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看似簡單的發熱、乏力、乾咳症狀 也有嚴格的判斷標準

截至1月31日24時,全國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11791例,死亡259例。世衛組織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指南中指出,該病患者初始症狀多為發熱、乏力和乾咳,並逐漸出現呼吸困難等嚴重表現。此外,中國疾控中心提示,新型冠狀病毒的症狀有發熱、咳嗽、乏力、輕度納差、心慌、結膜炎等症狀。

這些看似簡單的症狀,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進行判斷時卻往往存有疑雲,如何界定發熱?成人與兒童的判斷標準有區別嗎?何為乾咳?帶著疑問,記者採訪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張立山。

如何界定發熱?為什麼以37.3℃為界限?

健康人的體溫是相對恆定的,當體溫超過正常體溫最高限度時稱為發熱。傳統觀念認為正常體溫為37℃,但因為受測試部位、時間、季節及個體差異等因素的影響,正常體溫不能簡單以一個數字37℃來表示。

測試部位不同,體溫正常值稍有差異。常用體溫包括:口腔溫度、直腸溫度和腋窩溫度,通常腋窩溫度低於口腔溫度低於直腸溫度。口腔溫度是指將體溫計放置在患者舌下,閉嘴約3分鐘後取出,正常範圍為36.3℃-37.2℃;直腸溫度是指將體溫計消毒後塗上潤滑油,然後插入肛門,3分鐘後取出,其正常值比口腔溫度約高0.3℃-0.5℃;腋窩溫度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測溫方法,其測量方法是將體溫計夾於腋窩,五分鐘後讀取數值,正常範圍為36.1℃-37℃,比口腔溫度約低0.2℃-0.4℃。

人體實際溫度與口腔溫度相關,因此腋窩溫度加0.2℃-0.4℃後才是人的實際體溫,根據人體體溫統計樣本結果,醫學上通常以口腔溫度是否超過37.3℃來作為發熱數值,即低熱:37.4-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以上。

哪種體溫計較為準確?兒童與成人的判斷有沒有區別?

臨床多使用常規水銀溫度計來測量體溫,其準確度相對較高。兒童相較成人體溫略高,因此,判斷兒童是否發熱,從數值上來講,看是否超過37.4 ℃。

咳嗽分為哪幾種?何為乾咳?

古人講,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有痰有聲為咳嗽。現在,咳嗽主要分為有痰、無痰兩種。乾咳多指無痰咳嗽,病毒性感染、咽炎、過敏性炎症以及腫瘤壓迫等皆有可能導致乾咳。但如果氣道有分泌物、炎症,則表現為有痰咳嗽。

什麼情況下人容易出現乏力?

出現乏力的原因相對較多,貧血、甲亢早期、電解質紊亂、病毒性肝炎、低血糖以及其他的一些感染性問題都會導致乏力。排除一些其他的基礎病後,出現乏力症狀且伴隨發熱、全身痠痛、腹瀉等症狀時,則需要考慮是否為病毒性感染,具體為何種感染則需由醫生進行鑑別。

何為輕度納差?

“納差”通常在中醫中使用較多,“納”指“胃納”,即進食,而“納差”則指進食差,因此,“輕度納差”意為食慾稍微減弱,不太想吃東西。

出現心慌的原因有哪些?

導致心慌的原因也有很多,發熱導致心率增快會引發心慌,此外,甲亢、低血糖、器質性心臟病、心臟神經官能症等亦可導致心慌。

熬夜也會導致眼睛發紅,如何判斷結膜炎?

結膜炎多指眼結膜的炎症,我們常說的“紅眼病”就是結膜炎的一種。會出現眼睛紅腫、幹癢、分泌物增多等症狀。細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過敏性感染等皆可能導致該病。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圖片 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