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日本捐贈寫“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回覆啥才既有文化又能表示感謝

本文屬於【百爾所思】古文漫談系列。本文一些內容目前還沒有被主流史學界與文學界認可,屬於宗伯學內傳史料。


日本捐贈寫“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回覆啥才既有文化又能表示感謝

日本捐贈物品

緣由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所捐贈給武湖北的物資——20000個口罩和一批紅外體溫計——的箱子上寫著這麼一句。據記載鑑真事蹟的歷史典籍《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日本長屋親王在贈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繡“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偈。(虎嗅網,周超臣)

解釋

這句話最早出自《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是用來介紹和描述《山海經》的時候說的一句話,原文是“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殊國異域”等等,其中“山川異域”就是比喻中華和日本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國家,文化風俗不盡相同,化用“及八方之民俗”不相同的古語。

“風月”這兩個字在唐朝時期屬於常用詞,原本指時光荏苒。“同天”指天地和同,意思是指天地之間水火相濟,相輔相成。

日本捐贈寫“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回覆啥才既有文化又能表示感謝

日本風光

全句寓意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話的含義非常貼切,指國殊、域異、俗別、時行、解懸,同時暗喻一句話“(天下)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雲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斯民於水火之中,措天下於衽席之上”,該句出自《三國演義》。

如何回覆

日本全民文化水平非常優秀,對於中國古文和古詩的認知程度不比普通中國人差。假如回覆句子過於口語化或太過鄙俗,例如寫一些“我們非常感謝、不勝感激”之類的話,就會被人家看低。兩國之間的交往比的就是文化、品德和禮儀,“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因此應該回復一些相同層次的詩句。

日本捐贈寫“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回覆啥才既有文化又能表示感謝

錦繡山川

回覆二句

今世學者不通雅言,日本學者學自漢儒,肯定也看不懂雅言,因而本篇使用庶者通言的解釋,即漢儒古漢語解釋。

第一句: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意思是你送給我木瓜,我回報給你瓊琚。出自《詩經·木瓜》。

主要含義在於下一句“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官員們注意千萬不要寫下句,寫出來就落了下乘,一定含而不露。

第二句:惠而好我,永矢弗諼(讀宣)

意思是給予我恩惠並且與我相親愛的人,我一定永遠牢記。

“惠而好我”出自《詩經·邶風·北風》;“永矢弗諼”出自《詩經·衛風·考槃》。

日本捐贈寫“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回覆啥才既有文化又能表示感謝

儒服儒子

附《木瓜》宗伯內傳雅言解釋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別人贈給我們上好的木瓜木料,我們就答謝回贈給他上等的美玉。並不是僅僅為了酬謝,而是從此以後兩國之間長久的結盟。”

木瓜是指楙(máo)木,作弓的上等木料。“好”是指好會,結盟,諸侯間友好的會盟。

這首詩作於魯定公十年,即公元前500年,先師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隨定公與齊侯相會於夾谷。先師孔子獻此詩給齊景公,遂結兩國之盟。作者先師孔子,是時五十二歲。本詩中的木瓜、木桃和木李都是語帶雙關。

最後

附宗伯正曜、趙櫻詩《送疫神》。

仿照魯迅先生和郭沫若先生兩位前輩的詩作,同韻寫下一首七古詩,水平有限,不敢與兩位先賢比肩,只是為了表達作為一個儒者亟盼中華民族驅除疫病、國泰民安的心情。註解在後面,請各位學子對照學習。


送疫神

觀於社疫惑亂時,食婦飲雛患履絲。(食sì ,履lǚ)

社稷多難士抆淚,憎慍戾癘擎旒旗。(抆wěn,慍yǔn,旒liú)

眾志成城攘蜮鬼,百川歸流赫旅詩。(攘rǎng,蜮yù)

崇德恥惡施仁政,無諂無驕共裘衣。(諂chǎn)


(附上魯迅先生和郭沫若先生的原詩。)


1、 魯迅先生|《無題》

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2、郭沫若先生|《歸國雜吟》

又當投筆請纓時,別婦拋雛斷藕絲。

去國十年餘血淚,登舟三宿見旌旗。

欣將殘骨埋諸夏,哭吐精誠賦此詩。

四萬萬人齊蹈勵,同心同德一戎衣。

註解:

1. 社疫:國家出現疫病。

2. 惑亂:迷惑百姓,四處作亂。出自“《論衡·答佞》大佞奸深,惑亂其人。”

3. 食、飲: 養活。出自“《新序·節士》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此也。”

4. 魯迅先生詩中“挈婦將雛”一語出自《新序·節士》“ 鮑焦衣弊膚見,挈畚將蔬,遇子貢將於道”一句話,表達了自己甘於貧困與為國而憂的心情。我也使用《節士》中的典故,藉此表達仰慕效法先賢的志向。

5. 履絲:穿絲鞋,比喻生活安逸。這裡表示國家有難,作為士人不能耽於安逸。出自“《小戴禮記·少儀》國家靡敝,則車不雕幾,甲不組縢,食器不刻鏤,君子不履絲屨,馬不常秣。”

6. 抆淚:擦拭眼淚,表示哀傷。出自《楚辭·九章》“孤子吟而抆淚兮,放子出而不還。”

7. 戾癘:指疫病。

8. 攘:推,驅鬼。出自《說文解字》“推也。祭祀神祇以除不祥。《禮記·月令》九門磔攘,以畢春氣。”

9. 蜮鬼:魑魅魍魎。出自《詩經·小雅·小旻之什》“為鬼為蜮,則不可得。”

10. 百川歸流:比喻民心所向。《論衡·別通》“夫人含百家之言,猶海懷百川之流也。”

11. 赫旅詩:比喻國家之怒。《孟子·梁惠王》“《詩》雲:‘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於天下。’此文王之勇也。”

12. 崇德:《論語·顏淵》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13. 無諂無驕:富不驕、貧無諂,既不向富國大國屈服諂媚,也不會輕視其它貧窮國家。《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14. 共裘衣:比喻患難與共。《論語·公冶長》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疫神簡介:

《獨斷·捲上》

疫神:帝顓頊有三子,生而亡去為鬼,其一者居江水,是為瘟鬼;其一者居若水,是為魍魎;其一者居人宮室樞隅處,善驚小兒。於是命方相氏黃金四目,蒙以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楯,常以歲竟十二月從百隸及童兒,而時儺以索宮中,驅疫鬼也。桃弧棘矢土鼓鼓,旦射之以赤丸,五穀播灑之以除疫殃,已而立桃人葦索,儋牙虎神荼、鬱壘以執之,儋牙虎神荼、鬱壘二神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木蟠屈三千里卑枝,東北有鬼門,萬鬼所出入也。神荼與鬱壘二神居其門,主閱領諸鬼,其惡害之鬼,執以葦索食虎,故十二月歲竟,常以先臘之夜逐除之也,乃畫荼壘並懸葦索於門戶以御兇也。

本文作者宗伯正曜,宗伯學(古儒學)弟子,老師:魯姬丘子(孔子),諸葛孔明(臥農先生),宗伯牖中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