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母亲因饥饿,奄奄一息,十五岁儿子舍命救母,让母亲一辈子不愁吃

光绪三年(1877年),北方大旱,赤地千里。饥民四逃,饿殍盈道。据老人讲大旱导致“鸡犬杀而不留,牛马食之净尽。后来,只能以麦秸、榆皮、干泥、石头面充饥。”最终,大旱让人失去了本性,出现了“人食人的惨状,乡间妇女贩卖殆尽,不少人家卖儿鬻女,居民十室九空。”只要还有一口气,饥民都会选择逃荒,因为处在原地就是等死。其中,山东一名叫汪浩的十五岁小伙,和母亲与千万饥民一样踏上了逃荒之路。父亲早已过世,只有母子相依为命。原本以务农为生的母子,生活已经紧巴巴的,遇到罕见的大旱,可以说,已经没有活头了。

母亲因饥饿,奄奄一息,十五岁儿子舍命救母,让母亲一辈子不愁吃

饥民

母亲知道自己死活已无关紧要,但自己死了,才十五岁的儿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难独活。为活命,母子俩唯一的选择就是逃荒,然而,赤地千里,饿殍盈道,哪里还有一线希望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没有留给母子俩考虑的余地。母子俩只能跟从大队饥民沿着运河逃向通州。在他们的心中,通州汇集了江南六省的漕粮,每年载着漕粮的上千条漕船,沿着运河浩浩荡荡驶向通州。所以,那些饥民都认为即使北方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通州也不会缺粮食,毕竟那里还有储存粮食的粮仓。

母亲因饥饿,奄奄一息,十五岁儿子舍命救母,让母亲一辈子不愁吃

十室九空

然而,当汪浩和母亲跟随着大批饥民沿着运河吃着泥土伴着草根到达通州后,他们再一次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通州的确有粮仓,也有粮,但那是皇粮,并且还是王公贵族,皇亲国戚,高层官员的俸米。饥民即使饿死,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抢皇粮,因为一旦被抓住,就不是饿死那么简单了。汪浩和母亲更没有那个胆,母子俩只能在通州挨家挨户地乞讨。饥民看到通州也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就都向四十里开外的京城逃荒。毕竟京城有钱的人家多,能讨一口饭就有一丝活下去的希望。汪浩原本也想跟随大队饥民逃亡京城,但就在这时母亲已经支撑不住了。

母亲因饥饿,奄奄一息,十五岁儿子舍命救母,让母亲一辈子不愁吃

逃亡通州的饥民

当初唯一支撑母亲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怕自己一旦倒下了,儿子也难以走下去。现在,虽然母亲始终坚持着陪伴儿子活下去的信念,但她身体已经达到了“极限”。饥饿早已让母亲只剩下皮包着的一副骨架,四肢干瘪得像秸秆一样。最终母亲的信念败给了一口饭,她倒下了,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像母亲这样因饥饿,蜷缩在地上,奄奄一息,最后闭上眼睛的饥民,汪浩在与母亲乞讨的路上,已经看得太多了,有的人就倒在了汪浩的身边。看多了,汪浩也就漠然了,因为说不定哪一天,自己和母亲也会这样,那时谁又会对自己和母亲多看一眼呢。

母亲因饥饿,奄奄一息,十五岁儿子舍命救母,让母亲一辈子不愁吃

逃荒的饥民

然而,这一天还是来了,母亲在饥饿面前已经无能为力了。母亲只有蜷缩着身子,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以免消耗过多的能量,当然母亲也再没有一丝力气动了。汪浩知道,再这样下去,即使自己能讨来只够塞牙缝的一点粮食,也难以让母亲再支撑48小时。十五岁的汪浩陷入了绝望,似乎不管自己做什么,48小时后,母亲都会永远地离开,自己也将会成为孤儿。

母亲因饥饿,奄奄一息,十五岁儿子舍命救母,让母亲一辈子不愁吃

饥饿的孩子

正当汪浩在母亲身边绝望地哭泣时,母亲似乎听到儿子的哭泣声,用力地睁开眼,嘴角抽动,似乎要说什么。汪浩看到,慌忙垂下头,把右耳凑到母亲微微张开的嘴边。然而,当他听到母亲说了几个字后,瞬间泣不成声。原来,母亲知道自己已经不能在陪儿子走下去了,为了让儿子能继续活下去,母亲让他跟着其他人走。待在通州,母子俩都活不成,如果逃往京城,可能还有生还的一丝希望。生与死就在一瞬间的选择,汪浩似乎已经没有第三种选择了。

母亲因饥饿,奄奄一息,十五岁儿子舍命救母,让母亲一辈子不愁吃

母子俩逃荒

然而,就在这时,他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停止了哭泣,并凑到母亲耳边说了一声“娘,你不能死,我到外面弄些吃的。”汪浩说完后,转身向通州的一个粮仓——中仓方向跑去。(当时通州有两处储存漕粮的粮仓分别是中仓和西仓)眼看着母亲饿得奄奄一息,汪浩已经没有退路,他要铤而走险一次。为了母亲,他豁出去了。有人可能认为汪浩会去劫粮仓,当然,他没有那么傻。他知道,劫粮仓不仅抢不到粮食,自己肯定也是有去无回,那时母亲是必死无疑。所以,他不可能去劫粮仓。他要做的是一件比劫粮仓更刺激的一件事。此事如果成功,自己不论是死是活,母亲一辈子将衣食无忧,如果不成功,结果是自己和母亲任何一人都难活下去。

