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吉人自有天相,何為吉人?參損卦

吉人自有天相,何為吉人?參損卦

《易經》六十四卦,卦辭中有“元吉”二字的,只有兩卦。卦辭表達整個卦的性質,表示的就是這一卦於此的特別意義。“元”即根本、首要、第一、至大,元吉,就是上上大吉、無上大吉。

古語說“吉人天相”,《易經》稱為“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到底何為吉人,而能得天佑、能有天相?答案就包含在這兩卦裡。真吉人,必包含其中的兩種特質。

這兩卦,其中一個便是損卦。

吉人自有天相,何為吉人?參損卦

損卦下兌上艮,其象是下澤上山,為山在澤中,所謂山水,所謂風水。天地因而山水形勝,人世因而藏風聚氣。

六十四卦中,下卦代表主體,上卦代表客體。所以損卦的意義,便是損於主而利於客,落在人就是損己利人,就是無私無我。損者為澤,澤為水之聚,此即老子“上善若水,利而不爭”、“江海所以為百谷王,以其善下”。所益為山,山為高隆之成,此即老子“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為人己愈有,與人己愈多”。合之而直接對應於損,即是所謂“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無為、無私、無我本是同義。德性與事業、修為與世事的關係,盡在於此。

所謂損己利人,真意是損小我而成大我,故能捨小有而成大有。而大有卦運行到極致的上九爻爻辭,正是“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這其中的道理很深,關乎天人合一,用大家都能體會的話說,就是你的心量有多大,你的事業便有多大,你的事業不過是你的心量的外化。天地之事業,也不過是易所謂“天心”之海量的外化。莊子雲“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地萬物本是一體,人心與天心也本是相通,人的心量也本通於天心海量,進而人所有也能有天之所有,僧肇雲:“會萬物以成己,其唯聖人乎!”自性、佛性、本性、天命,便是指的這個。所以無私,不過只是天心海量的另一種表達,智者方知是大私。世人量小,有的不過是小私。

到這裡,損卦所示與老子所講便都通了,與天同道自然吉無不利,這就是天佑與天相的真相。儒釋道聖人,其境界便是抵達了這個終極,而能立萬古之事業。能建世間功業者,則不過是學得了一部分,典型如人們津津樂道的會做人的杜月笙。真正的秘笈就是這樣,學得一二,在世間便叫大成。

所以《金剛經》雲“無我相”、“無人相”,正如損己利人,根本不是人和己的問題,而是小我和大我的轉換問題。老子乃至一切古聖所言,皆只是在講這個轉換通道。因此這講的不是德,而是道;一切德皆是道,只看你是否具慧眼。故損卦彖傳曰“損下益上,其道上行”,唯有如此,道才上行,反之必是下行,明白說破這就是天道法則。此在人世無數展現,只是人往往只以為人道而不以為天道,只以為德而不以為道。譬如舍與得的關係,誰都知道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譬如越自私小氣的人,路都是越走越窄;越無私大氣的人,路都是越走越寬。世人不肯,只是習氣太重,而運轉不動。

所以要心量大,只能去私,自私正是心量之壁障。故損卦象傳曰:“君子以懲忿窒欲。” “忿”即憤、表情緒,“欲”即慾望,它們都是出自私,只是私的不同面向和層次的展現:慾望居深層,情緒居中層,雜念只是表層。人即是這些東西的集合體,佛教稱為“業識痴團”。“懲”與“窒”,就是懲止和窒塞,即是去私的綜合和根本。孔穎達疏曰:“君子以法此損道懲止忿怒,窒塞情慾……懲者,息其既往;窒者,閉其將來。懲窒互文而相足也。” 所謂息其過往,因忿怒“已發”;所謂閉其將來,因欲尚“未發”;已發能止,未發不起,謹守當下中和,即是懲忿窒欲。這可以作為層次說之外的另一種參照。

