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晉中青年晉劇團前身和去向

隨和199158883:孝義市(縣)新藝晉劇團赴四川成都市,更名為四川省成都市晉劇團,後又返回山西再次更各為晉中新藝晉劇團,再後來怎麼又變為晉中青年晉劇團了,著名錶演藝朮家張鳴琴.侯玉蘭以及名演員張懷文.楊錄光.郭增貴.郭茂華.趙琮等都在其劇團,其中來龍去脈是怎麼回事?有知清者不妨給敘述一下!

侯玉蘭是建國後活躍在我省戲曲舞臺的著名晉劇青衣表演藝術家,曾先後擔任過孝義新藝晉劇團、四川成都新藝晉劇團副團長、晉中青年晉劇團和晉中晉劇團團長。1952年入孝義新藝劇團,工鬚生。

介休縣新風劇團是晉劇人在建國後創辦的合作性質的民間劇團。當時的政策,不允許私人辦劇團。新風劇團既無處接收,又備不了案,很難批准成功國辦正式劇團,存在著散夥的危險。新風劇團來到孝義演出時,也許是文教局長高明看到新風劇團名角、好把式多,裝備也不錯,從而動了愛惜之心,欲以新風劇團加強剛成立不久的藝新劇團;也許是新風劇團急於“找婆家”備案,看中了孝義這塊適宜生存的熱土,一再要求留下。反正兩家一商議,孝義縣同意兩團合併。合併後劇團命名時,兩家發生了爭執。新風劇團說,我們團的名字好,新風,新風,表現瞭解放以後的新風氣;藝新劇團說,我們團的名字更好,藝新,藝新,新社會藝術出新。到底用誰家的名字好呢?還是時任縣長董宗元“高明”,出面調停:一家取頭一個字,就命名為“新藝劇團”吧!看似和了稀泥,其實是把原孝義藝新劇團的名字顛倒了一下!於是,孝義戲曲史上的第二個晉劇團——孝義縣新藝劇團誕生了!

郭士星說,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在家鄉上小學期間,就聽說本縣新藝晉劇團(1951年,孝義文藝宣傳組併入縣新藝晉劇團並。)有位很出名的好演員叫侯玉蘭,她嗓音好,扮相好,鄉親們習慣把該劇團稱為“侯玉蘭劇團”。我受家鄉民間藝術的薰陶,自幼酷愛戲曲,1964年大學畢業後一直在省文化藝術部門工作,常年與全省各級劇團和藝術學校打交道,經常看戲。記得剛參加工作不久,就在太原長鳳劇院觀看了晉中青年晉劇團演出的現代戲《三下桃園》。

1961年,她帶著新藝劇團成都歷練兩年多後歸來,玉蘭又擔任晉中地區直屬青年晉劇團的第一任團長,一干就是40多年。

全國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劉鄧大軍“二野”和賀龍老總的“一野”大批指戰員轉業四川各地,原來晉綏區地方幹部也南下到成都工作。這些幹部都是山西人,他們對故鄉戲劇文化生活十分懷念,成了當時四川省人事工作的一大難題。這就是孝義新藝晉劇團入川的始。1959年,新藝劇團調往四川省成都市。

孝義家會辦劇團,能辦好劇團,引起了山西省文化廳、晉中地區文化局的高度關注。而大凡進了上級領導視線的好劇團,孝義縣要保住也難。就因為孝義縣有兩個劇團,晉中專署便以此為由,攛掇省文化廳,意欲將新藝劇團上調地區,組建晉中青年晉劇團。而正當省廳已內定,還未來得及下通知實施的時候,更為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

四川省南下幹部中山西人多,幾乎省、地、縣三級幹部中多數是山西老鄉。山西幹部都反映,我們老家回不去,連家鄉戲也看不上?成都市經請示四川省委,為了滿足多數幹部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意與山西省委協商,調一個劇團來成都市。而成都市市長曾任汾陽專署專員,對這件事十分盡心,立即派四川省川劇團團長林捷(臨縣人)來山西,與山西省文化廳商辦此事。山西省文化廳接到山西省委的指示後,在選擇劇團時,有些為難。調省級劇團去吧,有點兒捨不得;調縣級劇團去吧,又怕質量不高丟了山西的人;於是,便讓計劃上調晉中地區的孝義縣新藝劇團去四川。此時,正好晉中地區在榆次市舉行全區各縣(市)劇團的匯演,省廳邀請四川客人觀摩,看看這些劇團的演出實力。也許是四川家早已心中有了底兒,也許是山西家有意安排,首場孝義縣新藝劇團演出,四川家只看了侯玉蘭、張鳴琴的《蘆花》,就拍板定案,決定要孝義縣新藝劇團了。

接下來,便是按孝義新藝劇團的在冊人數,一律都走,有困難的,可以帶父、母、妻子、兒女一塊去,全部轉城市戶口、糧食關係,並答應有工作能力的全部安排工作。為使山西老鄉能聽上山西的吹打樂,還從社會上招收了以藝名“沒耳朵長宏”為首的十幾個吹打藝人,一併前往。臨走時,在孝義舉行了一場告別演出,那真是面貌一新,驚豔一時。人們都覺得這樣好的劇團給了四川,真有點捨不得。 1959年中秋節後,孝義新藝劇團全部人馬在介休車站乘火車,奔赴四川。

到了成都市,內部觀看《打金枝》後,覺得戲還不夠勁兒,又由四川川劇團的編導修改劇本,加工排導,還從蘇州購置一副新戲箱。1959年10月1日,在四川省建國十週年大慶的遊行隊伍中,四川省成都市晉劇團的彩車上,靚麗俊秀的《打金枝》人物組合,山西梆子的吹奏樂,堂而皇之地招搖過市,吸引得遊人們追著看。大概其中不少是山西老鄉吧!

