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當時的中國,當時的中國能抵擋住馬其頓方陣嗎?

餘八百


馬其頓方陣,是西方早期的一種步兵作戰戰術。其大概起源於公元前7世紀,在公元前4世紀時,該方陣在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改良下發展到了頂峰。當時這個方陣可謂是威名遠揚,古地中海的各個國家提起它無不兩股戰戰。而亞歷山大東征在歷史上同樣威名赫赫,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進攻波斯,開啟了這段長達十年的征戰,最終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個大洲的壓力山大帝國。很多人都不禁會問:如果亞歷山大沒有走錯路,將印度錯當成中國,而是直接殺進當時的中國,中國能否抵擋住馬其頓方陣?

在筆者看來,還好亞歷山大走錯了路,不然他可就倒大黴了,原因如下:

第一,亞歷山大帝如果攻入當時的中國,他面對的對手可不是省油的燈。歷史上亞歷山大東征所達到的最東端是到印度河的上游,以當時的天氣條件,行軍速度等方面綜合估計,如果他繼續東征,怎麼的也得到公元前325年才能到達中國,而他將面對的第一個對手,是當時處於中國最西端的秦國,一個剛剛經歷了商鞅變法,軍事與經濟得到了極大發展的國家。若論單兵素質的話,秦國的士兵可以稱得上是當時的“超級特種兵了”。這樣的秦國步兵,就算不比馬其頓的步兵好,但也不會比他們差。

第二,從兵力的對比和後勤補給來看,亞歷山大的隊伍也是毫不不佔優勢。根據歷史記載,亞歷山大帝東征時所攜帶的最大兵力也不超過5萬人,反觀當時的中國,且不論東方六國,單單一個秦國,當時可以調動的有效兵力就超過50萬人。一比十的巨大差距,意味著的可不單單是一個人數比,更是組織能力上的天壤之別,亞歷山大估計連這麼大的陣仗都不曾見過。還有一句老話說得好“兵車未動,糧草先行”。後勤補給在無論古代或是現代的戰爭中都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而中國佔據主戰場優勢,無疑更加利於補給的提供。

第三,從裝備的比較上來看,中國在品質和種類上也有明顯優勢。中國當時的金屬冶煉技術在世界上可是數一數二的,鐵質武器已經在迅速的普及,。馬其頓方陣的核心武器是長矛,方陣最前方為盾甲兵,越往後的士兵長矛長度越長,最後形成一個可以全方位攻擊的方陣,殺傷力確實是巨大的。但這個方陣有一個很致命的缺點,它的防禦力極差。當時的中國,弓弩,投石車等遠程武器已經廣泛應用了,這些武器,對以步兵和輕騎兵的見長的馬其頓士兵來說,殺傷力是致命的。如果真的發生戰爭,最有可能發生的是馬其頓士兵們還未接近,就已被亂劍巨石殺死。

綜上來看,若是亞歷山大當時攻入了中國,勝算真的是微乎其微。其實,在古代,中國的軍事實力是長期處於世界的前列的。而這,得益於中國士兵優良的軍事素質,先進的武器及多變的兵法。“落後就要捱打”,當一個國家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自然就會受到欺凌。從古自今,中華民族都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我們需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絕不是為了侵略征服,僅僅是為了自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