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歷史上劉邦是不願意動呂后還是沒能力動呂后?

只發歷史


能動的時候,不想動,想動的時候,動不了。

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呂雉的出生年月,現在倒是有了準確的時間,為公元前241年。如果按時間算起,呂雉小劉邦15歲,也就是說一個二十多歲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嫁給了一個大器未還成的中年男人。都說老夫如父,儘管如此,呂雉並沒有得到女人應該有的呵護和恩寵。劉邦娶呂雉之前,不但與許多女人有染,而且與他斯混的曹氏還為劉邦生了兒子。婚後,劉邦依然朝秦暮楚,經常以公務為由忙的“不可開交”,一年到頭也不下地幹活,還經常往家裡領一堆朋友吃喝。本來就家境不好,那能經的起如此折騰,惹的嫂子橫眉豎眼,呂雉則默默承受。而整個一大家子的裡裡外外、大事小情、吃喝拉撒全部由呂雉操持。



據說有一日,呂雉照舊在田地勞作,忽然出現了一個相士,說她大富大貴之命,但她的富貴源於在一旁玩耍的小男孩,以及孩子不知所蹤的父親。也許這就是一個心理暗示,因此也給了呂雉一個信念,那就是她遲早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因為,古代的相士話就是金口玉言,好多人把一生哀榮,都寄託在了相士的這張嘴上。

劉邦因放囚事件,躲進了芒碭山,呂雉又不辭辛勞、隔三差五給劉邦送食物和衣物。彭城之戰後,呂雉及劉老太公等人,又被項羽抓為人質,整整過了28月膽戰心驚的日子。雖然項羽不至於為難她,但畢竟階下囚的生活太受煎熬,而且她還要照料一個磨磨唧唧老爺子的生活起居。因此,在劉邦眼裡,呂雉就是一個完美的賢妻良母,對家庭任勞任怨,對他不離不棄。所以劉邦稱帝后,感念髮妻這麼多年的辛苦付出,儘管當時極度寵幸與他從戰火紛飛中一起走來的戚夫人、戚夫人還生有聰明伶俐的劉如意,但劉邦還是毫不猶豫地將呂雉冊封為皇后,立劉盈為太子。


當上皇后的呂雉,生活上翻天覆地,性格上脫胎換骨,再也不是那個相父教子、安分守己的女人了。因為做為六宮之主的呂雉,已經不滿足於在後宮呼風喚雨,而是對朝中事務也事無鉅細、瞭如指掌。因此呂后在劉邦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韓信誘殺,劉邦本來將彭越流放蜀地,而呂后又將其騙殺,此時呂后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洞若觀火的劉邦不可能看不出端倪。如果此時,劉邦收拾呂后完全沒有問題,儘管朝中大臣都擁護呂后,也會出面阻攔,那不過是受祖制及禮教思想的影響,而表現出來的愚忠和頑固不化,最終還會向眼前的即得利益妥協,劉邦最多就是受一些非議而已。但是劉邦對自己過於自信,對呂后又心慈手軟,因為劉邦認為和群臣立下的那個海枯石爛的《白馬盟誓》,足可以制衡日後呂后的不軌行為,另一方面他還不想做一個殺母立子、冷血無情的人。所以,此時劉邦能動呂后,但不想動。


公元前196年,英布造反,劉邦萬般無奈帶病出徵。劉邦本想將兒子劉盈推上戰場,讓其自求多福,但是呂后經商山四皓的指點,恍然大悟,於是跑到劉邦床前大哭大鬧,劉邦只好御駕親征,再戰英布。雖然英布被滅,但高祖再次負傷,凱旋歸來後身體每況愈下。呂后第一時間請來了名醫為劉邦療傷,醫生還信誓旦旦的說傷可痊癒,呂后還親自給劉邦端來了煎好的湯藥。但是劉邦抬手將藥推翻,然後慷慨陳詞:“我憑手中三尺劍,以一介布衣奪取了天下,這難道不是天命嗎!我的生死在天,即使扁鵲復生又有什麼用!”,劉邦真的是大義凜然而知天命嗎?顯然不是,他只不過是想多活幾天,因為劉邦多活一天對呂后就是一天惴惴不安的煎熬,誰能保證呂后的居心叵測!所以此時的劉邦已經是“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的遲暮英雄,內心縱有千般的壯懷激烈,也只能向蒼天發出一聲輕輕的嘆息。更像是一支被風吹的東搖西擺、忽明忽暗的蠟燭,等待他的只有慢慢臨近的油盡燈枯。