在四川,劇團主要在各地巡迴慰問演出。凡有山西幹部的地、市、縣,都去慰問。即使是四川涼山一帶的偏僻山區,劇團也跋山涉水,前去演出,感動得山西老鄉熱淚盈眶。每到一地招待熱情,演出場場爆滿,很受歡迎。每場演出前,先由民間樂隊演奏十幾分鐘的嗩吶吹奏,再開本戲《打金枝》。“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鄉戲鄉音貴如金。濃郁的鄉情,於此可見一斑。

一年後,即1960年,四川省成都市晉劇團回山西彙報演出,先後在太原、介休(當時介休、靈石、孝義三縣合併)、孝義,演出武打折子戲《八仙過海》、本戲《遊西湖》,並在當時的先進村東小景村,向農民彙報演出四場。當年的孝義新藝劇團,而今裝備排場,陣容可觀,煥然一新,演藝大增,都說,“頭班子”闖蕩四川,見了世面,大有長進,不簡單,不簡單!

又過了一年多,中共西北局在成都市召開一個重要會議。到晚上開會時,山西籍幹部有的遲到,有的乾脆不到。一問原因,原來是大都看戲去了。西北局書記一時惱火,為看家鄉戲就不開會啦?山西人多來個山西劇團,新疆人多難道再來個新疆劇團不成?把人家山西的劇團無償調到成都來,這叫“一平二調”,不妥吧!

當時,全國正批判“一平二調”的共產風。書記發了脾氣,誰還敢再留劇團?於是,決定將劇團送還山西。

定了要走,成都市以及各地、市、縣的山西籍幹部、家屬,一致呼籲不讓走,調個家鄉劇團來不容易,這一走,就別想再看家鄉戲啦!成都市為滿足山西籍幹部的要求,想避避風頭再說,就把劇團藏到綿陽地區。住了半年後,形勢不見緩和,就從綿陽地區歡送劇團坐火車回山西了。

回到山西,為劇團的去向發生了爭執。省裡想留,覺得劇團質量大可以同省晉劇院比肩;晉中也要,說是當年已決定劇團歸晉中,這次回來,應該落實原來的決定;孝義家不讓,我們縣的劇團,當然應該“物歸原主”。後來,省文化廳讓了步,又做孝義縣的工作,並以無償送孝義一副戲箱為代價,就把劇團給了晉中地區。就這樣,孝義縣新藝劇團幾經輾轉,完成了它的使命,正式組建為晉中地區青年晉劇團了。

晉中戲劇人迎著改革大潮的浪頭順勢向前,於2015歲末在這晉劇發源之地,誕生了一個新的名稱:晉中市演藝有限公司。原先晉中青年晉劇團等演出單位的牌子摘掉了。摘掉原有的牌子不等於戲劇事業停擺了,而是本著薪火相傳,改革創新,管理先進的藝術理念,在新的起點、新的氣象、新的目標上再創新的輝煌。這是脫胎換骨的改革,這是風雨涅槃的新生,這是新體制之下新的名稱。“風瀟瀟兮路漫漫”,晉中演藝有限公司今後會是什麼樣的未來?令人翹首以待。

附:1987年12月,山西省首傢俬營劇團成立。這家劇團的名字叫玉蘭晉劇團——侯玉蘭自行辦理了演出證,購置戲裝、頭備、燈光、佈景、樂器等演出設備,從四面八方招聘了七十多名演職人員。這在當時是件新鮮事。大家都在議論紛紛,有說好的,說侯玉蘭有改革創新的意識,也有說不好的——但這些都阻擋不了侯玉蘭改革的腳步。從1987年到1993年,七年多的時間,玉蘭晉劇團的足跡踏遍了三晉大地,還去了河北、內蒙古、陝西等地進行演出。劇團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培養了一大批文藝人才。山西省戲劇杏花獎獲得者、晉劇名家馬玉樓入室弟子趙更香,是從這裡走出去的;山西省首屆晉劇卡拉OK大賽一等獎獲得者梁政,是從這裡走出去的;《走進大戲臺》的幾屆擂主獲得者趙紅豔、彭春娥、丁俊平等也是從這裡走出去的……私營劇團獲得了成功。其實,侯玉蘭思維活躍、思路開闊,不墨守成規,勇於開拓創新,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她就曾外聘榆次市晉劇團,臨時挑班演出,幫這個團經濟收入一年大翻身,盈利十幾萬元,救活這個團的同時,自己也成了赫赫有名的“萬元戶”。在那個年代,萬元戶可是個了不起的名號,玉蘭成了榆次的新聞人物,當地的報紙、廣播對她進行了大量的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