說,洲際導彈和轟炸機各司其職,無法互相取代。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因為用途不一樣啊!

首先,轟炸機可以開出去嚇唬人,導彈能射出去嚇唬人嗎?

俄羅斯嚇唬日本和北約的時候,可以把圖160和圖95飛出去轉兩圈,但是敢把白楊射出去嚇唬別人嗎?中國嚇唬日本和臺灣的時候,可以把轟-6K開出去繞一圈,但是敢把東風射出去嚇唬別人嗎?


在非戰爭狀態下,轟炸機可以日常刷存在感,天天出去轉悠都沒事。而對方面對這種情況,起飛攔截跟蹤就是了,雙方都可以把事情掌握在自己可控範圍之內。

可是導彈呢?尤其是洲際導彈,你射出去了,對方怎麼想?鬼知道你上面的有沒有核彈頭?鬼知道你瞄準哪裡的?我要不要反擊?

其次,轟炸機用途更廣泛啊。除了用於戰略轟炸,還可以進行戰術火力支援。一架轟炸機十幾噸的載彈量,可以對付大量的地面目標。

可是洲際導彈呢?最多也就十幾個彈頭。如果對付戰術目標,效費比太低了。而且洲際導彈精度不足以保證進行精確火力打擊,只能制度戰略型目標,比如城市。

洲際導彈數量最多的俄羅斯和美國,保有量也就是一兩千枚,如果用來對付戰術目標的話,一次戰役就能打光。一枚洲際導彈價值上億,這麼打仗遲早得破產。

現在你知道有了導彈為什麼還要轟炸機了吧?


林哥講武堂


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個,轟炸機是可以使用的,是活的戰略威懾,而洲際彈道導彈是不可以使用的,是死的戰略威懾。

就世界範圍來看,
目前只有美國和俄羅斯裝備有名副其實的戰略轟炸機,其中美國有B–2、B–1B、B–52三款轟炸機,俄羅斯有圖160、圖95MS、圖22M3也是三款,我國的轟6K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只能算中程轟炸機,雖然我們一直把轟6K當做戰略轟炸機使用,實屬無奈之舉,只有等我們的轟20服役了,我們才算有了真正的戰略轟炸機。


擁有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目前也只有中、美、俄、英、法等聯合國五常,洲際彈道導彈因為只能搭載核彈頭,屬於核武器,所以在使用上有諸多限制,甚至就根本不可能使用,因為一旦使用洲際彈道導彈,就意味著會引發核大戰,對各國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所以不會輕易使用,只是作為戰略威懾力量而存在。

轟炸機在使用上就靈活多了,既可以在實戰中使用,也可以作為威懾力量使用,戰略轟炸機相比於洲際彈道導彈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使用常規武器,在實際戰爭中發揮轟炸機的應有作用。

所以用洲際彈道導彈形成戰略威懾,用戰略轟炸機形成實際威懾是各軍事大國普遍追求的目標。在可預見的將來,世界將形成中、美、俄三家的戰略轟炸機空中爭霸的局面。


那年那月那兵說


事實上,二戰結束後美國確實一度想要放棄常規兵力,僅保留核武器,當時美國海軍更是大刀闊斧的拆毀和強行退役了大量的航母,甚至連在船臺上建造的合眾國號都拆毀了。這是因為美國在二戰中嚐到了核武器的甜頭,投擲到日本的兩枚原子彈提前終結掉了二戰,避免了盟軍對日本的登陸作戰,也減少了大量可能的傷亡。所以美國才決定縮減常規兵力,結果美國人卻發現,常規兵力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因為核武器的威力實在是過於巨大,所以才不能經常性的使用,舉個例子。美國和俄羅斯經常使用戰略轟炸機飛臨對方領空附近進行威懾,但是沒有哪個國家會傻到用洲際導彈進行威懾,所以戰略轟炸機始終會有其實戰意義。

在二戰結束後,美國的B-52轟炸機和B-1B轟炸機,以及前蘇聯和俄羅斯的圖-95轟炸機,都在各個衝突和戰爭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B-52轟炸機更是參與了美國大大小小的許多戰爭和衝突,包括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等等,這正是洲際導彈無可替代的,假如美國沒有重型轟炸機,難道要使用洲際導彈對付塔利班武裝分子嗎?這是不是有些殺雞用牛刀的嫌疑呢?

