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 高考語文:名師解析文言文知識點

高考語文:名師解析文言文知識點

2015年高考天津卷文言翻譯:“必不得宋,又且為不義,曷為攻之?”不少考生將其翻譯成“一定不能得到宋國,而且做不道義的事情,為什麼還要攻打它呢”,結果句子大意就被翻譯錯了。其中原因或許是考生只知道“必”有“一定”之義項,而不知“必”並非皆“一定”也,這裡“必”只能翻譯成“果真”之類。像2015年高考湖北卷翻譯題也涉及“必”字。湖北卷涉及的句子是“苟捐之不足以為名,而得之不足以為罪,則錐刀有所必算”,這個句子中的“必”要翻譯成“一定”。那麼,什麼時候翻譯成“一定”,什麼時候翻譯成“倘使真的”或“果真”呢?

  這就要觀察“必”出場的特點——是出現在複句的上半句,用來表示虛擬語氣或假設語氣,還是出現在複句的後半句或者單句中?如天津卷所涉“必”,它出現在複句的上半句(必不得宋,又且為不義),而這上半句又和下半句(曷為攻之)構成假設性的條件關係,這時的“必”字就不能翻譯成“一定”,否則前後語氣就很衝突。而湖北卷涉及的句子,“必”出現在複句的後半句,表示由其前條件達成的一個必然結果,所以應翻譯成“一定”。總之,觀察“必”字所在的位置,是確定其義項的一個直觀性標準。

  再如以下一組句子:

  ①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戰國策•荊軻刺秦王》)

  ③必求之,吾助子請。(《左傳》)

  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

  ⑤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戰哉。(《戰國策•趙策》)

  這裡的句子中都有“必”字,其中①③句都是複句,而且“必”字又被置於前半句,所以都是用來表示虛擬語氣或假設語氣的,翻譯為“果真”或“假如真的”。而②句是複句,“必”與“誠”呼應,表示假設關係,句中的“必”應該解釋為“一定”或“必定”。④句也是複句,而且是假設複句,但是“必”卻在後半句,所以翻譯成“一定”或“必定”。⑤句是單句,主語部分是“人主之子孫”,謂語部分是“必不善戰”,其中“必”字翻譯成“一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