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吃了舟山的海鮮,別地的海鮮只能靠邊站”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20年第2-3期,原文標題《舟山年飯桌上的海》,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舟山人的生活是與海分不開的,他們的年夜飯裡,也盡是海的顏色和味道。

記者/王珊

攝影/黃宇

“吃了舟山的海鮮,別地的海鮮只能靠邊站”

在舟山希爾頓,吃上了帶魚宴,帶魚刺身的口感居然還不錯


自信

陳曉麗說要提前給我們做頓年夜飯,我知道她的言外之意是讓我們這些外來人見識一下舟山海鮮的豐富。舟山人在推薦舟山海鮮上向來是不吝力氣的,從我們見到她的第一面起,她的口頭禪就是,“你們在北方肯定吃不到這麼新鮮的海鮮”。舟山人對海鮮的自信,是從骨頭縫裡往外冒的。來之前我就做了功課和準備,舟山擁有世界三大漁港之一,海產品豐富,僅魚類就有帶魚、黃魚、墨魚、鯧魚等220多種,更不要說蝦、蟹、藻之類的了。有一個數據可以作證:舟山年產海產品160萬噸左右,據說全國餐桌上的海魚十分之一來自舟山。

陳曉麗今年48歲,留著比板寸長不了多少的短髮,看起來很是利落。巴掌大的臉上,一雙圓潤的眼睛,眼角雖有細細的皺紋,卻遮擋不住年輕時的俏麗。她是工程造價員,整日待在工地上,性格里透著爽朗,見到我跟攝影記者都是自來熟。陳曉麗不怕吃苦,工作以來卻一直堅持一個原則——不接外地的活兒。她說作為舟山人,吃慣了舟山本地的海鮮,出去就再也吃不慣別的。吃是她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她不愛買衣服,不愛買包,覺得東西吃進去最實惠。尤其是這兩年做了海鮮買手後,她每天只要有時間就要去逛菜市場,在數十個海鮮攤子前一一挑選,然後帶回家裡處理和發貨。

“吃了舟山的海鮮,別地的海鮮只能靠邊站”

陳曉麗給我們做了一頓海鮮席,這是他們年夜飯的吃法


“為什麼我稱自己是海鮮買手,而不是電商?我都是自己一條一隻去選。有些買家不懂,覺得什麼都要買大的,我們舟山人是新鮮最重要。我會告訴他們自己為什麼那麼挑。我以前只以為我們舟山人喜歡吃海鮮,沒想到上海、寧波的好多人都喜歡吃。我的很多客人都是那裡的。”陳曉麗邊走邊跟我說。這一天,陳曉麗帶著我和攝影記者黃宇一起逛了她家附近的東門菜市場——這裡海鮮全,可挑揀的東西多,價格也實惠。她原來的家不在市場邊上,為了方便買菜,前些年,她跟老公商量將房子換到了附近。

每一個攤鋪的賣主都認識陳曉麗,都知道她在賣海鮮,平常買得多,買得挑剔。她說話直,會直接站在攤子前說攤主的魚新不新鮮。都是經常見的朋友,攤主也不氣惱,聽著她說,年輕人還會喊她一句“大姐”。陳曉麗教我們看魚的新鮮度,她不追求個頭大小,只看魚的眼睛和魚鱗的完整度,她說魚和人一樣,健康有活力的時候眼睛都是亮亮的。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標誌,比如說鯧魚,她摸著上面豆綠色的魚鰭說:“這個顏色也是新鮮的標誌。”評頭論足的姿勢言語處處彰顯著行家的優越感。