有的人會說了,使用洲際導彈搭載常規彈頭不行嗎,洲際導彈的造價十分的高昂,是一種效費比極低的武器,使用洲際導彈投擲常規彈藥是很不合算的,相比之下,美國空軍的一架B-52轟炸機的維護費用要比洲際導彈低的多,而且能夠重複使用,目前美國空軍的B-52轟炸機已經服役了半個世紀,而且看情況還要服役幾十年,這也是一般洲際導彈不具備的。

還有一個就是靈活性了,美軍在對日本投擲原子彈時,本來是要扔在廣島和小倉的,但是由於當時天氣狀況不佳,最終準備投擲在小倉的原子彈落在了長崎,這是美軍飛行員臨時選擇的結果,但是洲際導彈就不能這樣做了,洲際導彈一般使用慣性制導,目標都是提前設定好的,一旦飛行途中,敵方目標有什麼變數,洲際導彈是無法改變目標的。轟炸機就不一樣了,而且重型轟炸機能夠攜帶多種彈藥,不僅能夠空襲敵方重要目標,還能夠攜帶激光制導武器,巡航導彈等等,對敵方的裝甲集群和大型水面艦艇發動襲擊,洲際導彈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而且美國和蘇聯還曾經使用重型轟炸機執行偵察任務,B-52轟炸機和圖-95轟炸機都可以依賴自身的大航程對敵方進行偵查,圖-95轟炸機甚至有專門的偵查改型,這些都是洲際導彈無法做到的。

總的來說,洲際導彈是各國壓箱底的武器,是輕易無法使用的,但是重型轟炸機就不一樣了,俄羅斯常常派圖-95轟炸機威懾日本,美國等等。美國在歷次衝突中也派出了重型轟炸機作戰,所以重型轟炸機是無可替代的。


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兵器世界,歡迎關注


兵器世界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冷戰時期的蘇聯和美國。

蘇聯那時候堅信“航母無用論”,可勁的造核洲際導彈。結果怎麼樣呢?美國隨時可以開著航母到熱點地區進行武力威懾,而且冷戰後的美國打得幾次戰爭航母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蘇聯呢?造了那麼多先進的核導彈,卻沒有一次用於實戰,因為向敵國發射核洲際導彈必然會引起對方的核反擊,到時候雙方互射核武器,基本上就是地球“重啟”的節奏。

轟炸機威懾力比洲際導彈強多了!

洲際導彈和轟炸機也是類似的道理,洲際導彈發射出去就無法回頭,形象的比喻一句就是:發射出去的洲際導彈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無法收回。轟炸機飛出去還能返回的,可以隨時飛赴熱點地區或者敵國邊境進行武力威懾,雖然不敢真的轟炸你,但是可以狠狠的“噁心”你一把。

洲際導彈雖然是一種威力很強的進攻性武器,但是它的威懾性卻是很被動的,擁有核洲際導彈可以保證敵人不敢輕易動你,但你也不敢輕易發射洲際導彈。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幾次激烈對峙,差點就打起來了,最後還是忍住沒摁下核按鈕,畢竟誰也不敢開這個頭,核大戰一打就真的啥都沒了。

你有洲際導彈,一些小國還敢上躥下跳,因為它們知道你不敢輕易發射洲際導彈。但如果你開著轟炸機飛過去溜幾圈,基本上就消停了,因為洲際導彈的隔岸觀火和轟炸機的兵臨城下是完全不同的感覺!

可以說在沒有劇烈衝突的情況下,轟炸機的威懾性比洲際導彈要強得多了!

轟炸機用途更廣且效率高

轟炸機相比起洲際導彈,用途要多的多。

轟炸機除了執行核打擊任務外,更多的時候都是執行常規打擊任務,而且效果極佳!

科索沃戰爭時期,美國只派了6架B-2隱形轟炸機參戰,6架B-2只出動了45架次,只佔北約飛機總出動次數的1%不到,但是這6架B-2投下的炸彈卻佔整場戰爭飛機總投彈量的11%。

洲際導彈裝的都是核彈頭,基本上可以說就是拿來嚇唬人用的,因為大家都知道你不敢真的打出去。


鏟史官老李


戰略轟炸機和洲際彈道導彈各有所長,互相不可替代,特別對於大國來說,兩者威懾能力和威懾方式不一樣,都是鎮國利器,所以大國有能力都會兩者都發展,沒能力了才選擇只留著洲際彈道導彈。

洲際彈道核導彈是最後關頭跟敵國同歸於盡的重器,用到它就是紅了眼玩命了,而且是舉國玩命,這可是非同小可,所以這東西平時都藏著,偶爾露個臉讓別國知道手裡有黑傢伙,關鍵時刻互相給個臺階下最好。

洲際戰略轟炸機就不一樣了,這東西動不動就去對手眼皮底下露個臉,時不時還繞個島甚至圍繞對手領土飛一圈,就是告訴對手,我時刻都能打你,2000公里以外就可以精確打擊你的重要目標。

看,雖然F-22出動來攔截“熊”,“熊”照樣漫不經心地飛,就是告訴對手“現在是給你看到,2000公里外我就能打你,你能飛那麼遠攔截我嗎?”