母亲因饥饿,奄奄一息,十五岁儿子舍命救母,让母亲一辈子不愁吃

母亲儿子女儿三人逃荒

他跑到了中仓的大门口,看到官兵押着一车车的漕粮运往四十里外的京城。漕粮就在眼前,只要抢两把,那母亲就可能活下来。但他不敢,他知道这些都是皇亲国戚、王公贵族,和京师大官的俸米,无人敢劫这些皇粮。为了母亲,为了自己,为了以后的生活,他只有铤而走险赌一把了。

母亲因饥饿,奄奄一息,十五岁儿子舍命救母,让母亲一辈子不愁吃

饥民向富人乞讨

就在汪浩下定决心之时,一辆运输漕粮的大车出了粮仓的大门。此时,只见汪浩快速地跑了过去,趁着护卫兵丁和赶车人不注意,直接躺在了漕粮车下。幸亏赶车人是个老手,看见有人突然躺在车下,瞬间叫停了骡马,此时木车轮已经紧挨着汪浩的腿边。此时,兵丁和赶车人警告他快起来,但汪浩已经下定决心要“吃仓”。兵丁和车夫警告了汪浩几次,然而汪浩依然拒绝起来。此时,他们都知道这个小伙是铁了心要“吃仓”。此时,旁边围了很多人,而兵丁却走到了一边,只见车夫挥舞鞭子,赶着骡车直接从汪浩的腿上压了过去。当时,周围围观的人,胆小的双手捂着眼,胆子大,瞪着眼,上下牙紧咬,似乎在车下的就是自己。周围人心提到了嗓子眼,静到落花有声的氛围。

母亲因饥饿,奄奄一息,十五岁儿子舍命救母,让母亲一辈子不愁吃

乞讨的饥民

当然,他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车下汪浩的反应,因为成败就在那一瞬间,呼喊声和唏嘘声也在那一瞬间,自己在周围人的心中是啥形象也在那一瞬间。当骡车载着一车漕粮从汪浩皮包骨头的小腿上面压过去时,除了骨头的断裂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几秒过后,胆小的人放下了捂着眼的双手,胆大的人放松了紧咬的牙关,他们齐声大呼“成功了,好样的,成功了,好样的。”

母亲因饥饿,奄奄一息,十五岁儿子舍命救母,让母亲一辈子不愁吃

逃荒饥民

就在周围人的欢呼声中,汪浩被兵丁迅速送到了最近的医馆医治。有人“吃库”的消息也被迅速传到了四十里外京城中的恭王府。恭王府的长史(真正的大管家)迅速让皇家上驷院绰班处的蒙古医师亲自去给“吃库”成功的汪浩接骨。(上驷院绰班处的医师最拿手的就是骨科)经过上驷院绰班处的医师治疗,已经确定不会留下残疾。汪浩庆幸自己命大,没有丧命甚至没有留下残废。当然,令汪浩更兴奋的是,母亲不仅有救了,以后自己和母亲将一辈子衣食无忧了。

母亲因饥饿,奄奄一息,十五岁儿子舍命救母,让母亲一辈子不愁吃

恭亲王

原来,汪浩之所以能“吃库”成功,就是因为当时骡车压过他的小腿时,即使骨裂,他也强忍着没有吭一声。当时有不成文约定,如果漕粮车从谁的腿上压过去,而此人没有吭一声,那么朝廷就要及时派医师为此人治疗和正骨。而这车漕粮也就理所当然地归此人所有。不仅如此,此后,每次有贡米,都少不了此人一份。同时,此人也会受到其他人另眼相看。所以,当时周围人向汪浩齐声呼喊“成功了,好样的。”

母亲因饥饿,奄奄一息,十五岁儿子舍命救母,让母亲一辈子不愁吃

汪浩

当然,如果有人本来理直气壮,敢于挑战,但当被车轧过去之后,禁不住,大喊大叫。那此人不仅不会得到一粒粮食,更会被围观者看不起。当然,一百个人中可能会有十个人敢于挑战,但十个人中能成功也最多只有一个罢了。因为不是人人都经受得住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而汪浩成功,他禁受住了,可能在骡车压过去的那一刻,他想到了饥饿的已经奄奄一息的母亲。他知道那一刻只要他吭一声,不仅自己将得不到医治,瘫痪或者死去,母亲也必死无疑。而只要他咬紧牙关,不吭一声,即使自己被医治后,瘫痪或者死去,母亲是可以活下来的。

母亲因饥饿,奄奄一息,十五岁儿子舍命救母,让母亲一辈子不愁吃

母亲

幸运的是,汪浩不仅得到了那车漕粮,及时地救了母亲,自己还没有瘫痪,一百天后也将痊愈。从此,母子俩也再不用乞讨,甚至务农了,因为每年恭王府都会把俸米留一份给汪浩母子。母子俩定居通州,不久又搬到了京城,从此吃上了皇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