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第二輯|再見,西蒙爵士!

第二輯|再見,西蒙爵士!

2009年:西蒙·拉特爾爵士在與柏林愛樂樂團的一次排練中

翻譯:左 馳

■ “這始終都還是一個謎團”

對於拉特爾來說,成為一名柏林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他通過一種特定的方式來學習德語,即在他掌握德語語法或語句結構之前,其實早已領會到該語言本身的意思。“當你在說德語時能夠達到脫口而出、不假思索的地步,這預示著你說的已經就是真正的德語了。”但與此同時,拉特爾自己的德語水平也確實有在長進。

那麼,柏林愛樂樂團在他為期16年的總監任期當中,又是如何得到改變的呢?“我記得當我在2002年錄製勳伯格《古雷之歌》時,我對這支樂團說,‘關於這部作品的一切對於你們而言,都是完美匹配,無論是作為你們的傳統,還是作為你們的演奏方式,但除了有一點以外——那就是等待!’毫無疑問,關於‘等待’那蘊藏著的一種巨大驟變都是等值的。但是對於‘運動’真實回應的速度,以及在你們相互之間的反應上,還是顯得快了一些。這便是我能看得到的情況。”

第二辑|再见,西蒙爵士!

2011年:西蒙·拉特爾在與柏林愛樂的一場音樂會中

第二辑|再见,西蒙爵士!

2013年:首屆在巴登-巴登的復活節音樂節,以莫扎特歌劇《魔笛》揭幕

不過,這支樂團不同於他過往曾經工作過的任何一支樂團。“每個人在一起演奏的方式和他(她)們相互之間的回應,看起來根本就不像是一支樂團。而是像一個絕對龐大的絃樂四重奏,而且是一個能夠包容所有形式的爭吵:包括激烈言辭、各式挫敗的絃樂四重奏。這果真是為了要學到一些東西,他們始終都當作自己是一個絃樂四重奏。而當這個絃樂四重奏後來真的學到了一些什麼時,它就當真是在那兒擺著了。”

這支樂團一直都有在尋求改變。“同時,這些年樂團的發展也在穩步推進當中,且絕不僅僅只是在三場音樂會以後。關於這種發展是如何實現的某種小秘密,或許也只有上帝才知道,沒有人知道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我所能述說的只是,這始終都還是一個謎團。”

歷史上的每個首席指揮,都曾經為這支樂團帶來了決然不同性格的音響。“這是毋庸置疑的”,拉特爾說道。“卡拉揚相較富特文格勒有了一個巨大的轉變,他對我說,通過我跟卡拉揚的對話可以得出以下這些結論:‘你根本意識不到在接手這支樂團最初的五年時間裡,不論你想要去改變任何事情,那種難度之大完全超出了你的想象!’可是,讓我欣喜地記住的,同樣也是他發現的是:如果想要讓這支樂團順從你的心意去做出改變,那就必須歷經那最初的五年。因為這種初期的時間儲備確實是在起作用的,當這種積累到達了它最好的時間節點時,那將會是一個令人喜出望外的驚喜時刻。”

達到那個時間點,不得不說,是很不容易的。“這支樂團給予自身通往那裡的,是一條很艱難的道路。可一旦你選擇前行在了這條道路上,那就意味著你要踏遍你腳下的荊棘密佈,不過這一切真的都是值得的。這不僅對指揮家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對這支樂團而言,同樣也是困難重重。”

這支樂團是否也存在某種掙扎的因素呢?“是的。我認為這支樂團的掙扎是與生俱來的,而且是會一直存在的。我的意思是,我認為這種‘掙扎’就寫在了盒子裡(意指“壓箱底”)。”

第二辑|再见,西蒙爵士!

2014年:與安妮·索菲·穆特合作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的音樂會

第二辑|再见,西蒙爵士!

2015年:半舞臺製作的德彪西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現場演出,負責飾演女主角梅麗桑德的是拉特爾的妻子,捷克籍次女高音瑪格達琳娜·科澤娜

“我們可以抵達那兒”

差不多十年以前,拉特爾曾在一次採訪裡提到柏林愛樂樂團正在燃燒。如今他仍然承認自己當初的這番見解。“肯定的。把你的雙手靠得太近了…因此你不得不更小心謹慎地去注意電火花會在哪兒被擦出。不過這非常有趣。你大可不必為了藝術的激情去乞求他們。你需要去乞求他們的是其他的所有事情…但這是一些非凡的事情。是一種關於收集的感覺。看吧,他們是大師級的歌唱家。他們屬於這個行業。同時我們也決不能忘了我們並不是那個行業的一部分。這真的是對的。我們可以抵達那兒。我們可以協助。可是他們才真正屬於那個行業。這相當不同尋常。當然所有偉大的樂團都擁有一種自身意願,一種關乎他們是什麼的自身感受。可這真是非常特別”

在正式採訪結束後,我們追加了一個讓拉特爾快問快答的環節,拉特爾確實給予了這支樂團以一個更廣闊的保留曲目量,以及樹立了一種對於這支樂團在目前全球社區當中,關於其自身角色定位更偉大的人文思考和自我意識。“當我來的時候,隨著歲月的累積,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們是想要去探索更多的曲目,他們想要在身處各種不同的音樂地帶時,都不至於感到不舒服,拉特爾說。”

第二辑|再见,西蒙爵士!

2016年:在一場為難民和救援人員而設的特別音樂會里,三支來自柏林的交響樂團,以及他們各自的首席指揮丹尼爾·巴倫博伊姆、伊萬·費舍爾和西蒙·拉特爾,共同謝幕、攜手致意

第二辑|再见,西蒙爵士!

2017復活節音樂節:拉特爾牽手女高音克里斯丁·奧普拉斯出來迎接臺下觀眾最後的掌聲,普契尼歌劇《托斯卡》在該音樂節的首演以後

作為首席指揮工作的一部分確實是為了去建立這些,同時也是為了在一切方式上都使得它變得更具能效性。“這支樂團是否考量著擴大其自身在全球社區內的外在價值,作為拉特爾是何時做出這一決定的,現在無從得知;但不管怎麼說,在他任期內的柏林愛樂樂團教育項目,確實轉變了很多樂團音樂家他們置身柏林這座城市時最基本的角色觀念。”這種觀念是讓他們感到好奇的,同時也是令他們提得起興趣的,而且還促使他們想要去做。

當然了,這支樂團裡能夠有非常適宜的人供拉特爾去挑選來擔負這些教育項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關鍵點了。“這個世界正在發生驟變。而他們正身處一個不可思議的被特權化了的職位當中,無論他們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想他們現在都已經正在更多地置身於這座城市的心臟起搏地帶了。”

這個採訪由Shirley Apthorp負責完成。以上的文字是“雜誌128”(僅提供德文版)一篇專文的刪節版本,該雜誌在柏林愛樂樂團官網的線上書店有售,同時在位於柏林的愛樂大廳內也有售。

第二辑|再见,西蒙爵士!第二辑|再见,西蒙爵士!

2018年:西蒙·拉特爾指揮從全球各地徵集的100名非職業樂手組成的“成為愛樂”樂團(BE PHIL Orchestra),在柏林愛樂大廳的公眾開放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