前些時候,俄羅斯戰略轟炸機飛到委內瑞拉,可謂是進入美國後院,就是讓美國難受,戰略洲際導彈就不能這麼玩,不可能天天豎起導彈嚇唬對手,而且戰略導彈得藏著,不能被對手知道確切位置,免得被先下手幹掉。

戰略轟炸機使用的靈活性也比戰略洲際導彈大,如上圖,隱身的B-2投擲常規航彈,這種戰術打擊的活兒它也能幹,當然B-52幹得更多,經過接力空中加油,飛上萬公里,投彈轟炸,沒有哪個國家會直接用洲際彈道導彈幹,一是不能隨便用核彈,二是裝高爆彈頭達不到這效果,三是那費用可太貴了,而且是一次性使用。

還有,隨著各大國導彈防禦系統建立,不管程度如何,中段反導也好,末段反導也罷,都對導彈打擊效果會產生影響,單一彈道的導彈現在很可能被攔截,導彈得升級機動變軌,高超音速,這些可都是大把的錢,不到關鍵時刻、不打核導彈太浪費了。

而隱身戰略轟炸機就可以比較隱蔽地發動攻擊,特別是搭載遠程巡航導彈,別看都說隱身戰略轟炸機也能被發現,被攔截,但能做到還是非常困難的,一次出動很多架從不同方向出擊,更將使防禦方非常頭痛。

所以戰略轟炸機的誘惑是難以抵禦的,但有能力和實力研發使用的國家現在真特別少了。N


聯合防務


首先,戰略轟炸機作為戰略核打擊力量,是用來形成三位一體的立體核打擊體系的,這是和核安全直接掛鉤的。核打擊能力越多元,意味著被主動攻擊時剩餘的核反擊力量越多,生命力越強。對手在動手前就會對隨之而來的核報復有所顧忌,這樣就維持了恐怖平衡。所以美俄寧可留著50年代就服役的B-52、Tu-52這樣的洲際戰略轟炸機。如果敵國核打擊力量單一,比如說只有裝備在發射井裡的洲際導彈,那麼一波核彈打過去,對面可能就喪失了核反擊力量,豈不是很危險?

核打擊當然是方式越多樣,核武器分佈越稀疏,生存能力就越強。


再者說,戰略轟炸機也並不是只有核大戰時才能用,平時也可以用啊。比如英阿馬島海戰的時候,英國的火神轟炸機,從本土起飛經歷四次空中加油才飛臨阿根廷進行機場轟炸。雖然過程歷盡艱辛,風險係數極高,但畢竟實現了萬里之外打擊敵人本土的目的。像這種程度的軍事衝突,直接用洲際核導彈平了阿根廷顯然不合適吧,假如上常規彈頭呢,效費比實在太低。所以用戰略轟炸機再合適不過,戰略轟炸機一次可攜帶幾十噸的常規彈藥,從本土起飛就能飛臨戰場;洲際導彈呢?一枚洲際導彈在射程大大縮水的情況下也就能攜帶一噸的彈頭,正常載荷也就幾百公斤,這要是上常規彈頭,還不得虧死了?

像火神這種二流轟炸機,叫戰略轟炸機都很勉強,但是英阿馬島海戰起到了關鍵作用

民兵III導彈的W78彈頭和分導再入式載具。一枚洲際導彈就能帶這麼點東西,常規戰爭誰用得起這個?


宣仔


洲際彈道導彈是真的要命的,戰略轟炸機是負責核威懾的。現代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其實是各司其職的,在都具備核打擊能力的前提下,陸基的洲際彈道導彈負責摧毀,空基的遠程戰略轟炸機負責威懾,而海基的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則負責報復。這三個部分,組成一套完整的威懾-打擊-報復體系。在現代導彈性能如此優異的情況下,出動戰略轟炸機去進行遠程核打擊,風險太大,而且效率也比較低。