不止一個舟山人向我保證,舟山的海鮮在全國是最好的,“吃了舟山的海鮮,別地的海鮮只能靠邊站”。舟山人對海鮮熱愛到什麼程度呢?這從陳曉麗家裡的飲食就能看出來。“我們家裡每天都必須有魚,必須是野生魚,否則寧可不吃。豬肉今年這麼貴,對我們家都沒什麼影響。”陳曉麗告訴我,就連冰鮮的魚,她也不願意吃。“過年時,舟山家家戶戶的伙食其實變差了,因為船不出海,吃不到最新鮮的魚。”即使在每年5月份到8月份三個月的休漁期,河魚和養殖的魚類在舟山依然被嫌棄。這是一個家庭主婦最為難的時候,陳曉麗不得不去買一些河魚,用四川麻辣的做法做,以掩掉土腥味。好在會有小船偷偷去捕魚,也會在檔口偷偷賣,就藏在下面,遇到熟悉的買主,才會說自己有新鮮的魚要不要買。

舟山人刁鑽的味蕾,從陳曉麗做的嗆蝦上就能看得出來。說是嗆,其實就是用鹽醃一下,讓蝦吸收一些鹽分,將甜蝦的鮮甜凸顯出來,就可以開吃了。所謂無知者無畏,我三下五除二吃了好幾個,味道極鮮,陳曉麗覺得很佩服,連誇我腸胃好,“許多人怕拉肚子不敢吃”。如果說要領,製作嗆蝦的唯一技術就是要用涼白開配製鹽水,水要保持足夠清潔,不能有油漬,否則醃製出來的蝦可能會變質。

舟山人對鮮的追求最直接的產物就是六中飯店的火爆。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想過,能有一家飯店,不依靠廚師,只靠食材就火十幾年。在去之前,有多個舟山本地人向我們極力推薦,並眉飛色舞地給我們講述了這家店老闆的發家史。據說10年前,六中飯店還只是舟山六中旁邊搭的幾個簡易棚。這是舟山郊區非常偏遠的位置,來往的車輛都要從這裡拐彎進入通往寧波的高速。然而多數車都會在六中飯店門口停下來,進去吃上一餐。

“吃了舟山的海鮮,別地的海鮮只能靠邊站”

“六中飯店”以“鮮”著稱,是當地人非常喜歡去的館子


“店裡什麼菜做得好啊?”我問陳曉麗。

“哪裡輪得上點菜,店裡有什麼做什麼,廚師剛燒完盛進盤子裡就被搶完了。”陳曉麗說,店裡廚師燒完就盛在大大小小的盆裡,吃完後按照盆的形狀大小收費。

“那是做法很講究?”

“也沒有,就是平常的做法。”

陳曉麗還告訴我,六中飯店的老闆早已發家,自己蓋了幾層樓,還做了酒店。我對這家店更充滿了好奇,並最終決定去探訪一下。我們看到的六中飯店已經是重建之後的:三座五層的小樓成L形分佈,一邊是飯店,另外一邊是住宿。我們是11點到的,店裡的座位已經佔了一半。幾個負責招呼的服務員提醒我們趕緊坐下,不然一會兒就沒座了。果真是自選菜,一排排燒好的菜放在那裡,魚類一出來,就被端走了。

12月的舟山是旅遊淡季,一箇中午六中飯店能夠翻三次臺。老闆也穿著圍裙在旁邊忙活,他告訴我,一般來說,漁獲到了碼頭後要先賣給碼頭門市部,門市部再賣給批發商或者飯店,才會流轉到菜市場的攤販那裡。他以前做水產生意,能夠直接從漁船進貨,產品自然也鮮美多了。我們點了一道燒馬頭魚,一道斧頭魚豆腐湯,都是當地比較常見的魚類,因形而名。我覺得雖然鮮美,但也吃不出與外面的區別。陳曉麗說是我們的舌頭不夠敏銳。

“吃了舟山的海鮮,別地的海鮮只能靠邊站”

希爾頓的主廚趙師傅展示做的帶魚


帶魚宴

陳曉麗給我們做的四道魚裡,有三條都用了清蒸的做法。帶魚是清蒸的,鯧魚也是,有一種被稱作“十六枚”的魚還是這種做法——舟山人認為,鮮魚一定要清蒸或者蔥油。在後面的幾天裡,我才發現,舟山人的飯桌是清蒸打遍天下的。清蒸是真的清,魚洗乾淨之後,用鹽醃一下,放點小蔥和姜在上面,直接進鍋蒸個10分鐘就可以吃了。