所以此時,劉邦想動呂后,已經有心無力。看看曾經和他歃血盟誓那幾個重臣的現狀,就可明白劉邦的晚景是如何的淒涼。首先,第一功臣蕭何裝瘋賣傻,自汙保命,運籌帷幄的張良,明哲保身、不問朝政,但關鍵時刻為呂后出謀劃策請出商山四皓;其次,功勞第二的曹參碌碌無為,夏侯嬰對太子劉盈寸步不離,同勃毫無主見,陳平騎在牆頭上,搖擺不定、投機取巧;再者,王陵不識時務,陸賈與世無爭,而隨劉邦出生入死的樊噲,更成為了呂后的堅強後盾。放眼望去,孤獨寂寥,朝不保夕的劉邦已經淪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更沒有人會把自己的切身利益寄託在一個風燭殘年的人身上,所以劉邦到死也沒有見到陳平給他送來樊噲的人頭,這就是骨感的現實。


總之,劉邦與呂后的恩怨糾葛、愛恨交織,很複雜。劉邦雄才大略,遠見卓識,但最終讓呂后把漢朝江山攪了個天翻地覆,不能不說是其人生的一大敗筆。歷史即沒有如果,也沒有假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有漢武帝劉徹做到了未雨綢繆。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我讀《資治通鑑》以來,對涉及到的帝王都有過思考,我感覺,劉邦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弒殺的大魔頭,不用說跟人屠朱元璋比,就是跟他的後人漢武帝比,劉邦都算是很溫和的了。我舉幾個例子:

該殺或能殺而未殺的人

衣賜履說:這一點,是我非常佩服劉邦的,我覺得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不多,做到這一點的帝王恐怕更不多。即,不少之前差點要了劉邦老命的傢伙,他居然都赦免了,不但赦免了,而且大都封官了,這個心胸寬廣度,不是一般人能夠比的。

第一個,季布

這傢伙非常有名,有個成語叫“季布一諾”,說的就是他。意思是,只要季布曾經承諾過什麼,一定說話算話。季布是上面那個倒黴蛋兒丁公的親外甥,也是項羽的將領,曾多次使劉邦蒙羞。我們不知道究竟他幹了些什麼,但項羽滅亡後,劉邦懸賞千金捉拿季布,下令說有敢收留窩藏季布的,罪連三族,可見連劉邦臉皮這麼厚的人,都無法忍受,呵呵。前202年,項羽敗亡之後,季布逃亡,剃去頭髮,用鐵箍卡住脖子當奴隸,把自己賣給魯國的大俠朱家(歷史上比較有名的遊俠之一,這是生活在漢初,如果在武帝時期,估計朱家沒有立身之地,到時我們會講到武帝時的大俠郭解,被武帝幹掉,不需要什麼理由,就是個人影響太大而已)。朱家心裡明白這個人是季布(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朱家知道這個人是季布),就將他買下安置在田莊中。朱家隨即到洛陽去進見滕公夏侯嬰,勸他說,季布有什麼罪啊!臣僚各為他的君主效力,這是常理。項羽的臣下難道可以全都殺掉嗎?如今皇上剛剛取得天下,便因私人的怨恨去抓人,這不是顯得太小肚雞腸了嗎!況且,季布這傢伙很有能力,官府如此急迫地抓他,這不是逼著他要麼向北投奔匈奴,要麼往南歸順百越部族嗎?我覺著,您得跟皇上說說這事兒。

夏侯嬰覺得有理,就按照朱家的意思,向劉邦說了季布的事。劉邦想了想,赦免了季布,並任他為郎中(宮廷禁衛官)。朱家果然是大俠,將季布解救之後,再也不見季布。

第二個,貫高等

前200年,劉邦徵匈奴大敗而歸。十二月(十月為歲首),劉邦返回長安,途經趙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劉邦對張敖的態度非常輕慢,以致於張敖的宰相貫高等人非常憤怒,認為劉邦在羞辱他們的主子。於是,決定刺殺劉邦。前199年,冬季,刺殺劉邦未果。前198年,刺殺事洩,貫高與張敖都被抓捕。正月,經審訊,張敖並未參與刺殺行動,赦免,但王爵貶為侯爵。劉邦覺得貫高忠於主子張敖,品性不錯,一併赦免。貫高自覺沒臉事奉劉邦,自殺。另有張敖手下田叔、孟舒等,劉邦同時赦免,並重用(詳見拙文《劉邦清理異姓王,先拿親女婿開刀》)

第三個,蒯徹

前196年,劉邦平叛陳豨之後,回到洛陽,得知韓信已死,問呂后,韓信臨死時說過什麼話?

呂后說,韓信說悔恨沒有采納蒯徹的計謀。

劉邦詔令齊國(劉肥為齊王,蒯徹是齊國人)捕捉蒯徹。蒯徹被帶到,劉邦說,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

蒯徹說,是,我的確教過他,那小子不採納我的計策,所以有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採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

劉邦怒了,說,煮了他。

蒯徹說,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劉邦說,你唆使韓信造反,有什麼冤枉?

蒯徹說,秦朝法度敗壞,政權瓦解的時候,山東六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事。秦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誰牛逼誰就率先得到它。盜蹠(春秋時代著名大盜,蹠讀如直)的狗,對著帝堯狂叫,並不是堯不仁德,只不過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我給韓信出主意時,我只知道他,並不知道陛下。況且天下磨快刀子想幹陛下爭奪天下的人多了去了,只不過都不是您的對手罷了。您總不能把他們都煮了吧?

