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按摩穴位可以很好的養生,常用的穴位有哪幾個?分別有什麼作用?

好好搞笑君


按摩穴位可以很好的養生,常用的穴位有哪幾個?分別有什麼作用?

作為一個脾胃養生的小編,在這裡務必給大家分享幾個對補益脾胃有很好的作用的穴位。平時通過按摩穴位來改善我們的體質是一個很好的養生途徑。


(1)神闕穴

肚臍的位置就是我們的神闕穴,這也是一個長壽的穴位,也是中醫臍診臍療的重要位置。一般我們觀察一個人的肚臍形態,就能知道該人的體質情況。肚臍如果長得比較深而且很圓,那麼代表其生命力旺盛,也代表脾胃之氣的強健,如果肚臍縱向生長那麼代表著脾胃不舒服,受寒涼之氣的侵犯,而且觸摸肚臍周圍皮膚髮涼,平時脾胃虛寒較重。


(2)中脘穴——調理脾胃病必不可少的大角色

平時脾胃虛弱消化慢,或者暴飲暴食傷了脾胃,犯胃病,打嗝噯氣等症,這時候都可以用中脘穴,我們可以通過艾灸的方式,溫和艾灸中脘穴10分鐘,我們可以感到胃十分舒服,暖和,裡面氣流通暢,肚子咕咕地叫,因為它具有疏通中焦的功效。


(3)足三里——不可小瞧的萬能穴

足三里是一個養生要穴,它可以通調百病,尤其是治療脾胃方面的問題。在《四總穴歌》中有這樣一句口訣說得好:“肚腹三里留”,也就是凡是肚腹脾胃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取它來治療。


關注我!帶您正確養生,改善脾虛問題!分享養脾乾貨!


脾胃範兒


常按這幾個穴位!分分種打通脈絡經氣!!延年益壽 養生保健不是問題!!

現今社會高速發展,人們忙忙碌碌一天,可以說都是特別疲勞。對於中醫保健來說,有幾個人身體的關鍵穴位可以在日復一日的按摩下產生良好的保健效果,達到預防疾病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一.谷合穴

谷合穴位於虎口,第一二掌骨之間。該穴位主管頭面、五官疾病。早上起來按摩按摩這穴位,可以預防緩解牙齦疼痛、眼睛疲勞、喉嚨疼痛、耳鳴、面部神經麻痺、打嗝、頭痛,目赤腫痛,鼻出血等等問題。

二.內關穴

內關穴位於掌內側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該穴位主管心胸疾病,可以預防緩解如胸悶、心慌、心絞痛等心腦血管疾病。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早上起來按摩按摩這穴位,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三.足三里

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1寸。該穴位主管胃腸疾病,是全身的保健穴。早上起來按摩按摩這穴位,可以預防腸胃疾病的出現,也可以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早晨起來按摩這3個穴位,通過頭部、胸部、腿部的經絡都得到刺激,讓血液自由通行,恢復正常運行,如此可以很好的通經絡,並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





那麼那麼有趣


作為營養科醫師,我願多年的臨床經驗給老鐵們提供一些簡單實用合理的健康養生知識,歡迎關注。

按摩穴位是保健養生的重要一環,不像吃藥般擔心,不像食療般麻煩,是絕對的簡單、有效養生方式。

六大養生必要穴位

眾多的穴位中,有六個是你必須知道的:

湧泉穴--人體長壽大穴;

足三里穴--胃經大穴;

命門穴--長壽大穴;

百會穴--人體保健大穴;

會陰穴--腎經大穴;