這完全改變了我對帶魚的印象。小時候家裡做帶魚,都是裹了麵糊炸了之後再紅燒,之前還要去鱗,以防魚肉有腥味。陳曉麗將最肥嫩的腹部夾給我,說舟山有句俗話,叫“做人講道理,帶魚吃肚皮”,因為它的肚皮油脂最厚。放進嘴裡,滿口留香,果真一點腥氣都沒有。陳曉麗在桌上擺了兩個小碟,醬油汁和酸醋汁,如果我們覺得味道淡,可以自己蘸一下。

只有舟山的雷達網帶魚才可以用這麼任性的燒法。雷達網是指一種捕撈方式,漁民將網放進海底固定在一個大鐵錨上,網會隨著潮水360度旋轉,乍一看酷似雷達,所以叫雷達網。雷達網捕撈上來的帶魚,頭尖、眼睛小、腹部厚實,所以又稱為小眼睛帶魚。雷達網帶魚的品質得益於舟山海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舟山海域處於長江、錢塘江、甬江三江入海口,也是江浙沿岸、臺灣海峽暖流與黃海寒流的交匯之處,鹽度低,餌料豐富,很適合帶魚的生長。

當地人告訴我,雷達網是根據潮汐來收網的,帶魚進了網以後並不會立即被收上船,會在網裡鑽來鑽去。隨著網裡進來的魚密度越來越大,帶魚的魚鱗也就被剮蹭得越厲害,所以捕上來的帶魚,魚鱗幾乎被剮蹭乾淨,很多帶魚的肚子也因為壓力的原因破掉。這些也成為辨別雷達網帶魚的輔助特徵。“在北方很多人不識貨,覺得帶魚肚子破了不好,不願意買。”陳曉麗告訴我一個挑帶魚的好方法,先看眼睛大小,再用拇指和食指兩個手指夾一下,肉質厚實的就可以買,如果拿過帶魚的手上油脂多,更說明是好帶魚。舟山雖然盛產帶魚,但價格並不低。我們去的時候一斤以上的帶魚在市場上都要100多元一斤,據說春節時更貴,能到250元一斤。

“吃了舟山的海鮮,別地的海鮮只能靠邊站”

出海捕魚回來的人在收拾漁網


帶魚這樣金貴到底是從哪一年開始的,沒有人說得清楚,只記得價格一年比一年高。帶魚在舟山地位的提高還體現在如今逐漸興起的帶魚全宴上。我在舟山的希爾頓酒店看到了一張帶魚宴的菜單,我數了一下,21道菜裡,去掉一些配菜,有13道菜都是用帶魚做的。當這些菜全部做好擺在面前時,我迅速在心裡算了一筆賬,覺得自己豪氣得像個土財主。

最讓我驚訝的是一道帶魚刺身。主廚趙師傅將這道菜端出來時,我的內心是抗拒的。我平常雖然也吃刺身,但面對一條帶魚,心裡還是膽怯的。更何況它的造型也說不上好看——映入我眼簾的首先是帶魚的一對小眼睛,明亮有神。整個頭和脊骨盤在冰上,已經片成片的魚肉在兩邊均勻地擺著。我努力激發了一下自己的好奇心,才有勇氣夾了一片帶魚,猶疑再三蘸了醬料放進嘴裡。口感居然不錯,魚肉飽滿有彈力,完全不腥,還有一絲鮮甜的感覺。跟旁邊做配料的三文魚比起來,竟可以做到平分秋色。忍不住又夾了一片。

另一個菜品苔條拖帶魚也很不錯。帶魚取肉切成條,在擱了碎海苔的麵糊裡蘸一蘸,放進油鍋,瞬間整個鍋裡像滑進了一隻只青綠色的小船,看起來很是好看。帶魚剛炸好擺上桌,我就忍不住捏了一個放進嘴裡,熱氣騰騰的油香味鑽了進來,咬到裡面魚肉相當細嫩,口感非常不錯。趙師傅告訴我,以前家裡就是捕魚的,剩下的小魚小蝦,母親就會選擇油炸,小孩子都很喜歡吃。“我以前也想跟著父親出海打魚,但他堅決不同意,說出海危險,就逼著我學了廚。”

