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袁世凱的小站新軍如果能夠出來抵抗八國聯軍,有多大勝算?為什麼?

畫家郝大成


袁世凱為什麼沒有帶領新軍出來抵抗八國聯軍

袁世凱率領小站新軍去抵抗八國聯軍這個歷史假設沒有成立,就是因為當時的袁世凱參加了東南互保,和清廷“劃清界限”。

八國聯軍侵華事件是一個十分複雜的事情,尤其是以前的史學研究受到“革命史觀”的影響,將義和團運動當做是這場戰爭中積極的,正義的力量,而清軍因為“反動”所以忽視了對清軍的研究。

簡單來說,八國聯軍侵華是因為清政府統治階層與帝國主義間存在的矛盾,進而牽扯到義和團運動,慈禧希望利用義和團來對抗洋人,而洋人希望清廷能夠去鎮壓義和團,最後矛盾擴大化,八國聯軍藉助剿滅義和團的藉口開始向北京進軍。

也就是說這件事,清廷統治者也有一定的責任,不作死就不會死,所以,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前,已經和東南地方大員進行了交流,慈禧等頑固保守勢力希望調動全國的力量同八國聯軍幹到底,而以劉坤一、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的地主士大夫集團則並不想和列強全面開戰,因為根本打不過。

當時這些人糾集在一起,甚至提出了“獨立”“自治”的概念,中央與地方的分裂之勢已經達成,最後形成了“東南互保”協議,也就是東南各省與清廷劃清界限,並且各自保護,西方列強也不武裝入侵東南互保的各省。

1899年袁世凱就被調往山東擔任巡撫,並且率領其在天津小站打造的“武衛右軍”開往山東鎮壓義和團運動。

以袁世凱的政治洞察力,當然也加入了東南互保以求自保,在八國聯軍侵華時眼睜睜看著列強開入北京。

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實力如何?

戊戌變法失敗後,由榮祿將清廷可以控制的軍隊編製成武衛軍,並且分為前後左右中一共五個軍,榮祿掌管武衛中軍,聶士成掌管武衛前軍,董福祥掌管武衛後軍,宋慶掌管武衛左軍,袁世凱掌管武衛右軍。

五隻武衛軍基本都在一萬人以上,其中只有袁世凱的武衛右軍是效仿德國陸軍建制而成,實力也最強,袁世凱調往山東的時候,武衛右軍已經擴充到將近兩萬人。

武衛右軍,在裝備上配備了六千多把曼裡夏五連發後裝步槍,以及一千多把左輪手槍,60門火炮。

由此可見,武衛右軍的裝備上19世紀末20世紀初還是比較先進的,實際上聶士成的武衛前軍除了這些裝備外,甚至還有毛瑟步槍,美製馬克沁重機槍以及克虜伯火炮48門,還有32門格魯森快炮。

從清軍與八國聯軍的對戰看雙方實力的差距

在戰事全面打響之前,西方列強一方面在試探性的進攻,一方面在調集部隊增援,從1900年6月11日英國海軍率領2000多人向北京進軍開始,也標誌雙方正式開打。

雖然袁世凱沒有參戰,但是董福祥和聶士成已經到達戰場,到六月中旬大沽口失陷,各國開始向天津集結部隊,7月份的時候,聶士成在八里臺一戰中戰死。

一直到8月中旬,聯軍才集結到兩萬多人,準備進犯北京,也就是說,聶士成的武衛前軍在聯軍還沒有完全集結完畢後,就已經被打敗,並且沒有給聯軍造成多大傷亡,隨後聯軍就跟踏青一樣,從天津一路走到北京。

集結完事的聯軍基本就已經到了無人能敵的地步。

由此可看,如果袁世凱的武衛右軍也加入其中,結果就是聯軍死2500人還是死三四千人的問題,從火器對比上來說,當時的聶士成部要比武衛右軍裝備好一些,跟日軍持平,明顯落後於其他歐洲國家。

所以袁世凱的新軍如果加入到抵抗八國聯軍的戰事中,並不會有決定性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