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自知者明——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知力是什麼鬼?

自知者明——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知力是什麼鬼?

老百姓有一句俗語叫:“人貴有自知之明”,原文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意思是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談到對疾病的自知力,普通人生了病都知道自己的胃不舒服,牙疼、頭疼等等,哪裡不得勁、哪裡不舒服,就到醫院找專科大夫求診,希望得到及早的治療,早日解除病痛。

可是在精神科,我們卻常常會看到很多精神病人縱然出現敏感多疑,妄聞,孤僻懶散,行為衝動、傷人殺人毀物、甚至自傷、自殘、自殺等明顯的精神異常,病人卻不承認自己有病,拒絕接受治療。精神病人不承認自己有病,究其原因在於,病人對自身的精神狀況,缺乏正確的認識判斷,精神科術語叫缺乏自知力。所謂自知力也稱為洞悟力或內省力,是指病人對其本身精神病狀態的認識能力,即患者能否認識到自己的病態表現,對病態表現的分析判斷能力是否完整和深刻,以及對待治療的態度等。

自知者明——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知力是什麼鬼?

精神病人往往有幻聽、幻視等精神症狀,病人感覺自己確實聽到、看到有人罵自己,要害自己等,在幻覺影響下患者的妄想會加重。受精神症狀的影響,患者不能辨認是自身疾病的症狀,並且現實中確實沒有這件事。例如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他認為有一人要害他,因而東躲西藏,感覺飯菜、水的味道不對,認為裡面有毒,不肯吃飯不肯喝水害怕被毒死,甚至跑到派出所報案要求警察保護,這種行為在常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病人卻認為是千真萬確的。當家人領其去看病時,患者則否認有病,認為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家人不但不去懲罰迫害他的人,反而讓他來住院治療,病人情緒激動大喊大叫,甚至打罵家人,認為家人也被壞人給控制了,並拒絕就醫。

事實上,精神病人一般均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據調查,急性發作期的精神分裂症97%沒有自知力。並且在疾病的不同階段,自知力完整程度也會隨之變化。在患病初期,病人對症狀持懷疑態度,如對有些幻聽,病人自己也感奇怪,為什麼別人聽不到,自己卻能聽到。隨著病情的發展,病人逐步喪失對疾病的認識能力,對自己的幻覺、妄想等症狀堅信不移,甚至影響到的情緒和行為:跟幻聽對話,外出找妄想對象理論,質問對方為什麼要迫害他,甚至做出打人罵人甚至傷人殺人等肇事肇禍行為,否認自己有病,並拒絕檢查治療,此時稱為自知力喪失。

經過系統規範的治療,多數患者的自知力會有不同程度的恢復。自知力恢復的情況有以下幾種: 1、最好的;恍然大悟:“啊!原來自己出現過精神不正常!”,能夠回憶當初有過什麼病態的表現,例如多疑、幻聽等等,會積極配合治療。 2、差一點的;能夠承認自己患了精神疾病,願意吃藥;只說自己患過病,講不出當初有過哪些不正常。 3、再差一點的;只是口頭承認自己有病,被動接受治療,在督促之下才會吃藥。 4、更差的;只是承認有過一點點不正常、但不是疾病;表示不必吃藥。 5、最差的;也就是沒有自知力,根本否認疾病、否認有過不正常,完全拒絕治療。

自知者明——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知力是什麼鬼?

人貴有自知之明

自知力喪失在臨床上是判斷精神病的指標之一。自知力變化及其完整程度,又往往是判斷精神病惡化、好轉、或治癒的一個重要標準。同時,它對鞏固療效、防止復發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精神病人有“自知之明”是醫生高興看到的事情,並且臨床工作中,精神科大夫很大一部分的工作也是在給病人做精神疾病的科普宣教,促進患者自知力的恢復。

精神疾病的發現並不難,難的是疾病治療和後續的康復。目前我國各級精神衛生醫療機構正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的要求,紮實開展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給精神疾病患者帶來了福音,希望藉此更多精神疾病患者得到科學規範的治療,科學規範的康復,讓精神病人能夠融入社會,盡享社會發展的帶來的福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