有一份帶魚凍是提前做好了的。帶魚凍其實就是紅燒帶魚放涼了以後凝結成凍,方法簡單,連冰箱都用不到。舟山的美食作者袁甲說,帶魚凍是衡量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舟山人的標準。如果一個人將一盤紅燒帶魚吃完,只能說明魚好吃,如果他能夠將魚留下等著吃帶魚凍,則說明他是一個“吃客”,是比“吃貨”更高級的說法。我夾了一筷子帶魚到嘴裡,瞬間就能體會到它的好:帶魚凍過之後多了一份韌勁兒,少了一絲肥膩,口感更加Q彈。魚凍則在嘴裡慢慢融化,質感很像奶油。

“吃了舟山的海鮮,別地的海鮮只能靠邊站”

正在卸貨的沈家門海鮮市場


吃黃魚

高佳莊飯店老闆高金保年輕時的飯桌是以野生大黃魚為主的。大黃魚是舟山漁場最知名的經濟魚類。岱山縣的岱衢洋曾經是大黃魚的主要繁殖區,大黃魚經過北至青島,南至福建沿海的長途跋涉之後,在每年的春夏之交到這裡產子,成為舟山人餐桌上常見的美食。岱衢洋沿岸的岱山東沙因漁而興就與大黃魚密切相關。舊志記載:漁汛時,東沙角船至數萬,人至數十萬。在東沙小漁鎮裡,400多家店鋪,大大小小,售賣各種物資。水果蔬菜,筆墨紙硯,醬菜五金,應有盡有。不過,經歷了人類的過度捕撈後,大黃魚一度瀕臨滅絕。

“以前帶魚、小梅童都是不上桌的,現在都上了宴席。只有結婚辦酒的檯面上不了,因為不算主菜。黃魚卻是很少見了。”高金保是江蘇人,上世紀80年代,十六七歲的他到舟山來當兵,因為勤快麻利沒多久就分到了炊事班。高金保要負責買菜,他當兵的地方離城區遠,出門只能乘公交車,晚上回不去只能住招待所,兩毛錢一晚,野生黃魚卻要七八元一斤。“馬頭魚原來人們都不吃,都是用來做肥料的,放到農田裡去。”

那時,黃魚貴是貴了點兒,但還算是常見的。更多的故事是從老兵那兒聽到的。老兵告訴高金保,以前秋天人們想吃黃魚,就會撐著一條小船到海邊乒乒乓乓地敲,發出巨大合音。沒多久,一群黃魚就翻著肚皮漂在水面上。高金保說,作業的原理是讓魚的耳石共振,昏迷死亡。這是從漁民那裡學來的。高金保告訴我,他當兵時,舟山漁業捕撈發展迅速,漁民是舟山最讓人羨慕的職業。“我當兵村裡一年會給15元補助,漁民一年卻能得到1萬元,相當於現在的50萬元。貧富差距太大,那時候年輕漂亮的姑娘找對象都會先看對方家裡有沒有漁船。”

高金保退伍之後憑著一手好廚藝在舟山開起了飯館,一開就是30年。剛開始店面很小,只有幾個簡單隔出來的小包廂,後來變成了連鎖的高佳莊飯店,在舟山店面就好幾個,空間都是2000多平方米。高金保對舟山人飲食習慣的變化很是瞭解。“改革開放初期,舟山流行吃甲魚、河鰻,清蒸、紅燒以後比當地海鮮貴了好幾倍。”這個突然的插曲並沒有持續多久,人們便又回到了對海鮮的熱衷。

海鮮資源卻一直是緊俏的。拿一斤以上的帶魚來說,去年春節前,高金保的飯店從市場上拿貨的價格是80元一斤,現在已經160元了。這兩年,高金保也開始往店裡採購淡水魚,去年採購量將近200萬元。“確實是沒魚,不是說我們不給客人吃,有也吃不起。比如說大黃魚,從漁業局開始投苗以後,現在雖然能夠捕撈得到,但一條一千多塊。我們在想辦法加入很多替代產品,其他的小海鮮,也會從別的地方引進,比如說竹蟶、金錢螺等貝類都是從青島引進的。”

