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經典碑帖:王獻之《吳興帖》拓本

王獻之《吳興帖》拓本,11行,106字,行草書,入刻《淳化閣帖》。

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重要的承前啟後的發展時期,篆隸真行草諸體俱臻完善,鍾繇、王羲之等藝術家的出現,為後世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範。而王氏一族更是能人輩出,以“書聖”王羲之為首,膝下七子均善書法,尤以王獻之名氣最盛,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二王”。

經典碑帖:王獻之《吳興帖》拓本

中國書法史上不乏子承父業,但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創新。王獻之一生藝術不守舊,雖承襲家法,但卻與父不同,且字身喜帶長形。他所開創的“稿行之草”、“一筆書”更是奠定了他的書壇大家地位。晉末隋初,王獻之的影響力甚至蓋過其父。梁書畫家袁昂在《古今書評>中說:“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將四賢並稱,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一致力推王獻之,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 “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

經典碑帖:王獻之《吳興帖》拓本

後唐太宗不喜王獻之而更推崇王羲之,不購求其書作,才使“王獻之——鍾繇——王羲之”的格局被打破,王羲之才得以稱為“書聖”。但也因此,王獻之的存世作品較少。

經典碑帖:王獻之《吳興帖》拓本

宋太宗趙光義崇文尚墨,廣集名仕大家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十卷,這就是著名的《淳化淘帖》。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單著錄王獻之書帖昀有七十三件,經後人考證為偽作或他人所書者達二十餘件。北宋宣和年間,宋微宗雅好王獻之書法,《宣和書譜》所收的王獻之書跡增至八十餘件。但這些墨跡本絕大多數沒有保存下來,僅存的墨跡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歷代刻帖還保留著一些真跡刻本,讓後人能窺見書帖風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