劉邦笑了,說,放了他吧。於是,赦免了蒯徹的罪過。

第四個,欒布

前196年,三月,劉邦以謀反罪夷彭越三族,割下彭越的首級在洛陽示眾,並頒佈詔令,有來收斂屍體者,一律逮捕。梁國大夫欒布出使齊國,回來後,在彭越的頭顱下奏報情況,祭祀後大哭一場。官吏將他逮捕,報告劉邦。劉邦召來欒布,痛罵一番,說,給我煮了他。左右正提起他要投入滾水中,欒布回頭說,請讓我說句話再死。

劉邦問,還有什麼話?

欒布說,當年皇上受困於彭城(江蘇省徐州市),戰敗於滎陽(河南省滎陽市)、成皋(河南省滎陽市西北汜水鎮)之間,而項羽卻不能西進,只是因為彭越守住故魏國(河南省東部)土地,與漢聯合而使楚為難。當時,只要彭越一有傾向,與項羽聯合則漢失敗,與漢聯合則楚失敗。而且垓下會戰,沒有彭越,項羽就不會滅亡。如今天下已經平定,彭越接受符節,被封為王,也想傳給子孫後代。而如今陛下向梁國徵一次兵,彭越因病不能前來,陛下就疑心以為造反;未見到反叛跡象,便以苛細小事誅殺了他。我擔心功臣會人人自危。現在彭越已經死了,我活著也不如死,請煮死我吧!

劉邦認為有理,便赦免了欒布的罪,封他為都尉(民兵司令)

衣賜履說:結合八個異姓王的結局,我們看看劉邦誅殺人或赦免人的標準是什麼。
殺或貶的是哪些人?七個異姓王(燕王臧荼、韓王韓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趙王張敖),加上陳豨和丁公,這些人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謀反,或者被懷疑謀反,除丁公外,每一個都有謀反的行為,或者至少具備謀反的實力。
也許,我們在談到韓信、彭越、英布,包括韓王韓信、盧綰時,會覺得他們或多或少有點冤枉。是的,他們可能是值得同情的,但,在政治層面上,不能簡單地下結論說某人冤枉還是不冤枉,是他們造反之後被誅,還是皇帝要誅他們逼得他們造反,這種討論意義不大,因為,絕大多數這種情況,就是黃泥掉進褲襠裡,不是屎也是屎。
因此,劉邦誅殺他們只遵循一條標準,即,不要對皇權發起挑戰,或者,不要有向皇權發起挑戰的能力。
那麼,劉邦放過了哪些人?季布、欒布、剻徹、貫高等。這些人,劉邦有充分的理由殺他們,季布追殺羞辱過他,貫高刺殺過他,剻徹鼓搗韓信謀反,欒布簡直明目張膽違反劉邦的禁令,但,劉邦一個都沒有殺,甚至還給季布、欒布、貫高等封了官,除了貫高自覺沒臉而自殺之外,其他人都任職了。這透露出一個什麼信號?劉邦需要忠誠。這些人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對故主忠誠度非常高,以此思之,他們對劉邦也會保持忠誠。然而,卻偏偏殺了曾經放他一馬的丁公,其實是要昭告天下,我需要的是忠心,忠誠的人,就算是我的仇人,我也給他官做;有二心的,即使是我的恩人,我也不放過他。

對,我沒說剻徹。劉邦只是放了剻徹,但並沒有封他做官。因為,剻徹類似於戰國時的策士,他為誰出主意,並不是出於忠誠,而是為了某種“自我實現”,這樣的人,用起來不放心。因此,劉邦雖然放了他,但沒有任用他。
如果說劉邦放過季布這些人,還帶有某種政治目的,有那麼一種輿論引導、宣傳教育的意思,那麼,劉邦放過剻徹,則真正體現了他作為一個人的自然屬性——他不是一個嗜殺魔頭,他其實是一個非常寬厚的人。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個人認為,只要不會危及漢朝政權,劉邦一般是不會殺的。呂后是劉邦的老婆,惠帝劉盈是劉邦的兒子,劉邦斷然不會相信呂后會斷送劉家的江山,因此,雖然對呂后也有不滿,產生過想把太子換為趙王劉如意的想法,但終究還是放棄了。如果硬要說不殺呂后是不能還是不忍,我認為,是不忍。