我們談著話的工夫,高金保的兒子說今晚請我們吃野生的大黃魚,他剛剛從市場上收了9條大黃魚,每條七八兩左右,價格350元一斤。我坐在那裡,為這從天而降的口福激動了一下。高金保告訴我,他們每年都會提前收購一些大黃魚,冷凍打包,過年送人也好看。

燒黃魚其實很簡單。舟山常用的燒法是用雪裡蕻燒湯食用。雪裡蕻是醃製的。舟山人喜愛這道醃菜。民國期間編纂的《中華全國民俗志》中有一句俗語:舟山人“三日不吃臭醃菜,走路腳步拋不開”。醃製的雪裡蕻清爽可口,又脆又鮮,與黃魚一起煮湯,再加點薑絲、老酒,倒點雪菜湯,稍微講究一點的,會加一些筍絲,湯汁很快成乳白色。野生大黃魚越來越少以後,拿到一條黃魚,幾乎只會選擇這種烹飪方式。誰家待客能夠上這樣一道菜,就說明主人對賓客的重視程度之高。高佳莊飯店的廚師告訴我,吃這道菜的時候,肉和湯一定要一起入口。按照他的方法,果真魚肉軟綿、湯水絲滑,還有雪裡蕻的鹹鮮,瞬間就能夠征服味蕾。

“吃了舟山的海鮮,別地的海鮮只能靠邊站”

“高佳莊”豐富的魚類,等待大廚來燒


尋魚

我們來得不是好時候。今年舟山的冬天天氣偏熱,風也少。以往這個季節,西北風已經颳了起來,舟山到了風魚的好時節。“風”在舟山是一個動詞,是要通過西北風讓海鮮失掉水分,最終變成魚乾,在這裡叫魚鯗。魚鯗種類很多,玉禿魚鯗、橡皮魚鯗、鰻鯗、烏賊鯗、馬鮫魚鯗、海嘎巴鯗等。舟山人告訴我,魚鯗在過去是衡量一個家庭經濟實力的主要手段。誰家魚鯗多,就代表著誰家富裕,那時站在島上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聞到魚鯗的香味。曬魚鯗,就是曬幸福。

冬季最常風的是帶魚和鰻魚,這兩種魚都在冬季迎來了最肥美的時候。風魚並不難,但剖魚是要講究技巧的,曬在簸箕裡的鰻魚要從背上剖開,這一刀正好經過鰻魚骨,從一側切開後,再下一刀將骨頭整齊地剝下;掛起來曬是從肚子上剖開,中間隔上幾個小棍,防止魚肉粘連,曬得更透。帶魚則比較簡單,只要去掉內臟即可。這些準備好以後,就只需等西北風到來。風的時間倒是要細細把握,曬得太乾了,會出油,不好吃;曬得溼了,保存時會長蟲子。

2019年冬西北風遲遲不來,想過年吃、送人的人家會搞個大功率的風扇,放在陽臺處,日夜吹。這種方法基本是從市場裡學來的。市場裡做風魚的,多有一個暗房,裡面間隔著擺上好幾臺大風扇,讓風扇呼呼地吹一整晚,魚也能夠幹得差不多。也有更奢侈的風法,有些酒店會拜託漁船出海時在船上風。生魚剖開,直接用海水洗,晾在船艙通風處,據說這樣曬出來的魚鯗比陸地上的透亮,充滿光澤,且帶著海水原有的味道。拜託船員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船工每天要隨著潮汐撒網、收網,還要分魚,一天休息的時間也就四五個小時,風魚算是額外費了精力,都是要出高價或者作人情才能拿到的東西。海上的風魚也因此顯得更加珍貴。

