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潮汕這個古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惠來縣隆江鎮孔美村是一處有著7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聚落依龍江河岸北側,呈複合狀分佈,建築為泥瓦木平房結構。


潮汕這個古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惠來縣誌》記載:“宋末,福建莆田武進士唐瑤甫集鄉勇兵千餘保駕,護送宋帝趙昰西逃。至聞雞亭,戰死於陣。其子唐幹臣於元代至元廿三年(1286),率家眷定居聞雞亭附近的港子美,明代改稱孔子美。”歷代舉人、副貢、例監、廩生、庠生不可勝數,有“中舉村”的美譽。


潮汕這個古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唐幹臣,號晉昌,為三世祖,生有三子。清河遷創居溪西鎮鎮前村;清溪留居孔美村;清澗遷創海豐縣可塘鎮雙桂山。四世祖唐漲,字清河。生湖山、佳景二子,分為伯仲二大房。唐姓族人繁衍至今已歷二十餘世,孔美村現有祠堂20座。祠堂內的石匾、木匾等敘說著一個個動人的文化佳話。


潮汕這個古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潮汕這個古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清代雍正九年《惠來縣誌》卷之十四“人物·鄉賢”記載:有宋、明代17位鄉賢,其中孔美村先賢、任廣東高州府學訓導、封川縣教諭唐世炫;陝西鞏昌府兩當縣(今甘肅省兩當縣)知縣唐培,被列入惠來縣鄉賢祠祭祀,邑人稱“父子鄉賢”。清代乾隆三十五年(1770)恩科舉人有唐步瀛、唐昆曜“叔侄同科”;清代唐步瀛、唐元勳父子先後登科得中舉人,邑人稱“父子舉人”的美譽,惠邑傳為佳話,對惠來歷代文化的深遠影響。


潮汕這個古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祠堂連棟立,兩泮水環村。七舉十八秀,仁禮代代傳。”這是一首概括孔美村民居格局和歷史人文的詩句。孔美村清溪祖祠、輔臣祖祠,為惠來縣文物保護單位。清溪祖祠坐東向西,為三間三進,對稱佈局。始建於明代初期、為紀念孔美四世祖漲公而建。漲公,號清溪居士。公乃孔美村百世不遷之祖。清代乾隆廿八年間重建,後多次修繕。該祠屋頂傾斜度較大,鄉人稱“崎碌祠”。門匾楷書陽刻字樣“清溪祖祠”,落款為“古閩朝彝題”,印章陰文“朝彝之印”、陰文“樹德”。兩側小門額有篆書陽刻“桐封起派”“五豸流芳”。門額背刻有楷書“永言孝思,下邽若時題”。印章陰文“若時之印”、陰文“元登”。門聯曰“孔子有言稱里仁而為美,成王當日剪桐葉以封唐”。門前有威武雄壯的光滑油麻石鼓、典雅美觀的浮雕等。


潮汕這個古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桐封起派”,源於西周時期周成王年幼,有一天他和弟弟叔虞一起遊戲時,將一片梧桐葉剪成玉圭的形狀交給了弟弟,戲稱用桐葉來分封。幾天後,周公請求成王選擇吉日封叔虞為諸侯,成王稱他開玩笑的。周公道天子無戲言,史官要如實記載它,樂工要唱誦它,士大夫要傳揚它。於是,周成王把唐封給了叔虞。叔虞也就被稱為唐叔虞。從此,唐侯的裔孫中開始有人以唐為姓。


潮汕這個古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五豸流芳”,明代蕭良友《龍文鞭影》一書記載:獬豸是一種神獸,據說它見到不正的東西,就要用頭上的角去頂,所以御史卻戴獬豸冠,象徵正直無私。指的是宋代真宗至神宗年間唐垌、唐肅、唐詢(唐肅之子)、唐介、唐淑(唐介之子)一家五人相繼為御史,稱“一門五豸”。“五豸流芳”為唐介裔孫之族望。


潮汕這個古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該村供奉孔美十三世祖的一是祖祠。祠堂坐東朝西,與傳統的潮汕祠堂風格一樣,通風透氣,體現天地人和的統一思想。享堂上掛“光德堂”牌匾,神位佈設較為簡單。祠前右側舊時有旗杆夾,是主人身份的象徵。祠對面築有內外照壁,結構獨特,較為罕見。

2012年以來,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相關部門先後數次組織傳統村落調查,分4批將4153個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涵蓋全國所有省272個地級市、43個民族。去年7月起進行的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調查是最後一次全國性調查,力爭將所有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全部納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建立基本完善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傳統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傳統資源,現存比較完整,具有較高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

傳統村落一般有這幾個特點:

(一)歷史文化積澱較為深厚。

(二)選址格局肌理保存較完整。

(三)傳統建築具有一定保護價值。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良好。

(五)村落活態保護基礎好。

來源: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揭陽日報、揭陽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