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春晚歷史上那段最成功的諷刺型相聲,到底是如何出爐的


春晚歷史上那段最成功的諷刺型相聲,到底是如何出爐的


| 時間只給八分鐘


春晚的全稱是春節聯歡晚會,既然是聯歡,就需要突出歡樂祥和的氣氛,因此帶有諷刺意味的相聲一般都與春晚氣場不合。然而1988年央視春晚舞臺上,還是出現了一段諷刺極強的作品《巧立名目》,一經播出就引發全國觀眾強烈的反響。

這段相聲諷刺了當年社會上風行的公款吃喝現象。作品中的幹部以紀念巴普洛夫誕辰139週年的名義吃烤鴨,以至於最後國外的科學家全部吃遍,已經開始吃國內的了。當時中國的數學家陳景潤還健在,他們卻開始以他誕辰的名義大吃大喝,沒有辦法,“只能吃活的了,死的已經吃兩遍了。”

除了這種巧立名目的說法,作品中令觀眾印象更深的橋段是,逗哏演員打報告時那句變調的“領導,冒號”,每次出口都引得現場觀眾哈哈大笑。

後來很多觀眾因此記錯了這段相聲名字,以訛傳訛為《領導冒號》。

這是一段諷刺型非常強的相聲,尤其放在春晚舞臺上看更是如此。其後在這個舞臺上,再也沒有出現過批評如此犀利的相聲作品。多年後的2015年春晚上,苗阜、王聲又說過一段《這不是我的》,在演出之前曾被媒體評論為繼《巧立名目》之後諷刺性最強的春晚相聲,然而播出之後形成的影響力遠不及當年這段作品。

春晚歷史上那段最成功的諷刺型相聲,到底是如何出爐的


遙想1988年春晚播出之前,我家剛剛添了一臺錄音機,春晚直播的時候,家裡人按下錄音鍵把當晚的節目全部錄了下來。於是這一年的晚會錄音後來我就反覆聽,對牛群、李立山這段表演印象深刻。

不過剛上二年級的我對其中一些臺詞不是很理解,對巴普洛夫和米丘林這樣的外國人名也感到陌生,但從現場觀眾的反應能夠聽出,這是一段大受歡迎的相聲。而後春晚走過多年我才慢慢發現,春晚能出現《巧立名目》這樣諷刺性十足的相聲作品,實在是太過難得。

給牛群捧哏的李立山老師為人低調,平時接受採訪很少,在相聲界像一位隱士,但業內人士都深知他的本事。

春晚歷史上那段最成功的諷刺型相聲,到底是如何出爐的


2019年5月我當面採訪他時,《巧立名目》的誕生過程他還記憶猶新,說起這段相聲的同時,他也對老搭檔牛群進行了一些點評。他認為牛群有牛一樣的堅持和犟脾氣,他成功是由於這種性格,失敗也是由於這種性格。而對於當年牛群離開他與馮鞏展開合作的選擇,李老師淡然處之。

春晚歷史上那段最成功的諷刺型相聲,到底是如何出爐的




“到1988年,沒有一個人反對《巧立名目》”

問:您和牛群老師合作,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李立山:1982年3月,總政文化部和《解放軍文藝》社辦了第一期全軍曲藝骨幹培訓班,地點在江蘇無錫。我給牛群捧哏,就是打那時候開始的,我們倆是班上的同學。這個班一共辦過三期,第二期1984年在青島,第三期1986年在徐州,《巧立名目》就出自那裡。最早這個活的作者不是我,最早是牛群和李培森寫的。

春晚歷史上那段最成功的諷刺型相聲,到底是如何出爐的


問:《威脅》應該也是他們寫的。

李立山:對,《威脅》也是。就是因為辦班,他們兩個搭在一起。最早我一看《巧立名目》覺得這個活不行,那時候段子裡說的是機關什麼事情都打報告,文字主義,我就說這個主題不好通過。

問:根本不是大吃大喝。

李立山:對,後來我加入進來才出主意轉其他主題,後來轉到吃吃喝喝上。“烤鴨子”只是其中一番兒,第二番兒是“買輪椅”,小保姆收拾菜窖把腿給摔了需要買輪椅,結果全科一人買了一個。第三番是“買骨灰盒”,老劉的老伴兒死了,結果全科一人一個骨灰盒。裡面有幾句詞兒——人家老伴兒死了你們買什麼骨灰盒?寄託點兒哀思嗎嘛。你們寄託什麼哀思?就算不寄託這裡面盛點兒什麼不好啊。能盛什麼?我那個反正是盛茶葉了。那還能喝嗎?反正不老太是味兒的。最後一番兒是“植樹”,為種樹大家買了釣魚竿,扎蛤蟆的釺子,一大堆全是旅遊的東西。你怎麼買這麼多東西?就這也沒買全呢。沒買什麼?沒買鐵鍁。

問:那要全演下來得20分鐘。

李立山:還得多。演得最全的是師勝傑,我和牛群在河北臺還是哪個臺,有一個錄像也是演得比較全的。1987年的時候,我和牛群去春晚。

問:那一年沒有通過。

李立山:沒通過,那時候誰都拿不準。通過《巧立名目》也可以看出咱們國家的政治形勢變化非常快,1987年大家聽這個作品都說好,但誰也不敢拍板,但到1988年就沒有一個人反對說不行,只改了一個地方就是把處長改成科長。

問:但是隻留下了吃烤鴨子。

李立山:時間只能給八分鐘。最早還不到八分鐘,大家覺得作品不錯刪不掉才保留八分鐘。同時也有人提出來過年提骨灰盒也不合適,另外咱們那時候也沒那麼大腕兒。

春晚歷史上那段最成功的諷刺型相聲,到底是如何出爐的


問:表演時間也靠後,你們應該是12點之後說的吧?