做好的鯗是年夜飯裡必備的菜項,一般有兩種做法,一是放在鍋裡直接蒸,不用加作料,吃起來魚肉筋道,隨便撿起來幾塊放進小碗裡,放在茶几上,就是消磨時光的小零食。跟豬肉一起燉,則是一道硬菜。舟山人將燉肉稱作烤肉,我一直沒有搞明白為什麼要用“烤”這個字。我們在漁民宋哥家裡吃到豬肉燉鯗。我們去時,他已經提前將魚鯗發泡開了。魚是安康魚,我之前在市場見過,對它的醜印象深刻,大嘴巴佔據了大半個腦袋的面積,兩隻眼睛呆滯中有著一絲戾氣,據說非常兇猛,會咬人。宋哥告訴我,安康魚最適合燉肉。“安康魚攻擊性強,肉結實,直接清蒸口感比較粗糙,做成魚鯗和紅燒肉搭配,肉裡有魚香,魚裡還有肉的味道。”做好之後,果真不錯,特別有嚼勁,濃郁的口味也符合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安慰了我一路被清蒸真誠相待的胃。

在整個尋魚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找尋一種叫“三抱鰳魚”的菜。之所以對這個菜心生執念,是因為我的一個朋友是舟山人,他的微信名就叫“三抱鰳魚”。我心想,得是多好吃的一道菜,才能如此念念不忘。三抱鰳魚究竟是什麼做法?味道又如何?在每一家飯店和採訪對象那裡,我幾乎都會問上這樣的問題。而我得到的答案几乎一致:“三抱鰳魚,很臭的,會弄得到處都是味道,現在都沒有人做了。”只有源味餐廳的老闆鄔善軍的回答給了我一點心裡安慰:“這個吃起來雖然鹹,但是後味是鹹鮮的,如果消失了挺可惜的。”鄔善軍少年學廚,做了20年廚師,後來又開了自己的餐館。我自然相信他的判斷。

“吃了舟山的海鮮,別地的海鮮只能靠邊站”

“源味餐廳”的老闆鄔善軍


鄔善軍告訴我,“抱”是“抱鹽”的意思,即在魚入鍋之前會用鹽醃製,是舟山海鮮常用的一種處理方法。舟山產鹽,下屬的岱山縣是浙江第一產鹽大縣,鹽田生產面積一度達到4萬餘畝。“抱鹽”的做法也算是對當地資源的一種延展。相對於清蒸、紅燒來說,抱鹽的手藝給舟山單調的燒法增添了一抹色彩。在六中飯店,我們吃了一條馬頭魚,鹽讓馬頭魚的肉質變得韌性十足,一動筷子,每一塊夾到的魚肉都像豆瓣一樣,有點像安徽臭鱖魚發酵之後的口感。

“吃了舟山的海鮮,別地的海鮮只能靠邊站”

“六中飯店”不點菜,菜做好後放進不同的盤子,等待客人來取


高佳莊的老闆高金保告訴我,真正的“抱鹽”要求其實很嚴格,比如說做鱸魚,要把魚醃夠12小時之後再用水沖泡5小時,沖泡是為了讓魚的味道更加均衡。他告訴我,為了防止浸泡讓魚肉發脹,他將浸泡5小時,改成用流水衝半個小時。“很多人其實不懂抱鹽,抱得好不好,全是看運氣。”