這都是老生常談,但其中藏著一個秘密。“懲忿窒欲”,且看這個“忿”字,它是分、心二字組成,分心即有情緒,情緒便生意念,意念正是分別,一分再分,互相激盪,所以人心散亂而散逸,正是人心首病、總病,這一個字就已經說完了其中原理。所以一切修行都在乎“定”,定靠的是“止”,也就是制心一處,對治的就是心的散亂散逸,然後才可能返源。就像濁水,先要使其定靜下來,才可能澄清,才能見得清明。懲忿之“懲”,又是由心、徵二字組成,表示正如心之徵戰,心之散去聚來,正如爭奪陣地的拉鋸戰。黃檗禪師所謂“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戰一場;不受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你要贏了這場艱苦卓絕的戰鬥,才能得大安樂大受用,舍此則免談。

而止,其實就是損,因為把心如章魚一樣的觸角,全都斬斷了。更深層的“欲”,其“窒”可參照窒息,就是要讓慾望不能透氣,直至讓它窒息而死,便是“人心死,道心活”。情緒之懲止是損,慾望之窒塞則是損到了根子上,就像那條章魚斬斷了所有觸角,而只剩下身體,失去了所有保護和捕食工具,自然就只能等死。

從這其中,我們可以發現一點,便是那個秘密——譬如我們淪陷在慾望情緒中時,我們就如溺水的人,是完全不能自主的,我們被慾望情緒裹挾著推著走。能否自主和是否淪陷,不過是其中的正反面,能自主必不淪陷,若淪陷必不自主。只要我們能保持一種自主,情緒就算還是翻湧激盪,也一定不會走向失控,失控的含義不正是不能自控的不自主嗎?如今人們說情緒管理,這個能力的強弱,實質就是自主性。但自主不是壓制,因為跟慾望情緒本身無關,而注意力只在自主性的找回和保持上,即通常所謂自知自覺、保持清醒和理智。

但只是如此,還不能稱為秘密。自主的背後,又是得個主宰,這個意義就大了。因為道即天地萬物的主宰,所以古聖說到道體,都用個“獨”字形容,如老子的“獨立而不改”,莊子的“獨來獨往,是謂獨有”,禪宗的“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萬象叢中獨露身”。所以人的自主,就是通往主宰的大路。雖然這個主宰最初只是自我和意志,但還是像那條章魚,等觸角都斬斷了,就能反過來看見自己,進而趨向領悟自我的主宰又是什麼。正如人獨處於深夜的屋子裡,一豆燈光下,才能更容易體驗到自我的真實和全然存在,才更容易生起“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樣的終極追問。而自我的主宰即是道,正如唯識學第七我執識的背後,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之心王。這就叫“損之又損”,而能“以至於無為”。

所以也不用管什麼法門,也不用管哪種學問,也不用管出世、入世還是出入世合一,你只管於一切時一切處,不管獨處時還是做事交際時,訓練自己的自主性,保持自己的自主性,便一切都能含攝在內,只管如此便能走到最終,且最根本、最有力、最快速。這就是秘密所在。回頭想想,人們所有的修行修煉修養,一切的法門,不都是指向自主嗎?不都是隻有自主才能做得來嗎?上面說到的止,即是從屬其中。故知自主才是大根大本、大機大樞,這是真正的萬變不離其宗、以不變應萬變,用佛教的話說叫做“總持門”。止是以一念抵萬念,自主便是以一事抵萬事。世之愚迷,皆因不自主;世之覺悟,全在自主中。那麼,何不直了自主去?虛雲老和尚所以說:“能強作主宰,就易悟道了生死。”

老子云:“不知常,妄作兇。”道即最終之常,自主便是路上之常。於自身,能自主則心平氣和,人生豐盛而得盡天年,便叫吉人。於世間,能自主便不受人惑、不隨波逐流,而不急不緩、從容不迫,不入歧途、不走彎路,諸事在隨本心意願和自然之勢中按部就班而水到渠成,便叫吉人。否則,任你一時如何光彩風光,也終是兇人。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真意,也正在裡——縱然命運無可奈何,你還可以不ca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