李立山:放完炮頭一個就是我們倆這個。我們沒腕兒所以不能靠前,只能擱這時間。

問:不能靠前是因為腕兒大腕兒小,還是諷刺性太強?

李立山:多方面原因。


“春晚上一次都難,我一年演了兩個節目”

問:而且那年您除了和牛群老師合說《巧立名目》,在前面的時間還和外國人卡爾羅表演了一個小段兒。那四個小段兒現在聽也特別有意思。

李立山:對。除了我們倆,還有常寶華帶著常遠,一對雙胞胎演員,以及單連麗和王荃。春晚上一次都難,我一年演了兩個節目。其實本來也不是我演,排練的時候我在春晚劇組,王曉導演那時候大學剛畢業分到中央電視臺,卡爾羅那節目由他負責,他就找我幫著給卡爾羅對對活。卡爾羅當時中國話說得還不太利索,但他很聰明,我們倆出去壓場表演效果也挺好。臨近直播春晚劇組得換人,我是臨時的嘛,原來劇組可能是想讓趙炎還是石富寬跟他說,這時候卡爾羅不幹了,說換別人不習慣,否則他就不演了。外國人說不演和咱們說不演不一樣,他是真不演,最後沒辦法……

問:為了國際和平……

李立山:對,為了和平讓烤鴨子撲撲啦啦地飛吧。就這樣,我一臺晚會上去兩次。


“牛群和馮鞏合作,說起來還是我搭的橋”

問:1988年與牛群老師上春晚走紅後,您幾乎謝絕了所有的商業演出,為什麼呢?

李立山:1986年我和牛群獲得文化部組織的全國曲藝會演一等獎,那時候在全國就很紅了。另外牛群和馮鞏開始合作,緣起也是在1988年春晚,某種程度上說還是我搭的橋。那時候我在春晚駐組,馮鞏有時候過來聊,我們都是天津老鄉,他那時候也小,我還拍過人家臉蛋跟人家說,好好幹將來你能成。他跟我說劉偉要出國,他想跟牛振華搭檔。牛振華是空軍的,跟我私人關係也不錯,但是我實事求是地跟馮鞏說,牛振華倒是不錯但是有一個弱點,他不會寫,你應該找一個會寫的,能寫能演將來你倆準能成。

我倒沒說讓他找牛群,後來馮鞏和牛群經常一起聊,我也沒往心裡去。從春晚之後,牛群就開始流露出換搭檔的意思。那是牛群正火的時候,說實話多少有點兒膨脹,他也不太愛服團裡管。而且牛群跟廣播說唱團一直關係不錯,姜昆過去用過他一些作品。牛群就提出來“搭活對兒”,就是不固定搭檔。1988年4月我當上曲藝隊隊長,對於我來說這也不足為怪,那麼多年我走了那麼多地方,我跟誰搭檔都行。另外,牛群在和我合作之前是跟趙福玉搭檔的。1986年春天開始,組織才派我和牛群合作。

春晚歷史上那段最成功的諷刺型相聲,到底是如何出爐的

春晚歷史上那段最成功的諷刺型相聲,到底是如何出爐的


問:其實您也牛群老師真正合作也就兩三年時間。

李立山:兩年。現在說牛群是個深受觀眾喜愛的相聲藝術家,實際上牛群相聲說得不行,他寫相聲比說相聲好,他很多相聲之所以能成,和他背後下的苦功有關。牛群的性格跟他的姓有關係,他拿出個作品來周圍人越說不行,他就非讓它行不可。大夏天的他可以一個禮拜不出屋,他也不會做飯,就吃方便麵饅頭,光膀子穿個大褲衩,一個禮拜之後出來把作品一念,行了。

春晚歷史上那段最成功的諷刺型相聲,到底是如何出爐的


問:就有這股勁兒。

李立山:他有這股勁兒。有句話叫不撞南牆不回頭,牛群這人撞了南牆也不回頭,所以牛群成也因為這性格,敗也是這性格。牛群有自負的一面,也有盲目的一面,做出來的事情和年齡不太吻合。

問:說起來,牛群、馮鞏幾乎成為九十年代春晚相聲的代名詞。

李立山:他們倆的表演觀眾都非常喜歡,但從相聲本身來看,他們倆的演出形式屬於“倒三七”,時間一長牛群的心裡舒服嗎?不管怎麼說“倒三七”都是相聲中的另類,而不是樣式。

春晚歷史上那段最成功的諷刺型相聲,到底是如何出爐的


問:他們倆有的段子牛群幾乎一個包袱兒沒有,都在馮鞏那裡。

李立山:對呀。現在馮鞏和我的徒弟賈旭明經常合作,大部分包袱兒也都是在馮鞏那裡的,這可以理解,賈旭明他們畢竟還年輕。但當時牛群和馮鞏都年齡不算大,事業上算是並駕齊驅,總是“倒三七”的形式就容易出問題。我在包袱兒多少這方面雖然不計較,但是我能在一些地方找回來,總不能讓人說你是站旁邊聽相聲去了。李金斗我們私交好,他說過我的捧哏不搶人家不奪人家,一點兒不讓人掉到溝裡,還不能讓觀眾看出是閒的。

問:這個狀態其實很難拿。

李立山:咱們現在相聲演員多,捧哏的也多,但真正算是真捧哏的沒幾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