三抱鰳魚是舟山人用鹽醃魚的極致做法,“三抱”顧名思義,是要用鹽醃三次,這個醃製的時間非常長,每一次都在半個月以上。因為技藝繁瑣,也就越來越少有人做。另外一個原因是,鰳魚在舟山活躍的季節是5到8月,正好趕上禁漁期,所以原本常見的鰳魚現在價格也比較貴,人們更願意選擇清蒸。最終,我們找到了一個還在做三抱鰳魚的師傅。他告訴我,鰳魚之所以三抱,第一步主要是為了脫魚的腥水,醃製的時候要刮鱗破肚之後,一層鹽、一層魚、一層料地醃製在缸裡;第二抱則要複雜得多,要將缸裡的鰳魚撈出,瀝乾滷水,在陰涼處晾個七八分幹,然後加入適量的黃酒、鹽等作料再次醃製,還要考慮醃製環境的溫度和溼度等;第三抱相對容易,主要是為了鞏固鰳魚的色、香、形,讓其更加美味。在衢山島,漁老大袁國苗給我們做了三抱鰳魚,其實就是從市場買來已經三抱好的鰳魚,蒸熟一下,旁邊擺上了一盤海蜇頭。這是當地傳統的吃法。袁國苗讓我們用海蜇頭蘸鰳魚裡面的汁,放進嘴裡,海蜇頭的腥味完全被遮掩掉,脆爽可口。鰳魚橫在盤子裡,我輕輕用筷子頭挑開魚皮,肉質看起來粉粉的。擱進嘴裡,卻覺得吃進去的不是魚肉,而是一口鹽,頓時覺得整個人都被齁蒙了,不敢再入第二筷子。

“吃了舟山的海鮮,別地的海鮮只能靠邊站”

漁老大袁國苗和他的朋友用海鮮宴款待了我們


追鮮

我跟攝影記者之所以坐船跑到衢山島找袁國苗,是為了驗證一下我們的設想——舟山吃魚講究新鮮,那麼一定有些人能夠處在鮮的頂端,這就像《倚天屠龍記》中許多人修煉乾坤大挪移,陽頂天練到第四層,張無忌到了第六層。我們堅信,長年出海打魚的漁老大一定是處在頂層第七層的人物。

衢山島屬於岱山縣管轄,從舟山本島碼頭過去只需要一個小時。我們剛一下船,袁國苗就過來接我們。他個頭不高,雖然已經退休兩年,但還是能看出海風常年浸染留下的古銅膚色。“退休”並不是指法定年齡到了,在舟山,這出於一個船員對自己身體狀況和抵禦風險能力的判斷。出海捕魚是一項風險很高的作業形式,時常面臨大風大浪船隻沉沒的危險。袁國苗今年56歲,從18歲入海,他告訴我,兩個孩子已經相繼結婚,所以將船賣了,與家人相聚。

如果再晚個10天過來,就能看到衢山島漁船匯聚在碼頭的壯觀景象。衢山島沒有工業,捕魚是唯一的產業,幾乎一個村子就是一個漁港。漁船出海主要看潮汐,一般來說每個月的陰曆十五左右,潮水上漲,是捕魚的好時候。漁船們會在這之前提前一兩天出海,跑到東海各個角落待上半個月。船都是40多米長的鋼鑄船,一隻船要帶10只帆張網,每隻網要留夠500米左右的活動距離才能保證彼此之間不打架。“那個時候,整個東海全是網。”

這樣的船,袁國苗自己就有一條。我們到時,船隻剛走了三四天。袁國苗說船隻會迅速佔好位置,“都是之前能捕到魚的點,心裡默默記下,直接開過去”。袁國苗告訴我,一個好位置對一條船的收穫影響很大,如果幸運,漁船出海一次捕得的魚產能夠賣上百萬,而有的可能只有一二十萬,“刨去油費、人工費,收入並不多”。

在海上捕撈雖然危險,聽起來卻總讓人產生一些浪漫主義的想象。比如說經常有船隻捕到鯊魚,最大的有幾噸重,袁國苗也抓到過,但只有幾百斤。海龜倒是經常有,收了網之後,看到它也要扔回海里去。袁國苗的船隻還救過人。那是在10年前,有一天凌晨四五點海上颳起了九級大風,袁國苗在駕駛艙觀察風勢,卻發現前面有人發了信號彈求救,他什麼都沒想讓人開船過去,發現一條貨船馬上就要沉沒了,好在他們到得及時,將人都救了上來。

