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8 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關鍵是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要多辦一些順民意、惠民生的實事,多解決一些各民族群眾牽腸掛肚的問題。

——2014年9月28日,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出 處】

出自(西漢)賈誼《過秦論·中篇》。

原文:故先王者,見終始不變,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故曰:“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

【釋 義】

所以古代聖王能洞察開端與結局的變化,知道生存與滅亡的關鍵,因此統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力於使他們安定罷了。這樣,天下即使出現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和幫助。所謂“處於安定狀態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義之道,處於危難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不法之事”,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啟 悟】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民族地區發展問題事關民族團結、邊疆穩定、民族認同,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邃思考新形勢下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根本大計,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引領民族地區經濟建設不斷髮展,促進了各民族共同繁榮。

“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面向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我們一定要深入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兩會”期間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作出的重要指示,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