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新一批重型雪地車登陸南極中山站

11月24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通過海冰運輸,成功將“雪龍”號上的卡特雪地車運抵中國南極中山站。

卡特雪地車自重達20多噸,原車產自美國。這款重型雪地車的原型是農用拖拉機,為適應南極內陸惡劣環境,雪地車進行了適當改裝,發動機外部、車輛底部加裝了防護鋼板,駕駛室裡加裝了副駕駛座椅,車輛的電瓶、機油箱等部位加裝了加熱系統,以防部件在嚴寒天氣中被凍壞,如今成為各國在南極考察現場使用的主力車型。

新一批重型雪地車登陸南極中山站

在南極現場進行科考作業和工程建設,離不開強有力的後勤保障支撐。但受南極海冰冰情、登陸點位置等因素影響,把大型機械裝備成功運送到南極考察站並非易事。近年來,中山站外圍陸緣冰距離遠、冰裂隙多、冰山多,中山站碼頭時常被冰山包圍,小艇難以開展作業,這批卡特雪地車此前被“雪龍”號3次運到南極,但都因海冰、氣象等原因無法登陸。以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為例,受嚴重冰情影響,“雪龍”號只能停泊在距中山站44公里之外的海冰上進行卸貨作業。為了保證安全,卡特雪地車只能“望站興嘆”,沒能登陸中山站。

本次南極考察隊利用“雪龍2”號、“雪龍”號協同作業,將“雪龍”號與中山站的卸貨作業距離縮短至10公里,考察隊員將卡特雪地車等重型裝備安全拖運上站,將有效提升我國南極內陸考察運輸能力,為科考作業和考察站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作為重型雪地車,卡特雪地車不僅體積大,在物資運輸、工程機械作業等方面能力也很強大,南極內陸考察的重型雪橇全靠雪地車拖曳,一次可拖運約60噸物資,並裝有吊車、雪鏟等裝備,如果雪地車出現故障,不僅物資運不上去,部分科考項目也將難以開展。

除了卡特雪地車,中國南極考察隊還配備有原產於德國的PB系列雪地車。PB系列雪地車最初設計目的是用於滑雪場維護,近年來在南極科考中使用得越來越廣泛。在我國南極科考中,經過改裝升級的雪地車主要負責拖拽裝有生活艙、發電艙、科考儀器、生活設施等的雪橇。由於PB系列採用專業的鋼製履帶,因此在雪面和冰面上都具有良好的通行能力。在雪面滿負荷拖拽時,平均時速為14公里,一天只能行駛約100公里。該車還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加裝剷鬥、雪鏟、吊車、雪犁等特殊設備,以便裝載、剷雪、起吊和平整雪面,功能齊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考察裝備也在我國極地科考中大顯身手。近日,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貴州詹陽動力重工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南極2”號極地全地形車也隨船奔赴南極考察現場。

“南極2”號是南極科考現場正在使用的全地形車“南極1”號的升級版。在氣候惡劣、地形複雜的南極,全地形車是名副其實的科考“利器”,水陸兩棲、適應性強、速度快,可以承擔人員物資運輸、冰蓋探路、人員搜救等任務。

4年前,詹陽重工和極地中心合作研製出我國第一臺極地全地形車“南極1號”。4年來,“南極1號”馳騁南極冰原,充分發揮水陸兩棲、適應性強和機動運輸能力強的特點,有效改善了考察隊員野外工作條件,降低了作業風險,被隊員們形象地稱為南極“公交車”。

根據考察隊員應用反饋,“南極2”號在“南極1”號技術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升級,控制系統等核心部件實現100%國產化。該車針對南極特殊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還進行了極地低溫啟動、電氣元件耐低溫、車體保溫等多項技術改造,應用了新材料、新工藝,提升低溫性能和耐磨性能,能夠在零下41攝氏度的環境中工作,其後車廂還加入了空調系統、新風系統,有效改善了車廂“小環境”,讓考察隊員乘坐更舒適。

記者 高 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