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的皇權到底靠什麼維持,手底下那麼多人都會服他嗎,尤其是手握軍權的大臣?

A-123849099


服不服什麼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不得不服。

皇帝靠的利益分配製度、制約機制和平衡制度,還有手裡的軍隊。

首先是軍隊問題,這個先看軍隊是誰的,

如果軍隊本身是朝廷的,那就是皇帝的軍隊,比如明朝,軍隊給了大臣,誰告訴這隻軍隊就是大臣本人的?權力很多種,只是給你帶兵權而已,你就以為軍隊是你的,那你會死的很難看的。

宋明清這種把權力分割得很細的朝代,給你軍隊你也沒用,要收拾你很容易,因為你只有某一項權力而已。

而在宋朝以前,軍隊很多都是軍閥化或者直接就是軍閥的,皇帝控制你辦法也很多,比如你周圍跟你一樣的軍閥化軍隊很多,你怎麼造反?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皇帝是一個以他為中心的利益分配製度,只要他是皇帝,天下太平,各士族、官僚、地主、親王、貴族、外戚都有固定的利益分配製度,如果他不是皇帝了,權臣上位,自然權利分配製度改變了。

最簡單的說,如果曹操的子孫是皇帝,曹魏的利益分配製度肯定是以曹魏為中心的,那些外戚、貴族、士族、武將都是組成部分,如果司馬懿篡位了,就是打破了原有的利益分配製度,重新分配利益,這也是為什麼三代人才篡位成功了。

這是一點。

其次,制約機制,最簡單的就是你說的武將。

皇帝不可能信任一個武將的,讓武將忠於皇帝,光靠他的人品道德是不可能的,必須讓他不得不忠於你,那就是制約機制。

皇帝靠兩點控制武將,後勤補給和手下將領人事權,

手下將領不能是武將提拔的,這樣容易行成派系,必須朝廷兵部提拔,皇帝提拔,這樣跟武將就不是一個派系,難以形成利益共同體,

然後是派遣持節監軍,監督武將,地方的文官制約武將,再是後勤補給上制約。

這樣武將就不得不忠於皇帝了。

第三就是平衡機制了。

古代帝王很反感大臣結黨,但是,大臣不結黨不可能的,那就分成兩黨吧,互相制約,誰也不可能坐大威脅皇權,誰都必須依靠皇帝。

一旦權力失衡了,皇權就會很危險了。


中國通史視頻


金錢是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統——尤瓦爾·赫拉利

皇權建立起暴力機器收稅,再把收上來的稅分發下去,讓金錢流動起來。

所有人看著金錢的面子,想著暴力的可怕,自然會服氣皇權了。

手握軍權的大臣他的第一任務是餵飽手下的軍士們,他有這個經濟能力嗎?

如果有,自然可以不服氣皇權,自己建立一個皇權也可以。

如果沒有,那麼請去餵飽手下的士兵們吧!免得士兵們反過來吃掉你。

就是這麼簡單!


兩千年前,王莽得位把天下搞的生靈塗炭,饑民遍地,兵不是兵,將不是將。

是劉秀起于田耕,短短十二年收服了天下,為什麼?

還不是因為劉秀家是“豪強地主”,他的親戚朋友也都是“豪強地主”,一大幫子人手中有兵有糧。

不服氣嗎?來呀,打仗呀,看誰耗得過誰?餓死你。

《後漢書》中說劉秀的哥哥常常笑話劉秀只會耕田:

性勤於稼穡,而兄伯升好俠養士,常非笑光武事田業比之高祖兄仲。——《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第一上》

劉秀的哥哥不明白如果沒有劉秀經營農業賺錢,他那來的錢“好俠養士”。

所以說最後劉秀哥哥養的“俠和士”都變成了劉秀的“兵和將”支持了劉秀中興大漢,一點也不奇怪。

大家當然選擇相信有錢人劉秀了。

那些手握軍權的人,實際上揹著成千上萬張吃飯的嘴,先得找飯轍吧!


葭明通半瓶歷史


在《西遊記》中,大鬧天空的孫悟空講了這麼一句話:“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所以這萬人之上的皇帝到底是靠什麼來維繫自己的地位?特別是對於那些手握重兵的將軍大臣們,他們為什麼會選擇安安份份的臣服於皇帝?下面我借朱元璋的創業故事給諸位分析一下。

皇權維繫的幾點原因

1、創業初期,用兄弟義氣、父子親情維繫的權利。

朱元璋的創業班子是比較單一的,其成員大部分是由其安徽老鄉組成。這些人在大明建國以後也有了一個新的稱呼“淮西朋黨集團。”如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徐達、湯和、常遇春”是朱元璋的結義兄弟;“李文忠、沐英、朱文正”是朱元璋的親侄義子;而李善長則是朱元璋的老鄉。

