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化學元素的漢字名都是怎麼來的?

昇公子


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發明了元素週期表,使人類在化學領域有了長足的進步。對於元素週期表,相信大家也比較熟悉了,“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硅磷,硫氯氬鉀鈣……”人人都能來上兩句,不過大部分人也基本上就到此為止了(學生黨除外),後面的元素名如:鈧、釩、鈮、鍀、銠、鈀、鉿、銫……等等等等,簡直就是學生時代的噩夢,直到現在本人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全部正確的讀出它們的發音。

相信大家在崩潰的同時,也暗暗奇怪這些晦澀的字眼是怎麼發明出來的吧?大家不要小看這些字,元素週期表的中文版簡潔明瞭,用一個字就代替了那些難懂又難記的外語單詞,為中國近現代化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年中文版的元素週期表發明之後,日本還專門派來學者學習,並引為本國所用。而造就這一神作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清末著名科學家徐壽,另一個是朱元璋,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那個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太祖--朱元璋。

1868年起,徐壽開始著手翻譯元素週期表的工作,為了使翻譯過後的元素週期簡單明瞭,徐壽提出了一個命名規則,即每一種元素都只能以一個漢字來代替。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像“金、銀、銅、鐵”這些元素倒還簡單,直接有漢字相對應,而其它的那些拗口、彆扭的外語元素名,在漢字裡根本找不到相對應的字來代替。對此徐壽苦惱不已,只得查詢古籍希望找到一些可以使用的生僻字,功夫不負有心人,當他翻閱到明朝的家譜時,不由得眼前一亮。這裡摘抄一些標誌性的名字,大家來感受一下:

這一個一個的王爺的名字,簡直就是為了元素週期表量身定製的啊!這個發現對於徐壽來說不亞於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寶藏,他趕緊將這些字提取出來,再將它們與元素週期表上的元素名一一對應,就這樣中文版的元素週期表就問世了。那明朝的家譜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奇怪的字呢?原來這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道聖旨。

明太祖在建立明朝之後,曾經下了一道聖旨,命令皇家子孫的取名必須遵照以下規定:第一個字必須按輩分來取,第二個字必須取以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的偏旁部首來取。在接下來的兩百多年來,對於這個規定,明朝皇室子孫一直凜遵不誤。但隨著皇家子孫的數量不斷增加,這些以五行為偏旁的字很快就不夠用了,為了遵守祖訓,同時又不能和祖先重名,後世的皇子皇孫們只得挖空心思創造了這些沒有實際意義的、以五行為偏旁的生僻字。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生僻字不光出現在元素週期表裡,在現代有機化學領域也時常出現它們的身影,如永川莊簡王朱悅烯、唐靖王朱瓊烴、楚莊王朱孟烷、朱顒炔等,這些生僻字在許多年以後被科學工作者賦予了嶄新的意義。

因此可以說,朱元璋對元素週期表的中文化居功甚偉,他在幾百年前的無心插柳,成就了後世千古流芳的元素週期表,這可能是他當初下聖旨的時候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吧。


魅力科學君


朱元璋的子孫後代裡來的,按金木水火土偏旁來的。


尋夢者


闢個謠:化學元素中文譯名,與「朱元璋家譜」無關

元素週期表中許多中文譯名在朱元璋之前就存在!!

網上有專門論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