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國八千年前的賈湖古笛是怎樣發現的?

洪良




答:嗬,這件事我比較清楚。

我寫有《文字記錄和事件真相的距離》(分上下兩冊)一書,其中的第一篇《兩根骨管令考古人員困惑不已,真相揭穿,中華文明提前到九千年前》就是專門介紹賈湖古笛的。

當初,為了系統地介紹賈湖古笛,我做了專門的調查研究,所以,對賈湖古笛發現的來龍去脈知道得一清二楚。

《文字記錄和事件真相的距離》一書我在今日頭條《覃仕勇說史》專欄裡有連載發表,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我,然後進去找出來閱讀。

當然,在這裡我也會簡單解答一下,注意,是簡單的解答,長話短說的那種。

賈湖村在河南省舞陽縣縣北舞渡西南1.5公里處。

這個村落的外表很普通,和其他尋常村落沒什麼兩樣。

但是,1961年,舞陽縣博物館館長朱幟因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到賈湖村勞動時,他發現了這個村落與眾不同,認為其歷史沉澱極其深厚。

他在村東的溝底有許多來歷不明陶片,還在廢棄的井壁、斷崖、溝坎上發現許多人骨和紅燒土,以及紅燒土上的稻殼印痕。

這些跡象表明:這裡可能有原始人類居住過的村落遺蹟。

而賈湖村民也反映,他們在開墾湖周邊土地時,經常會發現累累的白骨。

但是,你懂的,儘管朱幟當時發現了賈湖歷史遺址,但由於歷史方面的原因,並未能展開考古發掘研究。

時間到了1975年。

該年8月,秋風秋雨下了一個多月,舞陽縣境內沙河、泥河、灰河、澧河等河流全部決堤,賈湖村和周圍許多村莊都置身於汪洋大水之中。

等大水終於退去,賈湖村民重建家園,並在村莊的周圍築長堤防水。

這次築堤,人們又挖出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人骨等,被拋棄得隨處可見。

賈湖小學的體育教師賈建國帶領學生到堤外平整土地,左看右看,覺得這些散落在地的破碎陶片很古老,可能是文物,就選擇了一些送交到縣博物館。

好巧不巧,任縣博物館館長的,就是已經官復原職的朱幟。

朱幟本來已經遺忘了賈湖了,看到這些陶片,回想起自己當年的發現,馬上組織人員到賈湖做保護工作,同時向省博物館作考察、發掘報告。

1980年,河南省博物館考古隊到舞陽調查,確認賈湖遺址為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存。

1982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到舞陽賈湖考察,再進一步確認賈湖遺址為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存。

這樣,從1983開始,河南省博物館考古隊正式對賈湖遺址進行科學發掘,截止到2001年,一共進行了7次科學發掘。

賈湖古笛的發現,發生在1986年5月初的那次發掘。

那是第4次發掘,主要負責人是河南考古所第一史前研究室副主任張居中。張居中在2018年1月10日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播出的第三期節目回憶:當時,他和技工賈分良、楊振威一同觀看剛剛清理出的78號墓。該墓主人頭部和部分上身被其他墓葬打破,唯腰部以下保存尚好,股骨外側有兩段骨管,這兩段骨管應該屬於獸骨或禽骨,卻作為陪葬品,說明它們意義非凡。

不過,他們當時都不敢想象它們是笛。要知道,前面三次發掘出來包括石制、骨制、陶製和貝殼制的文物,用碳14檢測,都是在地下埋了近萬年的,這兩段獸骨或禽骨的年份應該也相差不大。

上萬年前的原始人,連文字都沒有,又怎麼談得上音樂?又怎麼談得上樂理知識?更又怎麼談得上製作樂器演奏呢?