衣賜履和金大妞


只能說二者皆而有之吧。當然劉邦到最後其實都是可以除掉呂雉的,如果劉邦這麼做了,當然對於大漢帝國的影響會非常大。所以劉邦並不是沒有能力去動呂雉。

當然一開始來說,劉邦確實沒有心思去動呂雉的,如果從呂雉開始嫁給劉邦說起的話,那麼呂雉對於劉氏家族的所做出的的貢獻可以說是非常大的,而且劉邦能夠取得天下,呂雉也是功不可沒的。從這點來說劉邦在建立大漢王朝之後也就不想動呂雉了,首先來說畢竟是夫妻,其次呂雉對於劉邦也是一心一意的。呂雉是一個非常強的女性,對於劉邦的貢獻不只是在家庭上,更是在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的過程中所做出的的貢獻,我們都知道劉邦就是一個小地痞,雖然很多人跟著他,但是他也是經常犯渾,每次聽不進去話了,張良蕭何陳平等人都是去找呂雉說服劉邦,從這點來說呂雉比劉邦可能更出色。但是那時候畢竟是男權社會。

所以劉邦也是知道呂雉的能力,也知道呂雉的野心,但是一直沒有動呂雉,也是因為呂雉為自己所做的一切。

到了後來劉邦確實也是有想過要動呂雉的,但是這個時候來說可以除掉呂雉,但是劉邦不能這麼做,首先來說呂雉這個時候的實力已經是不弱了,樊噲就是呂雉的妹夫,劉邦在臨死之前要除掉樊噲的原因也就是因為他是呂雉的妹夫。而且不管是張良還是蕭何,陳平等等跟隨劉邦打天下的這些人其實和呂雉也都事或多或少有一點聯繫的,這些人也知道呂雉的能力。這個時候如果一旦劉邦動了呂雉,可能真的就動搖了整個大漢帝國的根基。一旦呂氏家族起來反抗的話,那麼劉邦一手建立的大漢帝國就此夭折了。

其實呂雉對於大漢的貢獻在劉邦之後也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沒有呂雉這個女強人掌控者大漢江山,那麼就憑劉盈或者劉恭,亦或是劉弘這幾個人又能撐起大漢的天下嗎?很顯然這幾個人都不太可能。呂雉可以說是在劉邦之後和劉啟繼承皇位的這段時間裡起到了傳承的作用,如果沒有呂雉,那麼難保大漢的天下還能夠延續四百年。


中國歷史研究所


每個女人的動力不是在丈夫的縱容,幾乎是在孩子的手裡,過去是,現在是,以後還是,孩子對母親的私心永遠排在第一位,有的母親可以放棄孩子,也像慈禧,可以獵殺,從沒還手,母親是對是錯,只能當作耳邊風,戚夫人沒事孩子,才至到悲慘的命運。為什麼皇帝寵妃是沒加害女,幾乎是加害寵妃的孩子,懷孕知道後,必須下手,為什麼現在離婚像便飯,如果在父母選擇,多數是選擇母親,這叫作骨肉相連。


用戶8161953938056李


依我個人之見:不是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他對呂后的感情應該是比較複雜的,而且說的上呂后是他這輩子最愧對的女人。


在劉邦還是個不起眼的泗水亭長時,呂父就把不滿二十的呂后嫁給了四十三歲還帶著一個未婚子的劉邦。

呂后出身富貴,卻沒有嫌棄一無所有的劉邦,婚後替操持家務,生兒育女,侍奉公公,善待繼子劉肥。

劉邦在一次押解囚犯時,就因為醉酒放走逃犯,最後自己亡命芒蕩山下的沼澤地區,呂雉一人以瘦弱的肩膀,獨立支撐家庭外,還要為丈夫長途跋涉的送去食物和衣服。

當時的項羽勢力強大,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劉邦不服氣,於是有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

劉邦在彭城敗給項羽,倉皇逃走之餘,妻兒老小卻被項羽所俘虜,成為人質的呂雉在敵營中度過了兩年零四個月,在這期間甚至差點被項羽烹煮了。

這兩年多是何其的漫長,期間所受的苦難更不是三言兩語能說的盡,直到兩年後(公元前203年),劉邦和項羽議和,簽訂“鴻溝之約”,呂雉才得以回來。



呂雉年紀漸長,色衰而愛馳,常留守宮中,劉邦每次出遊都是戚夫人陪同。

妻子當初受苦受難,性命難保,丈夫卻懷抱美人,鶯歌笑語,這一切的一切,稍微有良心,劉邦都會從心底裡感到對呂后有所愧疚。

當時的太子劉盈仁慈軟弱,且長的不像劉邦,劉邦以劉盈仁弱“不類我”為理由,想要改立戚姬子如意為太子,因為“如意類我”。

呂雉是有政治手腕之人,她有呂氏一派的家族勢力支持,又藉助朝廷對“廢長立幼”輿論之力,打擊劉邦和戚夫人的廢立。

更是請來了連劉邦都請不出山的“商山四皓”來輔佐劉盈,劉邦見事已至此,再也不提廢立太子之事,並對戚夫人說:“太子羽翼已豐滿,難以撼動,呂后真而主矣”。

呂后與劉邦是患難夫妻,且呂后更無犯任何大錯,加上還是太子的母親,所以劉邦根本沒有任何理由可動呂后。

尤其呂后還在政事上為劉邦分憂不少,當初劉邦在外平亂,韓信在關中造反,是呂后採用了簫何建議,成功誅殺了韓信,使得劉邦當時不用內在受敵。

呂雉的一生有過亦有功,她的“人彘”手段雖殘忍的令人髮指,但在政治功績上,還是值得後世稱讚的。

在她統治的十五年期間,實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政策,提倡勤儉治國、嚴厲治理鋪張浪費的風氣,並鼓勵生產,放寬經商政策。更是下令廢除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制定的挾書律,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南枝寫歷史


進擊de策略師為你解答!

