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赤道幾內亞共和國簡介

赤道幾內亞共和國簡介

赤道幾內亞位於非洲中西部幾內亞灣,由大陸上的木尼河地區和幾內亞灣內的比奧科、安諾本、科里斯科等島嶼組成。木尼河地區西瀕大西洋,北接喀麥隆,東、南與加蓬交界。面積28051.46平方公里(其中大陸部分26017.46平方公里,島嶼2034平方公里)。

赤道幾內亞共和國簡介

赤道幾內亞海岸線長482公里。沿海為狹長平原,岸線平直,少港灣。內陸為高原,一般海拔500-1000米。中部山脈把木尼河地區分成北面貝尼託河和南部烏塔姆博尼河流域。各島都是火山島,為喀麥隆火山在幾內亞灣的延伸。比奧科島多死火山,中部的斯蒂貝爾峰海拔3,007米,為全國最高點。各島皆由火山形成,地勢崎嶇,最高點3,007米;大陸部分沿海有15-25公里寬的平原,內陸為海拔600-900米的高原山地。

赤道幾內亞屬赤道雨林氣候,潮溼,多雨多雲,年平均氣溫24~26℃。大陸沿海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為2112.6毫米,年平均降雨天數152天,日最大降雨量144毫米,小時暴雨強度為23.5毫米;年氣溫變化在攝氏15度和32度之間;年平均相對溼度為88.8%;年平均日照5小時,一、二月份平均日照最長,在6小時以上;九、十月份平均日照最短,在4小時以內。

馬拉博年降雨量約3 100毫米;年氣溫變化在15-34攝氏度之間,平均氣溫25攝氏度;年平均相對溼度85%,三月份最低為約80%。

大陸地區全年分為兩個雨季和兩個旱季,3-5月份和9-11月份為雨季,12-2月份和6-8月份為旱季;而比奧科島只有一個雨季和一個旱季,5-10月份為雨季,11-4月份為旱季。

赤道幾內亞共和國簡介

15世紀末,葡萄牙殖民主義者侵入幾內亞灣沿海地區和比奧科、科里斯科和安諾本等島。1778年西班牙佔領比奧科島,1843年佔領木尼河地區,1845建立殖民統治。1959年被劃為西班牙的兩個海外省。1963年12月西當局在赤道幾內亞舉行公民投票,通過“內部自治”法規。1964年1月實行“內部自治”.1968年10月12日宣告獨立,定名赤道幾內亞共和國。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成為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任期為2年,至2019年12月31日。

赤道幾內亞共和國簡介

赤道幾內亞的經濟以種植業為主,主要的出口產品是可可,其次為咖啡。該國長期以來被列入世界最不發達國家名單,1996年在赤道幾內亞領海內發現了大量石油資源,此後該國經濟快速增長,人均GDP已經超過2萬美元。絕大多數石油收入被政府要員及執政集團掌握,因此該國國民總體經濟收入仍然處於貧困狀態。

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磷酸鹽、黃金、鋁礬土等。估計天然氣和原油儲量分別為375億立方米和30億桶。主要河流有姆比尼河。林、漁業資源豐富,全國森林面積約22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0%,木材蓄積量約3.74億立方米,產奧堪美木、黑檀木等名貴木材,主要分佈在大陸地區。

赤道幾內亞共和國簡介

赤道幾內亞人口為101.4萬,大部分為本國人口。僅首都馬拉博人口就有26.5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8人。

主要部族有分佈在大陸的芳族(約佔人口的75%)和居住在比奧科島的布比族(約佔人口的15%)。

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法語為第二官方語言,民族語言主要為芳語和布比語。

赤道幾內亞82%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5%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

赤道幾內亞共和國簡介

赤道幾內亞人講究禮節,公共場合不允許穿短褲、背心及赤膊。赤幾傳統服裝稱“袍袍”,為寬大連體大擺裙子,顏色鮮豔,一般在節慶期間穿著。

土著居民的飲食主要為花生、木薯、土豆、玉米、香蕉、南瓜、魚等,傳統加工方法多為用木棒搗碎後煮熟或發酵後食用。一種用香蕉葉包裹南瓜或花生,加上魚類、肉類或蔬菜等的食品叫做“白色小安娜”,是當地人的傳統食品。

赤道幾內亞共和國簡介

馬拉博,赤道幾內亞首都,北比奧科省省會。位於比奧科島北端。人口約5萬。年平均氣溫約25℃,年降水量1900毫米。

馬拉博市街呈正方形,6條南北街與6條東西街垂直交叉。市內房屋多為二層樓房,帶有方形或拱形前 廊,具西班牙風格。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很少。總統府、大教堂、銀行大廈是當地著名建築物。比奧科島是個火山島,島上風光秀麗,被譽為"幾內亞灣的珍珠"。馬拉博市郊林木蒼翠,其間有許多火山口形成的湖泊散佈。

馬拉博為全國政治、商貿、金融及文化中心。這裡是非洲最早種植可可的地方。也有糧食及木材加工等小型工廠。全國最大的進出口貿易港口,有通往木尼河省(大陸省)和西非各國的航空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