那麼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不遺餘力的研製戰略轟炸機呢?為什麼俄羅斯還要不惜重金從烏克蘭搞回幾架圖-160,重啟它的生產線呢?原因在於,核大國不僅需要打人,還要厲害的嚇人手段!打人只能最後你死我活,嚇人的手段才能把對方嚇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核打擊固然重要,但是在核戰爭爆發可能性無限接近於零的和平大背景之下,核威懾的作用會非常明顯。普京就曾經說過,談判桌上說一百遍,也不如戰略轟炸機的翅膀扇動一次!戰略轟炸機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其實這個事情非常好理解,戰略轟炸機相對於洲際彈道導彈,新聞上更常見的是哪個,答案肯定是戰略轟炸機。戰略轟炸機相對於洲際彈道導彈哪個經常出門大搖大擺的執行任務?答案還是戰略轟炸機。所以嘛,一個是默默無聞藏起來的,一般不出手,一出手就要命。一個是天天拋頭露面的,每天出手,但出手只是威懾,並不致命。這就像農村的中華田園犬,咬人的都不叫,叫喚的都慫,大部分只是嚇嚇你,不會真的咬人。


除此之外,現代遠程戰略轟炸機除了投擲核武器外,還可以在執行常規作戰任務。戰略轟炸機和普通戰術轟炸機或者戰鬥轟炸機相比,體格大得多,載重也大得多,除了可以攜帶普通航彈之外,還可以攜帶多枚精確制導武器,比如空射巡航導彈(CALCM)。▼這是美國的AGM-86型空射巡航導彈,售價100萬美元出頭,採用慣性導航輔助全球地形匹配技術制導,可以精確打中2500公里以外的目標。這款空射巡航導彈一般由B-52掛載,不僅可以攜帶常規彈頭,還能攜帶專用的核彈頭進行防區外遠程打擊。總得來說,戰略轟炸機的戰術靈活性遠遠高於洲際彈道導彈,載重遠遠高於普通戰鬥機。不僅可以執行核威懾任務,還能攜帶常規武器進行防區外打擊,是一款極具性價比的戰略武器。有句話說得好,核武器威力最大的時候是在發射架上的時候。但是真正威力恐怖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架藏起來了看不到,而遠程戰略轟炸機可以直接將核彈頭帶到敵人頭上晃悠,哪個更具威懾性不言而喻。
不過,目前世界上擁有真正航程超過8000公里的遠程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只有美俄兩個。我國的轟-6雖然已經更新到了轟-6N,可以實現空中加油,但是和美國的B-2,B-1B,俄羅斯的圖-160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或許只有等到我國下一代的戰略轟炸機出現,才能徹底追平和美俄的差距。不過現階段來看,轟-6已經可以掛載射程超過1500公里的KJ-20巡航導彈,足夠在亞太地區使用,震懾周邊宵小!不得不感嘆一句,圖-16估計做夢都想不到,它的兒孫在2019年還在藍天翱翔!


赤焰噠噠噠


洲際彈道導彈迄今為止在實戰中從來沒有用過。而轟炸機不管是大戰還是小戰經常使用。洲際彈道導彈裝備的都是核彈頭,在實戰中沒人敢用。就算換成常規彈頭,也有可能會被誤判,導致世界大戰的爆發。所以大家都是拿洲際彈道導彈嚇唬人的,不敢用。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裝備不起洲際彈道導彈。而且洲際彈道導彈也是非賣品,拿錢買不到。但是轟炸機就不一樣了。狂風這樣的戰鬥轟炸機。圖16這樣的中型轟炸機,任何一箇中等國家都買得起。手頭自然是有什麼就用什麼咯。

至於戰略轟炸機只有英國蘇俄和美國才有。戰略轟炸機是經常用的。比如在馬島戰爭的時候,英國就動用了戰略轟炸機轟炸馬島上面的機場。B-52轟炸機在越南戰場上的地毯轟炸,打得越南人心驚肉跳。



就算是最貴最強大的b2轟炸機,也參加過多次實戰。轟炸南聯盟轟炸科索沃轟炸阿富汗,B-2就真的像幽靈一樣無處不在。美國從來沒有把b2轟炸機藏起來,不用,只要一抓住機會就讓b2上戰場練練手。

雖然很多人都看不起轟六轟炸機。覺得他又醜又弱。如果真要沒有這個轟炸機,美國海軍就會住在家門口,賴著不走了。根本就不用操心搞什麼第一島鏈,第二島鏈去圍堵封鎖。中國的轟六k出來以後,美國現在覺得連關島都不安全。



對於中國來說,是必須要搞轟20轟炸機的。中國雖然有東風五導彈,東風41導彈,東風31導彈。但美國人並不怕,因為它知道你不敢輕易使用。但是中國轟20轟炸機出來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美國人自己都搞不清楚航母上邊兒是不是有幾家轟20在遊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