我的答案:不是劉邦不願意或者沒能力處置呂后,而是劉邦心底壓根兒就沒有起這層心思。

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做詳細論述:

導讀:看一個人,不是要看他說了什麼,而是要看他做了什麼。所以我會依據劉邦處理事情的角度來剖析劉邦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1. 前207年6月,劉邦率軍攻佔了南陽郡,郡守則逃至宛城,劉本想放棄追擊。張良勸說此時若放棄會導致腹背受敵,務必要拿下宛城,這才解了後顧之憂;
  2. 10月,劉邦領軍抵達霸上入漢中,子嬰向劉投降,劉拒絕眾將提議處死子嬰,只是將其關押。劉在見到了秦皇宮的富麗堂皇和美麗的宮女後,迫切的想入駐秦宮,享受一回從未試過的榮華和溫柔鄉,後被樊噲和張良極力勸阻,這才有了後來的約法三章、去苛法、拒犒勞,從此深得秦人民心;
  3. 前201年正月,劉邦需要面對建國後諸多功臣的封賞事宜。封的公正又不失水準,可令眾臣心服口服;倘若封的不好,則會導致部下心懷不滿,從而喪失君王於群臣中的威信,會很大概率引發叛亂。群臣每日裡各抒己見的辯論,讓劉邦遲遲不能論功行賞,後在張良的建議下優先封賞自己最為痛恨的雍齒,這才安撫下來群臣們躁動的心思。(這裡要注意的一點是:雍齒素來輕視劉邦,且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候反叛,雖隨後又歸降,也多次立功了。這就導致劉邦對雍齒的態度頗為擰巴。因為譏諷和難堪,劉邦也曾動了殺雍齒的念頭,可又念及他確實立下不少功勞,忽又捨不得殺掉。)
  4. 商議定都一事中,婁敬主張定關中,另一派則勸定洛陽。劉邦左右不決,後問請張良,才最終決定定都關中。並拜婁敬為郎中、賜劉姓;
  5. 劉邦稱帝后,連續兩次發出詔書,公告天下朝廷採取輕徭薄賦的國策,實行十五稅一制;下令遣散士兵回家,並下詔文規定各郡國進獻供品的數量和時間;國家恢復因為戰亂引發飢餓迫使百姓賤賣自己作為奴婢的這些人的平民身份;
  6. 處理異姓王:韓信由最先的齊王改為楚王。後又降為淮陰侯,被留居京城;由於削藩政策,最先起兵叛亂的燕王臧荼兵敗被捕殺;韓王信在其封地國都馬邑對戰匈奴不利,被劉邦嚴厲斥責,因怕被殺遂叛逃匈奴,後被漢將柴武斬殺;陳豨於代國起兵後被劉邦親征平叛,逃至匈奴時被漢軍擊殺;高祖親征代國之際,督令彭越出兵助戰,彭稱病不願親身前往,只派出副將和幾千人馬,遂引起高祖不滿,後加上小人誣告,被高祖削爵位貶為平民流放蜀地;此時漢初三大名將已死兩個,最後的淮南王英布畏懼被殺,故而起兵反叛,兵敗後死於逃亡的路上;蕭何以自毀名譽的手段來釋疑高祖的猜忌;劉邦臨終之前為護戚夫人母子,命陳平和周勃於營中斬樊噲。
劉邦在對待子嬰、雍齒、韓信、彭越等人上都沒有采取趕盡殺絕。唯二的兩次殺舉:一是陳豨反叛後因對東桓屢攻不下,又被陳部下大肆辱罵,才下了狠手;二是為了護住戚夫人母子,命陳平和周勃於營中斬樊噲。(在處理異姓王的過程中,除了主動舉兵反叛而招致滅殺以外,對待其他藩王都沒有狠下死手。韓信是在高祖出征之際,慘死於呂雉和蕭何的聯手;而彭越的慘死是因為呂后的唆使,劉邦則處於幫兇的角色。)

在這一系列的事件當中,我們可以得出劉邦在政治遠見和軍事戰略上較為短板的結論。

  1. 但因這塊短板才促使劉邦能夠廣納賢才,聽取諫言的執政風格;
  2. 在面對敵手和百姓的態度上,劉邦一貫秉持著仁善的為政理念;
  3. 又因這短板和仁善,也才有了皇后呂雉參與政權的機會。

