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開導別人頭頭是道,卻總是勸不了自己?

衰上尼的船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局中的人總是很難以走出來,勸別人很容易,我們沒有陷入局中,我們可以飛速的運轉,以至於開導別人。

但是我們自己遇到事情,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情緒失控,導致大腦無法正確做出反應。


木槿花蕭舊執如初


⭐️就算世界有24個你,遇見事情的時候依然要自己去面對。

🍀我們總是在勸別人的時候頭頭是道,到了自己身上卻無法釋然。根本原因是沒有親身經歷。

🌟旁觀者永遠無法體會當事人的局勢,難處和心酸。道理大家都會講,可是遇事還是要自己去面對。

🍄還發洩發洩,不要憋著。只要把情緒發洩出來,才能釋然的快一點。

🧀二字開頭的自己,家庭遭受變故。我沒有跟別人說自己有多麼難受,因為我知道,別人沒有辦法替我面對。別人的安慰不如自己痛痛快快哭一場來的爽。

🍒有陽光的時候多曬曬陽光,陽光真的會帶來好心情。告訴自己,事情總會一件一件做完。生活需要一點一點的過!

🍬加油,向前看並珍惜現在✨





ALucky小Gril


其實,常用“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來定性這個問題,實際上是錯誤的。不論從語言邏輯上,還是從情感上都難以解釋。

首先:開導別人的那個人真懂他自己說的大道理嗎?

別人會說,你這不是廢話嗎?自己不懂怎麼勸別人。

對,我就是想說開導別人的那個人當然懂他自己所說的道理,既然他自己明白,他作為當局者時又怎麼能迷呢?所以,“當局者迷”在邏輯上是不對的,他之所以不能勸自己是別有原因。

其次: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個體的遭遇不可複製或想完全相同,只是基於人的共同屬性會產生類似的情感和感受。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人也不可能兩次跨過同一條河流。這是很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因為遭受痛苦的主體不一樣,所以同樣的道理或法則在適用於不同的人時會一定不同。就像你勸剛失去親人的人儘快釋然一樣,被開導的人難道不知逝者已矣的道理嗎?他只是不願接受這樣的現狀,不願這麼快從悲傷裡走出來而已。可是,作為開導別人的你根本就不可能有失去親人的切膚之痛,你只是出於友情或禮節性而做的一絲安慰罷。

再次:“勸不了自己”實際是帶有主觀的抗拒心理

不是勸不了自己,而是不願意勸自己。人在失去獨屬於自己的珍貴東西時往往需要一段時間修復情感,“勸不了自己”正是人們給自己留的“情感恢復期”,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狀態。實際上,在這期間,他們心理上是抗拒開導的,不管是別人的還是自己。

綜上來看,“為什麼開導別人頭頭是道,卻總是勸不了自己?”不是勸不了,而是人的情感自我保護機制在“作祟”。


我是85後老生,如是同道中人,如若喜歡我的文字,可關注@斐塵書屋,與您一起觸摸人生。


斐塵書屋


你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自己在開導別人的時候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去安撫他人的。那時候的自己沒辦法深切體會到當事人的痛苦或煩惱。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會有焦慮,恐懼,不安等負面情緒的衝擊。自己當時可以做到平靜有序的給他人建議或幫助。網上有句很🔥的話好像是這麼說的:請不要隨便評價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是思想獨立的個體,都是有靈魂的,任何人都無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古語云: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所以當我們在平時生活中遇到別人需要幫助和開導時,我們都能保持自己內心的平和,開導別人頭頭是道。但是當事情發生到自己身上時,根據每個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樣,對待事情的處理方法不一樣,結果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自己內心不會像勸別人時那般的風輕雲淡了。這時候我們內心正接受的心裡壓力或煩惱與別人無關。所以我們要提高自身的修養,讓自己內心變的更強大。

有句特喜歡的話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激勵自我,讓鬥志昂揚,鼓舞自我,讓信心堅挺,完善自我,讓能力發揮,努力自我,讓夢想實現,拼搏自我,讓生活幸福,超越自我,讓未來精彩!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加油!致努力中的你和我!


熱愛生活的小螞蟻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解鈴還須繫鈴人,開導別人的人,有時候自己都不瞭解自己。

能夠開導別人,也是自己擺脫迷霧的路。開導的人,也要自醒。別人身上的事,放在自己心上想,可能有所偏頗。能讓你開導的人,是相信你的。不要辜負傾訴者和傾聽者的緣分。

松樹的頑強,在峭壁上深根。大風颳不倒它,雷公嚇不壞它。煩惱者,不要自尋煩惱。如一棵松那樣,用心的長著。心無旁騖,雖曲猶長。


四眼井


因為那些都是別人的事,那句爛大街的話:世上沒有人可以感同身受。

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就不會知道別人糾結的點在什麼地方。一件事情的發生不會只有是非黑白,往往還有感情、利益等其他不可控或者不想失去的因素在牽絆。

如果世上所有的事真的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那所有人都會活得簡單而快樂,可往往一個決定背後,你需要切斷的、放棄的、甚至犧牲的會比別人看到的多得多,這是大部分人無法開導自己的原因。

可所有亂七八糟的事終究要有一個解決結果,不論是向左還是向右,註定會丟掉一些東西,失去一些東西,兩其相害取其輕就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了。

況且還有一句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現在的決定不論是好還是壞,在未來都會有相應的補償,這個補償你不一定看得到,但它的出現一定是你現在的選擇所致。

所以不要對現在的事太過糾結,因為它總是要解決,而你總需要改變,放手去做就好了,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不管選擇是什麼,都需要承擔相應的後果,而你要做的就是不要畏首畏尾,放手去做!





喵園小記


醫者不自醫!



翼翼百合玉生香


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是很常見的,所謂的關心則亂吧,其實有些道理大家都是懂的,當別人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幫他分析,看到會比較清楚。“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遇到當我們自己遇到事情的時候,種種的因素就會干擾我們的思緒,又或者有些道理我們自己也是懂的,前因後果也明白,但自己身處的那個環境當中,有的時候就是無法想通。只有當我們自己想通的時候,一切的事情才能夠迎刃而解。

所以,遇事莫慌亂,相信一切都會解決的。



我從晨光中走來


趙本山範偉高秀敏三人合作的一個小品《心病》,最切合這個問題。趙本山開導範偉一套一套的,遇到兩個問題,自己卻難以自持。一個是範偉說自己的前女友是趙本山現任妻子時,一個是範偉要把自己中的獎金分趙本山一半。雖是小品,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反映的也實實在在是生活中的常見問題。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開導起別人,引經據典,滔滔不絕,事情到了自己頭上,總也過不去這個坎兒。

在開導別人時,自己總是置身事外,是以旁觀者的角度進行勸說,即使勸說失敗,無功而返,對自己不會造成任何損失。這個時候,自己是清醒的,對問題分析的很透徹,能找出一大堆理由說服別人,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而事情到了自己身上,頭腦發熱,思路就不清晰了,別人的勸說根本就聽不進去,更別說自己勸自己了。

主要還是因為不夠冷靜,不能理智的對待問題。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處亂不驚,應對生活中的是是非非。


瀚海如斯


唉…………

世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穿!

唉…………

是非到底自分明,

人生何須怨楊柳。

人————

有時是多麼的矛盾與痛苦,

明明知道相思苦,

卻又紅塵戀痴情;

明明知道名利苦,

卻又欲罷又不能;

明明知道繁華如浮雲,

偏偏你方唱罷他來登臺。

為什麼要去說服別人呢?

人活一世,萬事隨緣!

記住哦————

這世間,

看戲的永遠比唱戲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