不過,這兩段獸骨或禽骨上面的七個孔,又分明在提醒人們,它們就是笛子。

好巧不巧,該年8月,中國音樂學會在河南鄭州舉辦“紀念朱載堉誕辰500週年學術研討會”, 雲集了音樂界呂驥、黃翔鵬、趙渢、李純一等大腕兒。

張居中和研究所的同事就攜帶著這兩根骨管,找這些音樂家鑑別。

可惜,其中一位音樂家下了結論草率了,說:這不可能是樂器,頂多是打獵時的哨子。

賈湖骨笛的面紗剛要被揭開,又給蓋回去了。

幸好,在隨後的發掘中,又陸續發現了多件此類“穿孔骨管”。

好巧不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裴明相到工地檢查工作,剛好發掘出了一根骨管。

裴老第一眼瞧見這支骨管,就認定它是笛,而他本人也會吹笛,也不顧骨器上有泥土,用衣袖抹了抹,就吹了起來。

可惜,裴老的吹笛技術很水,並未吹得出聲。

但裴老的表現,讓張居中堅定了這些骨管就是樂器的信心。

改日,他和裴老,還有郝本性所長,以及鄭州大學考古專業的宋予秦,一同攜帶兩根精選出來的骨器前往北京找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蕭興華先生鑑定。

蕭興華慧眼識珠,一見骨器,馬上斷言說:“這件骨器的構造和新疆哈薩克族的吹奏樂器斯布斯額以及新疆塔吉克族的鷹骨笛差別不大,必須是一件樂器!”

為了證實自己的判斷,蕭興華領張居中一行趕往中央民族樂團找到劉文金團長。

好巧不巧,中央民族樂團管樂聲部正在排練。

劉團長聽了蕭興華的簡單介紹,馬上叫來管樂聲部的好幾個演奏家前來來試奏。

笛子演奏家寧保生率先上陣,他用骨管一端作為吹口,使之與嘴唇形成45度的傾斜角,利用聲波的震盪,使樂管的邊稜發音,很快就吹出了它的基本音階。

至此,賈湖“穿孔骨管”的樂器屬性已經確定!

但為了慎重起見,1987年11月,蕭興華約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黃翔鵬,武漢音樂學院院長童忠良等國內頂級的音樂界專家來到鄭州,用stroboconn閃光頻譜測音儀對6支比較完整的骨笛進行了音序的測試。

測試完畢,蕭興華還和徐桃英分別用斜吹的方法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調。

賈湖骨笛的製作材料是丹頂鶴尺骨,它的出土,改寫了中國音樂史,堪稱中國古代音樂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蹟,也是世界音樂文明史上的傑出代表之一,同時,也是把中國的文明史提前到了九千年前!


覃仕勇說史


2011年的時候,我本人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採訪,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現在再把這個故事分享給大家。

七八年過去了,直到現在回想起這個事情,我的腦海中還常常浮現這樣的場景:在八千多年前古淮河流域的一小片古人類聚集區裡,夜幕降臨,一位先民走出半地穴式的簡陋居所,面對四周蒼茫寂靜的原野,用手中的骨笛嗚嗚咽咽地吹奏起來,他表達的該是怎樣的一種情愫啊?

華夏古樂園的演員在國家大劇院吹奏賈湖骨笛。

要知道,八千年前還沒有文字。雖然他們已經掌握了農耕技術,但維持生存很可能還主要依靠採集和捕獵。可就是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差不多懂得了七聲音階;他們製作的骨笛,現代人可以用它幾乎完美地吹奏出民歌《小白菜》!

這在全世界考古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事例。

小學老師和下放“右派”的慧眼

賈湖村,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屬於古淮河流域。在這片區域裡,先後發現了距今四千年的二里頭文化遺址、距今四千多年的龍山文化遺址、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遺址,還有距今八九千年的裴李崗文化遺址。可以說,我們的先民們,長久以來一直在這片熱土上勞作生活!

1975年8月,淮河流域發大水,賈湖村生產大隊隊長召集大夥兒商量,決定圍繞村莊修建一圈護村堤。

賈湖村東邊是一片荒地,要建堤只能到這裡取土。誰也沒想到,這下面竟然藏著天大的秘密。可是這個秘密就要被捅破的時候,堤建成了。

又過了三年,1978年冬季,賈湖小學老師賈建國帶領學生加固防洪堤,到荒地中繼續取土。學生們發現土層下面有一些類似石鏟的東西,還有一些破碎的陶片。

賈建國心想,這會是文物嗎?他想起了一位過去的熟人,在舞陽縣博物館當館長的朱幟。

1962年,被錯劃成“右派”的舞陽縣文化館的文物專幹朱幟,下放到賈湖村勞動。都是文化人能聊到一起,賈建國那時和朱幟結下了友誼。

朱幟對勞動生活過的賈湖村很熟悉。當年他就覺得這片土地很不一般。賈建國帶來的陶片和石鏟,更讓朱幟激動不已。朱幟把它們與裴李崗出土的文物進行了對照,發現二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朱幟立即把這個情況向上級文物部門進行了彙報。