劉邦從沛縣的一個小混混到位列一國之尊,他沒有項羽的無腦虐殺,也沒有呂雉的腹黑狠絕,歷史評價其為人豁達大度。

做小混混時,雖然遊手好閒不事生產,泡了寡婦曹氏還生了個兒子劉肥。身後雖領著一幫混子,但從欺壓平民百姓的歷史記載。

這個混混,油滑、貪色、世故、好逸、惜命、不作惡卻也重情。


上面說了劉邦,接下來說呂雉:

  1. 初嫁之時,寬待私生子劉肥。劉邦時常不著家,由於家境困難,呂雉便帶著子女做農桑針織的活,補貼家用,在家亦孝順公婆;
  2. 劉邦因醉酒致使囚犯逃脫,遂跑至芒碭山避難,呂雉經常千里迢迢的跑去給劉送衣服和食物;
  3. 私放驪山囚徒招致縣令大怒,劉邦家人及呂雉被迫入獄;
  4. 楚漢之爭中,劉統領的漢軍在睢水大敗,劉太公、呂雉等一眾家人被項羽部俘獲,囚禁了兩年才得以返回劉邦身邊;
  5. 太子位之爭的關鍵時刻,呂雉請二兄呂澤領兵逼張良獻計,這才有了“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劉盈,從而最終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位;
  6. 趁高祖外徵之際,聯合蕭何計殺韓信。為丈夫解決隱憂,同時也為自己立威;
  7. 在高祖出征平定叛亂、打擊割據勢力之際,呂雉居於幕後為高祖穩定朝局;
  8. 偶遇流放的庶民彭越,安撫後帶回京城,唆使劉邦將其殘忍殺死,以震懾各諸侯;
  9. 高祖病重時期,聘請良醫前來醫治,主動詢問朝堂關鍵位置的人事任命。高祖病逝,呂雉被尊為皇太后,在“活人彘”事件後,開始親政。

劉邦與呂雉,不難發覺他們是一對破有傳奇色彩的夫妻。

前期呂雉操持家務、孝順公婆、撫養子女,家中一應事物全都挑起,還要為這個不省心的丈夫整日裡提心吊膽,會擔心他是否會吃不飽穿不好。

這劉邦好不容易發跡了,眼看就可以結束這顛沛流離的苦日子。可漢軍在睢水的大敗,頓時又讓趕來相聚的一家子人淪為了俘虜,這一囚禁就是兩年之久。



呂雉終於可以和劉邦相聚了,可此時伴於高祖左右的卻是年輕貌美且多才多藝的戚婦人,不要她呂雉。

千呼萬喚盼來的相聚,等來的卻是這般戳心的畫面。這麼多年拼命的維持這個家,付出了大好的青春年華,丈夫的心被後來人生生的奪走了。或許呂雉心底無數次唾罵劉邦“渣男”吧,可再如何,他終究還是自己牽掛並且摯愛的丈夫啊!

既然已經年老色衰,那就只有向事實低頭,那就在皇后的位置上多做一點。為丈夫、為自己也為倆人孩子。

與劉邦而言,對於呂雉,他是愧疚的。逃亡的路上曾多次踢孝惠帝和魯元公主下車,若不是夏侯嬰,劉邦還要虧欠兩個孩子,至於欠呂雉的就更多了。

呂雉後來參與政事,劉邦雖有諸多不滿,卻並沒有付諸任何行動,由此可見一般。

在爭奪太子位期間,我們並沒有看到任何廢后的歷史記載。那是否可以大膽的推測一下:或許戚夫人曾動過這個念頭,但就在剛萌芽的階段,被劉邦給掐滅了,也從此不讓再提及呢?


賤痞二叔


歷史上劉邦是不願意動呂后還是沒能力動呂后?

  既是不願意,也是沒能力。

  怎麼說呢,劉邦看起來是個狠人,面對自己的老父妻兒就要下油鍋,還能“巧笑盼兮”就能明白,他要狠,殺起人可以不眨眼,呂后也是人,不是什麼刀槍不入機器人,真要一劍砍下去,也逃不出自然規律,可是劉邦也是個精明人,他不是想殺誰就殺誰,要是他一直這樣,也就當不了皇帝了,誰還跟他幹?他當然知道呂后不能殺。

  呂后既是他的正妻,也是他的夥伴,想當年劉邦也不過是個小小亭長,黑道上混得還比較開,但如果沒有呂家的資助,他成事也比較難。在他創業的過程中,呂后非常到位地扮演好了賢內助的角色,穩住了劉邦的後方,換句話說,沒有呂后,劉邦的核心班子未見得有那麼能耐。他真的為了小老婆,殺了呂后,這一幫子老功臣,誰都不會服氣。人會想啊,你連老婆都給幹掉了,我們這班老傢伙不是更礙眼啊,別的人不好說,比如他連襟樊噲就肯定不會罷休,其他人也都差不多,這寒了的心,可就暖不過來了。

  再說了,呂后也給幹掉了,太子劉盈怎麼辦?也給動了?劉盈是老班底們看著長大的,不說全部吧,最少也有一半是期望著自己的兒孫們眼著太子享福的,這一下劉邦真的廢了太子,立劉如意那傢伙,老兄弟們就算不衝著呂后的面子,衝著自己家族的百年富貴,也會跟劉邦鬧,劉邦怎麼操作?