船上自然不缺魚吃。每隻船出海前都會請一個廚師,其實也是漁民出身,只是年紀大了,做飯是個輕快的活兒。我問袁國苗在船上都吃了什麼鮮魚,他說捕到什麼吃什麼,有些連名都叫不上,都是廚師說了算。袁國苗不愛吃魚,一條漁船出海,會帶五六天的青菜和肉上船,吃上一個星期,後面只能吃魚。袁國苗喜歡的是蔬菜和肉,買魚卻是看家的本領,跟他去買魚,當老闆試圖給我們拿不新鮮的魚的時候,立即被他要求換了回去。“現在最新鮮的魚都是小船出海打的,跑上一兩個小時,捕了魚就回來。我們大船都是十天半個月才回,魚雖然冰鮮儲存,卻沒有小船的鮮美。海釣捕來的魚更好,我們自己也買來吃。”

就這樣,我們找到了馬曾君,他是一個海釣愛好者,在舟山還組織了海釣俱樂部。圈子裡的人都叫他“十六枚”,這是舟山當地一種魚的名稱,因背鰭部有十六枚排列整齊的硬刺而得名,魚雖然小,卻是非常鮮美,低調到只有會吃的人才知道它的美味。吃是海釣愛好者的誘惑之一,馬曾君興奮地跟我描述:“你想想,一條魚中午還在海底遊,晚上就上了飯桌,只有海釣人才能吃到這種鮮美,何況海釣的種類繁多,運氣好還能釣到一斤多重的大黃魚。”馬曾君說每次回到家,他都會弄上一點小酒,根據手裡的魚選擇清蒸、蔥油、醬汁等做法,“金槍魚頭做火鍋,那是太美味了”。有時候出去海釣幾天沒回家,馬曾君的兒子就會找他抱怨,說吃到的魚不鮮,“嘴都被養刁了”。

我們採訪時,他剛海釣回來,正在處理籽魚,魚剖開,兩面撒上鹽、風乾蒸著吃,口感異常鮮美。籽魚就是鳳尾魚,是比較名貴的魚類,魚子適合煎炸。當然,海釣最大的誘惑不在於吃了。海釣界有句俗話——海釣是“海上高爾夫”“藍色海洛因”,前者是說海釣燒錢,後者則是講其容易上癮。“河釣講究心靜如水,海釣瘋狂刺激,一個大浪下來,人隨時會沒命,但這又是海釣的魅力。與大海的接觸和你自己釣到大魚的感受,是難以描述的。昨天去海釣的人至少有1000人。”馬曾君釣到過的最大的魚是一條石斑魚,65斤重,他說他現在都難以忘掉魚上鉤時的激動,魚線瞬間往下沉,他握著魚竿不敢鬆手,想方設法地與魚相搏,才將魚拽了上來。

海釣一年四季都可以,冬天有鱸魚、籽魚、黃魚,夏天有青甘魚、紅甘魚,“每個海域、每個位置,都有不同的魚”。馬曾君告訴我,海釣需要對時間、地點、潮汐、氣象、溫度以及魚的習性有所瞭解,對一個海釣愛好者來講,在這些因素裡判斷、選擇也是一種樂趣。

我聽起來覺得最有趣的是他們去一些沉船點釣魚的經歷。以前只聽說過沉船底下尋寶的故事,沒想到還有魚。馬曾君說海釣者會根據歷史記載去定位沉船的位置。“船底是魚生存的最好環境,形成洞穴,各種魚類容易藏身。各種各樣的魚都去,一條魚類的生態鏈就形成了,品種多,大型魚也多。”廢棄的油井也是魚藏身的好地方,貝類、海藻會寄生在油井下面的鐵柱子和水泥上面,小魚小蝦也願意在上面產卵,又吸引了大魚過去。

因為海釣的存在,舟山的年貨市場都發生了變化。過年親朋好友之間送禮,誰家拿出了海釣的產品,都會被視為高大上的美味,比菸酒、茶葉清爽了不少。海釣的人也越來越多,馬曾君因此還開起了客棧。“起初只是朋友提議,說海釣的地方偏遠,要不你搞個民宿,沒想到開了一家又開了一家,海釣、住宿、吃飯一條龍,現在已經是第三家了。”馬曾君說。

(感謝金輝、虞安波、趙曉峰和舟山旅遊局的大力幫助;實習生嶽穎對本文有貢獻)

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年裡美味:人人都是美食家》,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