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同官縣誌》軼事

《同官縣誌》軼事/吳川淮

《同官縣誌》軼事/吳川淮

《同官縣誌》軼事/吳川淮

讀史志隨記

吳川淮

漆居齋每日讀書


《延安府志》,延安地方誌叢書,明弘治本,陝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版,延安白春陽工作室讀。

前兩日在陝西國畫院,去看劉偉群,偉群仁兄見我來,在書架上翻了半天,要贈我東西。結果我看見一本線裝書,打開一看是《武功縣誌》。偉群隨即說,這本書送你,我有兩本。這可不是一般人編的,是康海編寫的。康海是元曲大家,傳世有《中山狼》,還有這樣一本書,奇也怪也!

但一查百度,康海祖籍河南固始,宋時避難入陝,也算是武功縣(今武功鎮滸西莊)人。他為自己的生地編志,非常合理。百度上說康海“尤以《武功縣誌》最為有名。評者認為康海編纂的《武功縣誌》體例嚴謹,源出《漢書》,‘鄉國之史,莫良於此’。”

《白鹿原》中的朱先生,身在亂世之中,尤有故土情結,非要編寫出一部《滋水縣誌》方可瞑目。其實傳統文人都有史志情結,這是從司馬遷、班固以來的文人傳統,一事無成,《史志》一部,就是實在無所事事,也要編一部家譜出來。現在的鑑寶節目,總在說“由來有序”,其實就是歷史延續的結果。

我在1983年的時候,在銅川市政府內簡陋的檔案館看到了手抄本的《同官縣誌》,好像是明代的本子,我隨意翻讀,突然之間就感到自己立在了這片土地上,在回溯著這片土地的以往。

以後,我搞了一套影印複印的由毛澤東的老師黎錦熙題簽的《同官縣誌》,和文瑄先生編纂,經常閱讀。以後,文友郭志昌給我說寫文章要查一些資料,借去之後再沒有還我,現在人也杳無音信。

鄰近的縣誌都存在著互相交錯的關係,這一本明代《延安府志》,記載的各縣都有地理、軼聞、詩文。膚施縣的記載,就刊錄了范仲淹的一篇文章。我關注了宜君縣的記載,就刊登了杜甫的《玉華宮》等。在鄜州縣誌中,也記載了杜甫的行狀。

忽憶起九十年代初,我當了記者,到銅川市史志辦採訪,一個姓王的女士說,她是以前我文章的編輯,見我說,你對銅川文藝界熟悉,你把《藝文志》給咱把把關。我拿著裝訂好的厚厚的一本《銅川市志》的打印稿,回家認真地讀了一遍其中的《藝文志》,提出了不少意見。還給王女士的時候,她很認真地看,說意見很好,我回頭補進去。隔了一段時間,她託人捎話,讓我過去找她,見面後她把那本校對的初稿給我說,我看你是一個讀書人,這個初稿本已經補充了進去,但正式的印刷本又刪了不少,包括記錄你出版的成果。所以我覺得這一本初稿,有很多原始的記錄,比出版的更有價值,送你吧!我當時確實很感動,抱著那厚厚的書,感到很沉很沉!

宋人劉攽有《送宋次道知絳州》一詩,其後四句:

土風頗記堯遺俗,府吏猶疑楚有材。漢史待君成十志,傳車長望北風來。

《同官縣誌》軼事/吳川淮

吳川淮

吳川淮,1963年生於陝西銅川,祖籍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李家渡。現為中國新聞出版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楷書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書協第六屆新聞出版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報》活動策劃部主任,陝西秦漢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副會長、陝西省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陝西金石書畫院副院長,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創作研究班學員,陝西書協理事,長安書學院副院長。黃堡書院副院長,設有"川淮藏書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