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宋朝先南後北統一中國的策略是不是錯了?

自立124


宋朝最大失敗是重文輕武,你們想想紙上談兵的人怎麼會武力統一的全國,註定失敗甚至於滅亡!僅限幾個武將沖沖殺殺!也是無際之用!最後勉強的在杭州建立南宋,也是靠割據和獻金銀財寶生存!再加上漢奸參與,最終未代小皇帝在福建投海自盡,從而結束了南宋歷史使命!


審山


北宋是在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進而建立的宋朝。其統一天下的策略是“先南後北”,以當時的區域格局下,這個戰略是非常正確的。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闡述:


一、以“收復”中原文化為戰略先機

趙匡胤是在後周的政治軍事基礎之上所建立的北宋,其後周的勢力範圍正是在(山東、河南、河北、山西大部等)中原地區。

在後周以北,是以遊牧文化為主的契丹人和“佔據太行山之天險”以太原為中心的北漢;以南,則是從唐朝舊地的分裂出的諸多“軍閥”王朝,在社會基礎上,與後周同屬漢唐文化。

所以在宋朝建國一開始,趙匡胤便推進了統一全國的進程。先後消滅南平、後蜀、南漢三國,緊接著又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在此之後,位於南方的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軍閥”勢力也紛紛倒向宋朝,最後滅掉了北漢,實現基本統一全國。

由此可見,先向南推進的統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的統一”成為了“收復”漢唐舊地的戰略基礎。


二、以“平原”肥沃土地為戰略轉機

趙匡胤所建立的宋朝之所以採用“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還有一層“平原”因素在裡面,以後周為根基的南方大部分割據勢力,土地肥沃,利於耕作,而這正符合以農耕經濟為核心的社會發展。而對於後周北方的北漢和契丹部落,要麼佔據黃土高原和太行地勢,要麼是草原和荒漠,土地貧瘠,對於崇尚農耕文化的中原王朝來說,先征戰北方,只會“勞民傷財”,而拿下南方的割據勢力肥沃的土地,是顯然“利大於弊”的。由此可見,土地經濟會為趙匡胤“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帶來戰略轉機。


三、以“長城”燕山海河為戰略緩衝

在後周晚期,契丹人時常南侵,使得舊唐遺留的北部“長城”地帶天然防禦工事已經失守,而在北宋建國之時,太行、燕山、海河等北部邊疆的天然地形優勢,依然可以為宋朝“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提供一段時間的戰略緩衝。


所以,綜上所述,從多方面來考慮,趙匡胤的“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都是明智的可行的戰略。


草竹道人


宋朝先南後北的戰略是否正確,首先要從北宋統一戰爭說起。為什麼要先南後北,北宋建立於公元960年,周邊除當時有大唐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還先後存在著,前蜀,吳越, 楚,閩 ,南漢,荊南(南平),後蜀,南唐,北漢等國家和割據政權,還有907年建立北方大國,遼國等十一個國家和政權和宋朝共存。

北宋的北方正是北漢和強國遼。而南方的割據政權相對弱小。又因怕喪失北漢這一宋與遼朝的緩衝帶會引起激烈衝突。宋太祖進行了綜合考慮,決定一方面要避免與遼朝的全面衝突,一方面可以利用南方的財力,人力,為將來的統一戰爭作支撐,於是宋朝的統一戰爭基本以“先南後北”為主線展開。制定了防止北方北漢南進掠奪,防禦遼國進攻的穩定北方方針。

在北宋統一南方各國,又滅北漢後,先後發動了兩場對遼戰爭,意圖恢復燕雲十六州,但均告失敗!宋朝損失巨大,從而改變了宋遼兩國的戰略格局。宋朝以大一統的全國之力北伐,都未成功。說明了當時遼國實力的強大。如果宋太祖當初選擇先北後南,估計中國古代史很有可能就沒有宋朝一說了。



水泊梁山上立大旗


宋太祖與趙普雪夜定策先南後北統一中國的策略是正確的。原因如下:

一是戰略上是先易後難。北方契丹歷史上就是華夏民族的心腹大患,五代十國之難使中華民族四分五裂、虛弱不堪,宋朝立國不久,國力虛弱。而北方的契丹卻基本上處於實力鼎盛期,先打契丹無異於以卵擊石,南方諸國相比宋國實力弱小得多,因此先南後北實際是先易後難。這在策略上無疑是明智的。

二是策略上先謀保障後啃骨頭。南方几個諸侯國實力雖然不強,但都是富庶之地,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取之可為以後的戰爭提供強力的保障。

三是心理上先統一內部再征服外部。南方几國雖然各自獨立,但對同文同種的宋朝人來說,不過是同室分家而已,把全家團結了,就好一你起對外使力。

綜上所述,宋朝先南後北統一中國的策略是對的。



品鑑不凡


宋朝歷史從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後經過數年討伐,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