  估計劉邦想來想去,也還是算了吧,所謂的請來商山四皓就罷手,不過就是個臺階,呂后不能動,劉盈也不能動,給小老婆安排下就算了,兒孫自有兒孫福。(文/宛如清揚)


宛如清揚


劉邦是不能動呂后 不存在不願意或者沒能力的情況

首先明確一點,劉邦從來沒有封呂后為皇后。《史記》中沒有記錄劉邦封呂后為皇后的記錄。因為劉邦在漢二年彭城之戰時就得到戚姬,和呂后的關係就很平淡。

在劉邦寵幸戚姬的情況下,不會在擊敗項羽後,冊封呂后為皇后。劉盈的太子之位是在漢二年就已經確定。

呂后的身份,在《史記》中有兩個:

“微時妃”、“正後”

劉邦時的真實情況是:

劉邦只冊封劉盈為太子,呂后被項羽俘虜,劉邦自然不會冊封她。等呂后被項羽釋放時,劉邦早就寵幸戚姬多年,對呂后早已沒有什麼感情,更加不會冊封呂后。

劉邦稱帝后,就冊封劉太公為太上皇——還是為了避免父親跪拜自己的尷尬。

劉邦不能動呂后的原因

1、劉盈是劉邦的長子,且在漢二年已經被立為太子。只有廢劉盈的太子之位,呂后才失去權勢。但劉邦廢除劉盈太子的努力,受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對;且在張良的幫助下,呂后成功要求四大德高望重的老人輔助太子,造成太子獲取天下輿論支持的局勢。

內有朝臣的反對,外有輿論反對,劉邦難以強行廢除劉盈太子之位。

實際上,劉盈只是比劉如意大2歲。劉盈是公元前210年出生,劉如意是公元前208年出生。

2、呂后勢力形成。呂后的兩個兄弟呂澤和呂釋之,都以戰功封侯,妹夫是劉邦好友樊噲,女婿是趙王張敖。

劉邦還活著時,就以反叛為名廢了趙王張敖改封為侯,唯一沒有成功處理的是擁有軍權的樊噲——因為沒有罪名。死前曾經藉助謀反要殺樊噲,但因為陳平的左右觀望而落空。

《史記留侯世家》記錄劉邦意圖廢太子的無奈: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柰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歌數闋,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

“羽翼已成,難動矣”、“羽翮已就,橫絕四海”,就表達了劉邦對呂后勢力的無奈。

雖有有弓箭在手,但鳥羽翼已成,展翅高飛,也沒有辦法射倒了。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劉邦肯定“想動過”呂后,因為他曾經想廢嫡立庶,也就是廢掉太子劉盈,代之以趙王劉如意,既然要廢嫡子,那自然就要涉及太子母親的處置了。

事實上,當劉邦最終放棄了廢太子的念頭之後,就曾對戚夫人說: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柰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歌數闋,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史記·留侯世家》)

失意之後,對戚夫人感慨“呂后真而主矣”,也就意味著,劉邦曾經想讓呂后不是戚夫人之主,自然就涉及到廢黜呂后的地位,而代之以戚夫人了。總不至於說,換了太子,還讓呂后做太后,那不隨時等著她翻盤弄死戚夫人母子嗎?

事實上,劉邦在臨死前為“廢后”、“易太子”所做的準備言行並不少,一方面是討論這個議題,受到叔孫通、張良等人的勸阻,另一方面,則是在軍中派周勃、陳平殺死樊噲,而眾所周知的,樊噲是呂后的堅定支持者,因為他老婆就是呂后的妹妹,也是呂氏集團在當時掌握最多兵權的親族。

但是,這個斬除羽翼的舉動,被周勃和陳平這倆騎牆派給“推太極”了,沒有摻和,等於也是站在了呂后一邊。

史書上可見的,確定站在呂后、惠帝一邊的,至少有樊噲、張良、呂澤,列侯應屬於該派系的有,靳歙、丁復、傅寬、蠱逢、郭蒙、朱軫等人,另有應有香火情分,起碼不反對的,蕭何(一直與呂后同鎮關中)、曹參(其子在呂后稱制是為御史大夫)。

在站隊上,劉邦的基本盤,基本上都是和呂后共享的,哪怕是張良、陳平這樣的外來戶,都站在了呂后這邊,實際上意味著劉邦在廢太子的問題上,成了孤家寡人,這種情況下,以他個人的威望,當然能動太子,也能廢呂后,甚至殺呂后,但是然後呢?

