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瀏陽黃橋村:城裡來了“幫幫團”山窩窩栽下“搖錢樹”

瀏陽黃橋村:城裡來了“幫幫團”山窩窩栽下“搖錢樹”

人物名片:李嘉,任市生態環境局派駐瀏陽市龍伏鎮黃橋村扶貧工作隊長、第一書記。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錢娟

近日,記者來到瀏陽市龍伏鎮黃橋村,時下雖已入冬,這裡卻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金燦燦的沃柑掛滿枝丫。

“果子熟了,訂單跟著來了。”聲音洪亮、滿臉自信,貧困戶袁傳玉忙活了20多分鐘才閒下來和記者搭話,“我們家有分紅,給自己打工,心裡踏實。”

過去,他們家的日子緊巴巴。她和老伴患有慢性病,繁重的體力活幹不了,只能靠打零工補貼家用。孫女年幼,全靠老兩口養活。背地裡,袁傳玉沒少抹眼淚,“拆東牆補西牆,親戚鄰居借了個遍,還是堵不上窟窿。”

黃橋村屬典型高崗丘陵地區,這裡山多地少,土地常年喊“渴”。2013年,黃橋村被定為省級貧困村,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8戶406人。

貧困村底子薄,貧困戶缺資金、少技術,脫貧的路子怎麼走?“脫貧靠產業,但是選什麼產業,怎麼搞產業,不能拍腦袋。”為此,市生態環境局派駐龍伏鎮黃橋村扶貧工作隊長、第一書記李嘉沒少花心思。

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長沙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林業局及瀏陽市林業局等部門組成“幫幫團”,根據128戶貧困戶實際情況,對照脫貧標準和脫貧路徑,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制訂幫扶計劃,實施特色產業扶貧、勞務輸出扶貧、貧困戶危房改造、教育扶貧、科技扶貧、健康扶貧、生態保護扶貧等一攬子計劃,啃下難啃的硬骨頭。

脫貧路上,黃橋村也曾犯難。缺乏技術,第一批沃柑栽下去,成活率不到50%;管理不善,錐慄被蟲害侵蝕,收成打水漂……李嘉從中南林業大學請來技術團救急,吸納致富能人袁風格作為中堅力量,攻克一個個難關。

沐浴政策東風,袁傳玉生活漸有起色:沃柑基地打工領工資,土地入股年底享分紅,養殖100多羽雞有利潤,今年收入近2萬元。好政策引領好方向,背靠產業大樹,老鄉有了指望。瑞祥煙花“扶貧車間”迎來新成員,10名貧困戶搖身變“工人”,家門口圓就業夢,按件領取工資。支村兩委與瀏陽市齊眉種養專業合作社簽訂產業委託幫扶協議,能人定期上貧困戶家門,一對一幫、手把手教,不僅技術送上門,銷路還打包票。

通過發展沃柑、錐慄、無花果、火龍果、蘋果、蜂蜜、土雞等特色產業,今年黃橋村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2萬元,全村貧困戶就業、小產業覆蓋率為98%。

更多好消息接踵而至:黃橋村已有126戶403人脫貧摘帽,預計將在2020年實現所有貧困戶退出。

記者手記 唱好產業扶貧“重頭戲”

沒有產業,精準幫扶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末。然而,產業幫扶道阻且艱,從來不是一帆風順。不少扶貧幹部向記者倒苦水:“給貧困戶送兩隻小羊,讓他養大賣錢,結果他宰了吃了;送幾十羽雞苗,他不懂防病管護,沒多久雞苗都死了;幫他種上兩畝板栗,好不容易等到豐收,又苦於找不到銷路……”

這樣的苦惱,在扶貧一線並不少見。一方面,部分貧困戶思維和能力有侷限,單打獨鬥無法面對市場競爭;另一方面,一些產業規劃與市場脫節,爛尾現象時有發生,扶貧資金打了水漂。

唱好產業幫扶“重頭戲”,在黃橋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長、第一書記李嘉找到的“金鑰匙”,就是精心挑選產業、精準匹配市場,既對貧困村實情,更對市場口味。產業選擇上,不求快貪功,不盲目跟風,而是在因地制宜上下功夫,充分結合貧困村、貧困戶實際,選擇效益高、風險低、可持續的產業項目,比如錐慄、沃柑、無花果等產業,只要管護到位,栽下一棵樹,貧困戶年年受益,脫貧致富有望。當然,產業扶貧也需要遵循市場規律,踏準市場節拍,才能實現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多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