北宋以來一直採取消極防守崇文抑武策略,對西夏、契丹國用兵均以敗北收兵,此後很少再起干戈。

南宋於1126年-1127年在發生靖康之職後,雖有岳飛、韓世宗等民族英雄殊死抗敵,無奈朝廷腐敗,更有佞臣從中勾搭敵國,造成徽、欽二帝被金人擄去,宋朝皇都被迫南遷,從此南宋紀元開始,於公元1276年,南宋亡國於都城臨安(今杭州市)。

縱觀南北宋朝歷史變遷,其結論無非是歷史自有定數,天數變遷,時代更迭,任何人難逃天地人寰。


孤獨的行者001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北宋初年,當時的局勢對宋而言十分的不利。外部,各地群雄逐鹿互相爭鬥,北面的契丹更是迅速崛起,虎視眈眈 ,隨時有南進的可能;內部,大宋中央缺乏權威,武將們驕橫跋扈,如果沒有皇帝的威望,武將們將不會效忠政權的,這在當時五代十國的統治階層裡已經是難以處理的問題。鑑於此,宋太祖趙匡胤給自己和後代繼承者制定了著名的《先南後北》的治國方略。事實證明,這個方針是正確的,至少庇佑了宋朝百年基業。為什麼這樣說呢?且聽我來細說。

首先,北宋立國之初,我們漢人基本上已失去了優質的戰馬源產地,其獲得渠道非常有限。如果先從北方上打起,面對契丹的鐵騎,由於戰馬補充有限,步兵打騎兵 ,形式就不容樂觀。所以在沒有聚集足夠多的戰馬等物資時開戰,代價太大,且又勝算不大。所以宋太祖趙匡胤正是看準了其中的厲害關係,決定先不打北方。

其次 ,北方戰略要地燕雲十六州已淪於敵手,太原重鎮也在死敵北漢手裡。一旦先打契丹,難保三面腹背受敵,所以壓力太大,不確定因素太多。

再則 如果南方一直未統一, 北方一旦開戰後勤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問題。富裕的南方將是大宋一統天下的有力保障,沒有糧草和兵械等戰爭物資的充分保障,統一天下就是一句空談。

最後,大宋立國時間太短,基礎不牢,一旦同北方開戰,稍有閃失,內部問題就可能要崩盤。只有不斷的勝利,人心才會聚集。相對於北方,南方更有把握打贏,正所謂未戰慮敗實乃老成謀國之道。宋太祖趙匡胤清醒的認識到了這些問題,給自己和繼任者制定了這一套《 先南後北》的戰略政策,還是十分正確的。雖然,後來證明大宋立國之初,契丹也非那麼的強大,等統一了南方,再想平契丹,最好的機會已經錯過了 誰也奈何不了誰,於是兩方對峙了幾十年,成為大宋沉重的負擔和最大的威脅。這些問題趙匡胤的繼承者趙光義等後人都沒有能力解決好。


史客不輕鬆


大家好,我是【洹水之上2020】

針對宋朝先南後北統一中國的策略,我本人認為是:非常正確的!

首先,宋朝不是沒有北伐,而是因為遼國的干涉暫停了!

宋朝建立後,太祖趙匡胤一幫人也是壯懷激烈,想把北方的小割據政權――北漢(主要在山西境內)一舉平定,然後在收拾南方那些割據政權!

可惜,北方有個龐然大物――遼國,北漢是它的小弟,你打它就等於打遼國,遼國當然不幹了,直接就和宋朝掐了起來,一共打了兩次,雙方各有勝負,一時北方成了僵局!

這個時候,宋朝君臣開始考慮對策了!

是繼續和北漢、遼國在這裡乾耗,還是另闢蹊徑呢?顯然他們找到了好辦法: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統一了南方,再回頭給你倆幹,等著我!

宋朝剛開始的形式

於是宋軍一路南下,開啟了“打怪”模式,一路如砍瓜切菜一般,不幾年平定南方!這裡有多個好處:

其一:平定了南方,壯大了自己,現在的宋朝個頭發育的也不錯了,積累經驗,財富,戰略縱深等等好處;

宋朝統一南方

其二,不用擔心兩面作戰或者多面作戰了!德國一戰,二戰都是吃了兩線作戰,疲於應付的大虧,趙匡胤沒有,這也是他的宋朝可以延續下去的一個原因吧!

南方統一了,繼續跟北漢、大遼接著幹!

宋太宗趙光義

統一南方後不久,太祖趙匡胤就駕崩了,他弟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

宋太宗信心滿滿,親自帶領大軍出擊北漢,因為速度太快了,遼國還沒有出兵了,北漢已經亡國了,本來結局很好了,大家立了戰功,也人困馬乏了,該停下來來個表彰大會,和頓大酒慶祝一番了!