1983年5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派人來到賈湖村,開始了系統發掘工作。發掘進展得很順利,確認這裡就是一個新石器時代前期的人類聚居點。至於價值嘛,還得接著挖挖看。由於河南這片地方,各種古人類遺址太多了,賈湖村這塊地方,開始並沒有引起太大注意,發掘時斷時續。

不過朱幟始終對這裡滿懷期望,不斷向上級反映,做發掘的促進派。

笛子,連民工都說那就是個笛子!

1984年10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副主任張居中,帶著重組建的賈湖遺址考古隊,前往賈湖村。

一天中午,考古隊隊員賈芬良開始清理M278號墓那具殘缺的骨架。泥土和雜物一點一點被剝離掉,他驚奇地發現,這具骨架的左股骨內外兩側,各有一件管狀器物,長約20釐米左右,看上去像是用動物的骨管做成的,通體呈土黃色,晶瑩亮潔,上面還排列著7個整齊的小圓孔。

那不就是個笛子嗎?

賈湖遺址墓葬M344骨笛出土現場。

誰看了那個東西,第一反應都會說那時笛子。連現場的民工也是這樣說。張居中後來回憶說:“笛子就是笛子,它的樣子,明擺著在那兒的,不可能是別的什麼器物!要是非要思索這東西到底是什麼,上帝都會發笑。”

此後,在其他的墓穴裡,又陸陸續續發現了幾支類似的骨管。

發掘工作告一段落以後,張居中等幾個人,帶著其中最完好的一支骨笛專程來到北京,找到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蕭興華先生。

蕭興華回憶說,那支骨管很像一支豎笛,是以笛子的一端作為吹口,類似這樣的樂器,現在仍有使用。

蕭興華當即帶著張居中等人來到中央民族樂團找到劉文金團長。劉文金召集管樂聲部的幾位同志來試奏,笛子演奏家寧保生首先用斜吹的方法吹出了它的基本音階。

經過一番摸索,演奏家們慢慢摸到了這支骨笛的演奏方法,用它吹奏起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調,相當準確的音高和堅實而又嘹亮的音色,使在場的人都大為震驚!

八千年前的人類奇蹟

在後期的考古發掘中,賈湖遺址陸陸續續一共發現了18件骨管。據專家們考證,這18件骨笛共分三期。

收藏於河南博物館的賈湖骨笛。

早期骨笛年代在公元前7000年至前6600年左右,分別開有五孔、六孔,能奏出五聲音階。

中期骨笛在公元前6600年至前6200年期間,都是開七孔,已經能夠吹奏出六聲音階和七聲音階。

晚期骨笛在公元前6200年至前5800年之間,除了一部分保持了七孔骨笛形制之外,還出現了八孔骨笛,不僅能吹奏出七聲音階,而且還出現了變化音。

八九千年前的人類會做笛子用笛子,這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在比他們晚兩三千年的仰韶文化遺存中出土的陶壎,雖然已經達到了與現在五聲音階相同的水平,看上去也不如這些骨笛先進。

要特別指出,音樂中有十二平均律的說法,是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組音(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亦稱“十二等程律”。

通過測音分析,賈湖M341:2號骨笛所發出的音及其它們相互之間所構成的音程,與十二平均律完全相同,其它所有能構成音程的音分值與十二平均律的音程音分值,相差最大的音分值係數都沒有超過6個音分數的。

據專業人士說,小提琴演奏家對音高的敏感度多在7個音分之上,而一般的專業音樂工作者能聽出聲音高低差別的,都在10個音分以上。這也就是說,現代專業的器樂演奏者都難以聽出這支骨笛的音調與十二平均律有何差別!

這真是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蹟!


洪良


北美印第安人也有骨笛,現在還保留著製造技術。考慮到印第安人早於2萬年前移民過去,而中國是旅行的必經之路,所以留下骨笛這類文化遺產,沒有什麼驚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