神闕穴--要害大穴。

六大穴位的按摩方法的養生作用

【湧泉穴】

取穴:足底中線,腳趾方向1/3處,足趾彎曲,足底前凹陷處。

按摩:睡前端坐,用雙手手掌來回搓摩腳底和湧泉穴108次,感覺發熱發燙為度。然後用大拇指點按湧泉穴49下,感覺痠痛為止。

功效:充足腎精、明目聰耳、增強性功能、強壯腰膝腿腳、延年益壽、改善頭痛、耳鳴等。

【足三里穴】

取穴:腿部外側膝眼下3寸處,距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

按摩:雙手大拇指點按足三里穴。每次108下,用力感覺到痠痛為宜。

功效:健脾壯胃、擴張血管、改善血凝集、消除疲勞、改善便秘、止瀉治痢疾等。

【命門穴】

取穴:後背兩腎之間,第二腰椎棘突下,與肚臍平對的位置。

按摩:手掌摩擦命門穴和兩腎,感覺發熱發燙為宜。

功效: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延緩衰老、強壯腰膝等。

【百會穴】

取穴:兩耳廓尖端連線和頭部前後正中線的焦點。

按摩:睡前端坐,手指來回摩擦百會穴108次。也可以用右手空掌心輕輕叩擊百會穴。

功效:增補元氣、調節心腦血管、益智開慧、延年益壽、治療頭疾、改善失眠、緩解神經衰弱。

【會陰穴】

取穴:生殖器官和肛門中間凹陷處。

按摩:睡前或早起,半臥半坐,用手指點按108下,力度感覺痠痛為宜。也可以通過提肛方法按摩會陰穴。

功效:疏通經絡、促進陰陽循環、強化性功能、治療痔瘡、便血、便秘、尿頻等。

【神闕穴】

取穴:人體肚臍。

按摩:每晚睡前,雙手搓熱,左下右上疊放在肚臍,男性順時針揉動,女性逆時針揉動,每次360下。

功效:充盈真氣、恢復體力、強壯腰膝、補養氣血、益壽延年、治療腹痛腸鳴、水腫腹脹、瀉痢脫肛等。

以上回答屬於個人觀點,歡迎留言評論,分享看法。收藏轉發,分享給身邊朋友。

更多健康資訊請關注@營養科李醫生,每天聽三甲營養主任醫師道健康,致力成為您身邊最貼心的健康養生專家。


震言


按摩是我國自古以來的一種養生和治病的方法。常用於養生的穴位有:1、睛明穴,有緩解眼疲癆保護視力的作用;2、頭維穴、緩解頭痛和止嘔吐;3、下關穴、對耳朵保健有特效;4、風池穴、清熱醒腦預防感冒;5、百會穴解除憂鬱煩燥;6、人迎穴有降低血壓的作用;7、手三里穴可除手肘炎症;8、內關穴預防治療心悸失眠;9、曲池穴緩解手臂麻木;10、養老穴舒經活血寬胸理氣;11、合谷穴緩解各種疼痛;12、足三里穴預防和治療胃腸疾病;13、湧泉穴促進睡眠;14、大椎穴、治感冒發燒頸椎病;15、膻中穴緩心煩胸悶等。只要堅持就能達到養生目的。


文武


神闕:固本培元,調理脾胃,溫陽利水。

命門:益腎固本,強健腰膝,延緩衰老

足三里: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增強免疫力

湧泉:滋陰益腎,平肝息風,緩解疲勞

百會:昇陽舉陷,益氣固脫,提神醒腦,增強記憶力。


郎禾中醫


合谷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間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示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栂指尖下即是。合谷穴可用於頭面部疾病的治療,如牙痛、三叉神經痛、面癱、面肌痙攣等,也可緩解痛經等急性疼痛。

百會穴:兩耳尖直上連線的中點即是。百會穴位於人體頭頂最高點,又稱“三陽五會”,是《史記》中扁鵲治療虢太子屍厥證的穴位,可安神定志、昇陽舉陷,治療失眠、頭暈、心悸、臟器脫垂等。

列缺穴:左右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示指按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示指尖下凹陷即是。可預防和治療頭項病、外感病,如頸椎病、頭暈、感冒、支氣管炎等。

風市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即是。艾灸風市可治療高血壓,預防中風病。

勞宮穴: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即是。可治療暈厥、中暑、嘔吐、口舌生瘡等;按摩勞宮,配合深呼吸,可緩解緊張,大家可以試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