可惜啊,可惜,好大喜功的太宗皇帝一心要收復被遼國侵佔的燕雲十六州,打到幽州去!全軍將士一時目瞪口呆,一時軍心不穩!皇帝就帶著這群疲憊不堪,滿腹怨言的隊伍出發了,結果可想而知,大敗,隨即拉開了宋遼開戰的序幕!

所以說宋朝先南後北的策略沒有錯,錯的是後面的太宗皇帝剛愎自用,不懂打仗,卻偏偏要親征,還給手下將軍畫陣圖,遇到這種奇葩老大,下面也只能自認倒黴了!

你認為呢?


洹水之上2020


首先要強調一點: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平時我們雖然常稱之為大宋,但它都沒有完成對全國統一,從版圖上講,大宋與漢唐明清比,差得老鼻子了。

北宋建立初年,宋太祖曾制定先南後北統一方略,那時太祖雄心勃勃啊!這個方略無論從當時還是現今看都沒有錯!

從宋初現狀看:自漢末隋唐以來,我國經濟重心不斷南移,江南地區不斷得到開發,後來的“蘇湖熟,天下足”就說明了一切,歷朝歷代,搶佔經濟重心之地,既是利益需要,也是政治、軍事需要。後世明太祖的“廣積糧,緩稱王”也是如此。再後來太平天國李秀成搶攻蘇州、上海亦是如此!而那時候的北宋,經過前朝後周的多年努力,已經具備了一定經濟基礎和軍事實力。加上南方七個割據政權各自內部爭權奪利。政權之間爾虞我詐,不能團結抗宋,這就為北宋南下統一提供了條件。這樣看來,先南不是痴人說夢!是切實可行的。而後來結果也充分應證了這一點

為什麼後北呢?首先,自秦漢以來,我國北方一直生活的是遊牧民族,又稱馬背上民族,他們逐水草而居,缺少糧食布帛,驍勇善戰,來去倏忽!所以經常南下搶劫糧草布帛。我漢人農耕為主,定居生活,軍隊也以步兵為主。所以自秦漢以來,歷代政權不堪北方騷擾。無奈何,秦始皇只得築長城以拒北人!宋初,北方契丹、西夏興起,宋太祖也不是神人,他不知道遼人厲害?加上宋朝重文輕武,許多時候文人帶兵上前線。所以先南後北戰略,實際上是先消滅薄弱之敵,或者說是吃柿撿軟捏的做法。需要肯定的是:太祖還有北上一統雄心!可後來的子孫連這個北上之心都沒了。


千里追尋


宋朝採取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是正確的,因為相對於南方,北方的契丹人實力太強,太難對付!

契丹人在歸附於唐朝(包括武周)時代,就曾經時降時叛,反覆不定。而在唐朝衰亡中原分裂動盪後,更是給了契丹人乘中原內亂而崛起的最佳時機!

更何況由於契丹人接受中原文化的程度較為深厚,因此在文化上和制度上大力學習並仿照中原制度,得以建立起盤踞於北方的封建王朝。由於契丹建國早於北宋,因此早己完成了內部整合。對石敬瑭送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的統治也已經比較穩定了!

而此時的中原卻尚未完全統一,還無法形成針對契丹人的合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北宋不釆取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而是先向強悍的契丹發起挑戰,必將會因後勁兒不足而被擊垮!如若出現了這種後果,中原其他勢力必將趁火打劫!那麼北宋政權註定因為陷入南北兩面夾擊,力量對比過於懸殊而垮掉!


北疆同心侃歷史


在《東都事略》卷二十三中這樣記載:必先取巴蜀,次及江南、廣南……河東與契丹接境,若取之,則契丹禍之,我當之也。姑存之,以為屏翰,俟我富實,則取之。

這就是宋太祖與趙普“雪夜定策”中所謀劃的戰略方針即我們後世所說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

那麼對宋太祖來說,先南後北的策略究竟是對是錯?趙匡胤知道自己的這個方針有問題嗎?

大文豪陸游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先取巴蜀、淮南、吳越諸國,再攻北漢,等到揮師伐遼時,大宋將士早就被連年征戰整得疲憊不堪了,哪還有精力跟如狼似虎的契丹鐵騎作戰?因此當時的主流論調就有先南後北是錯誤的戰略方針。

但是這樣要首先考慮一個前提,那就是趙匡胤要先能夠擊敗遼國、收復幽雲十六州。

那麼這個想法能實現嗎?我認為不太現實,綜合當時的宋和遼的軍事實力,整體上遼國的實力是優於宋朝的,因此雙方一旦打起來,誰勝誰負,孰難預料。

在戎馬一生的趙匡胤看來採取先南後北的策略明顯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那麼,趙匡胤知不知道北方的幽雲十六州在國防上對於宋朝的重要意義?知道是肯定的,只不過他更加考慮的是實際情況,在他的心中先南後北戰略,是綜合考慮了各方力量對比和當時天下大勢後提出的一個切實可行的統一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