戚夫人和劉如意要面對的是整個列侯基本盤的離心,而這些人實際上是漢朝鎮壓天下的主要同盟軍,他們的人心散了,隊伍自然就沒法帶了。

所以,劉邦實際上是理智戰勝了感情,拿戚夫人和兒子的生命做了代價,換取了王朝的存續,而兩人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戚夫人痛哭流涕,劉邦連酒都喝不下去了。

而在劉邦死後,最能見呂后的威勢的,是呂后死後,代國君臣的評價:

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張武等議曰: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

“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劉邦殺人放火一輩子有威不奇怪,呂太后一個深宮婦人,也有“威”,而且讓一群“習兵,多謀詐”的大將畏懼不已,豈是常人?


劉三解


帝王心術之所以神秘,那是因為帝王神秘稀少。如果能把帝王看作一般的平凡人,你也就理解了為什麼歷史上會有大名鼎鼎的呂后的存在了。

對普通人家來說,事情分為家事、國事、天下事,但對於生在帝王家的人來說,家事即是國事,國事即是天下事。雖然自古就有女人不得干政的說法,但是,身為帝王的女人,哪個又可以置身事外呢?除非不想活了。



好死不如賴活著,絕大多數人是比較惜命的,呂后也不例外。她是以富家大小姐的身份嫁給身無分文,一清二白的劉邦的,雖然心裡有苦,也可能不願意,但在當時那個女人如衣服的社會,她要想活下去,卻不得不依附劉邦,不管她願意與否。劉邦死,她死,劉邦生,她生。她很早就看清了這個現實。

劉邦起義之初的核心團隊都是和劉邦在沛縣有過命交情的小混混們,而呂后是這些人的大嫂,且呂后很會做人,對劉邦的這些兄弟都照顧有加,還把自己的妹妹介紹給了樊噲等等。呂后對劉邦的家人更是用心照料,在家任勞任怨,縱使被劉邦的哥嫂打罵嘲諷也依然如侍奉親爹一樣侍奉劉邦的親爹。

呂后的付出是值得的,不僅讓劉邦的兄弟只認她這一個大嫂,更是讓劉老太公只認她這一個兒媳婦,而在外沾花惹草的劉邦更是對她感到愧疚萬分。

在這些多種因素的交叉下,呂后慢慢的走上了她的權利之路,更是締造了強盛的呂氏外戚,把持漢朝數十年之久。

劉邦和呂后的第一次爭執是發生在劉邦起義後,第一次和呂后見面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劉邦已經在亂世中佔據了一席之地,身邊也有了一些如戚夫人之內的美嬌娘,可呂后卻絲毫不在意,依舊向在沛縣老家一樣侍奉劉邦。凡事都要親力親為,劉邦心裡過意不去,每當政事閒暇之餘,都會到呂后這裡坐坐。

劉邦的舉動,讓深受劉邦寵愛的戚夫人心生不滿,便用計趕走了呂后。這是呂后和劉邦結婚以來,第一次發生矛盾。劉邦雖然覺得對呂后有愧,但心中可能更寵的是戚夫人,就送走了呂后。

呂后的離開,讓世上少了一個思念丈夫的妻子,卻多了個弄權的女強人。



呂后雖然走了,但她在劉邦眾多兄弟中的影響力還是在的,而且她是劉邦明媒正娶的正妻。不管劉邦在外面有多少女人,和別的女人生下多少孩子。但皇后只能是呂后,太子也只能是呂后的孩子。這就是劉邦的這些好兄弟對於這個唯一承認的大嫂的承諾。

劉邦擊敗項羽,登上九五至尊之位,建立大漢,冊封群臣,封呂后為皇后,劉盈為太子。

對劉邦已經死心的呂后,一面含笑侍奉劉邦左右,一面加緊在朝堂中佈置自己的勢力,不知不覺間,無論是朝中文武大臣,還是朝外的驕兵悍將皆有多數被呂后操持在手中。

呂后也變得更加強勢,不經意之間在劉邦面前流露出來的氣勢,讓劉邦心驚之餘,感到心涼。劉邦突然之間發現,大漢的朝局,呂后比他劉邦要掌握的好的多。

在戚夫人的撒嬌,以及對呂后的不滿,雙重感情交叉之下,劉邦準備廢掉太子劉盈,改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

可不料,劉邦的計劃還未來得及實施,呂后就幫劉盈請來了四老教導他,導致劉邦的計劃胎死腹中。

看著勢力已成的呂后,劉邦只好放下了心中的執念,默默的退出了朝堂,把很多軍政大事交給了呂后處理。



所以,呂雉成長為呂后是由於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並不是簡單的取決於劉邦敢不敢與願不願。在劉邦剛起義那段時間,劉邦是不敢也不願意動呂后的;在他登基為帝,冊封皇后的時候,劉邦應該是想動呂后,卻是不敢的。在劉邦想廢劉盈太子位的時候,恐怕是懼怕呂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