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於冬直言未來影視股的股價還會下降,影視公司如何自救?

於冬直言未來影視股的股價還會下降,影視公司如何自救?

日前,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新時代的中國電影論壇”上,博納總裁於冬語出驚人,竟直言未來影視股的股價還會下降,“中國的資本市場在經歷在座的這批創始人的公司之後,有段時間都是拼盤子的公司上市,這一點我也挺不服氣。這些拼盤子的公司上市完之後,都面臨三年對賭期到了,未來影視股的股價還會下降,所以在這個時候對這些原創的、創始人的公司都面臨很大的考驗。”

於冬素以“說話靠譜”、“敢放炮”著稱。當然,他說的主要是拼盤子的公司,就是那些不正規做內容而熱衷資本運作的公司,這些公司大部分都有對賭。他不是針對所有影視公司。

我們確實應對這幾年的影視行業亂象進行反思,目前的影視股股價下跌也是為前幾年的亂象還債。我們也確實改對影視資本化反思。

前幾年,在泛娛樂化大潮下,明星、大IP資本化如火如荼。相應地,影視行業證券化也經歷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國內影視娛樂公司IPO上市或者登陸新三板掛牌,從早期的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華錄百納、新文化,到近期的中國電影、上海電影、幸福藍海、唐都影視,A股影視公司已有20多家。

第二階段就是在國內影視娛樂公司大都IPO上市背景下,非影視公司跨界併購中小型影視娛樂公司,將這些影視公司裝入上市公司,提升公司估值,進行資本套利遊戲。彼時,各路資本掮客、公司高管甚至煤老闆紛紛跨界“觸電”,影視公司大幅溢價,二級市場對影視公司大肆追捧。

第三階段,監管層對高溢價併購重組影視娛樂公司進行限制後,影視行業進入泛娛樂化時代,明星、娛樂大IP成為稀缺資源,各路資本轉而追求明星IP。同時,部分影視明星也進入一級市場,成為投資明星,“雙料明星”閃耀娛樂資本圈。

在資本加持和裹挾下,明星資本化誕生了各種套路,也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資本玩家”。明星資本化逐漸演變為明星泡沫化,影視公司對於明星IP紛紛一擲千金。然而,影視行業的特性決定了這是充滿不確定性的行業,一部作品熱映,可能讓公司利潤翻番,估值快速上升。但熱映作品總是少數,大部分作品歸於平淡,甚至無法上線或者播出。

明星股東大行其道反映了目前影視公司核心競爭力欠缺、公司文化對影視明星的過於倚重、經營粗放、缺乏具有穩定成長性的商業模式,也集中反映了目前A股市場IPO制度的致命缺陷和目標錯位——本應以滿足企業募集資金需求為主的新股發行,逐漸演變成了控股股東與娃娃股東、明星股東、PE等各路資本高價減持與造富機器。

時隔兩年之後,明星資本化泡沫終於逐漸破滅,熱衷明星資本化的影視、投資雙棲明星也栽了跟頭。

那麼,影視公司今後如何自救?還是應該在影視資本化的喧囂中沉靜下來,專心製作優質節目,以優秀的影視劇回饋觀眾。優質的內容,才是影視行業自救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