而朱元璋就是淮西集團的大哥,正是因為有了這一層關係,作為徐達等人的大哥,李文忠等人的義父,這些人不遺餘力的維護著朱元璋的地位。

2、創業成功後,靠封賞和與大臣聯姻來維繫皇權。

大明開國後,朱元璋封賞了六位公爵與數十位侯爵、伯爵。這些臣子武將們得到了期待已久的封賞和權利,自然對朱元璋感激涕零。而後,朱元璋讓他的皇子們與朝中大臣的子女成親,特別是創業班子中的主要成員“徐達、湯和、李善長”等人。如常遇春之女嫁與太子朱標,徐達之女嫁給燕王朱棣。聯姻過後,這些人也成為了皇親國戚,從此一榮俱榮。如常遇春之女嫁與太子後,常氏家族自然就成為了堅定的太子黨,而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藍玉自然也成為了堅定的太子黨。而太子是儲君,未來的皇上,這些人自然會不遺餘力的維護太子或者皇權的地位。

3、創業成功後,靠封建禮教維繫的皇權。

用封建禮教維繫皇權是很重要也是很普遍的一點。自漢董仲舒用天人感應和三綱五常構建出一個全新的儒家神權體系後,皇帝就成為了真命天子,成為了不可冒犯的存在。天地君親師中,君是僅排於天地之下的。特別是在那些士大夫的眼中,多年的教育使“君為臣綱”的道理深刻的印在了他們的心中,所以士大夫文臣們會主動維護皇帝的權利。

4、靠殺伐來維繫的皇帝權利。

朱元璋後來大肆殺戮開國功臣正是這個原因,因為這些人對皇權有潛在的威脅。即使如退隱多年都七十多了的李善長都避免不了被族誅。但是殺伐不是任意殺,而是殺的那些對皇權有威脅的人。前面也已提過,朱元璋的創業班子是類似老鄉會的存在,這些人和朱元璋的關係很深,而他們彼此的關係同樣也很密切,很有可能幾時就會因不滿朱元璋而來一場“黃袍加身”的變故。

5、靠封子戍邊來維繫皇權的地位。

朱元璋是平民出身,所以他很重視親情,他也很相信自己的兒子。所以他將自己的子孫全部分封為王,將他們派去大明的邊疆統兵戍邊。並在《皇明祖訓》中留下“若朝中有奸邪,各地藩王可起兵靖難勤王”之類的話。正如此,京城一旦危急,四處藩王便可進京勤王,那些有意圖造反的人也會掂量掂量能不能打得過了。

6、大臣不願意且不會去造反。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話從來都是匹夫講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士大夫們是不會講這種話的。在他們看來,造反的成本太高了,若是失敗就是誅九族的下場,實在是不划算。所以大臣們輕易不會造反,這也間接的維護了皇權的穩定。

正是由於這些才構建了皇權的穩定,但最重要的還是皇帝本身是否賢明。有一個賢明的帝王,國家方能穩定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皇權自然穩定。


無古無今


古代皇權大多維持不超過300年,自秦統一六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後朝代更迭,300年視乎成了王朝統治的天花板,少有觸及。按王朝、統治時間、滅亡原因羅列,一目瞭然,其中排除未實現大統一的朝代。

秦朝,15年,胡亥苛政,法治僵化,社會矛盾加劇導致農民起義;

西漢,210年,任用外戚,貧富兩極化嚴重,外戚篡權;

東漢,195年,對比西漢的情況更嚴重了,貴族、地主已成地方勢力割據一方,最後農民起義;

西晉,51年,頂端腐化,任用只看出身,最後諸侯內亂;

隋朝,37年,勞民傷財,權貴兵變;

唐朝,289年,宦官弄權,藩鎮割據,農民起義;

元朝,98年,內部爭鬥,階級矛盾嚴重,分四等人,欲殺五姓,徹底削弱漢人,農民起義;

明朝,276年,宦官弄權,皇帝不幹事兒,農民起義,滿人入關;

清朝,296年,列強侵略,民族革命。

縱觀各個朝代我們,可以發現,一代了打天下,國內損耗嚴重,勵精圖治,讓國家恢復元氣,但是一般皇帝命不長,除了康熙統治了60年,大多統治年限不長。所以有的朝代就會有好幾代勵精圖治,但是國家富裕了,又是中央集權制,後代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也絕不居安思危,開始驕奢淫逸起來,最後大多導致了底層人民民不聊生,起義反抗!所以封建王朝的體制導致他們很難聽過300年!

大勢所趨,興也於民,敗也於民。



尋城如幸


中國古代社會是家長制,無論是宋之前的門閥政治,還是宋之後的士大夫政治,宗法制度從西周創立以來,都是維持古代政權運作的核心基礎。

那麼,宗族家長制跟皇權有什麼關係呢?

道理很簡單,皇帝代表著國家層面的大家長,而千萬臣民即是皇帝的子民,是家族的成員之一。皇帝的權威維持,依靠的就是這種社會基本組成單位家族的秩序——家長制。

我們可以從各種各樣的資料中看到一個家族的族長是具有多麼大的權力,在家族裡跟皇帝其實差別已經不大了,他幾近掌握著家族成員的生殺予奪。全天下的家族秩序都是依靠這一套宗法制度來維持的,自然每一個家族成員都會對族長的權力充滿了敬畏。

但敬畏不代表就會自發的去維持這種制度,這樣一來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也就是為什麼在自然界中,群居動物都需要一個頭領,而且這個頭領擁有極大的權力不說,還佔有豐厚的資源。

群體性動物是為了生存而抱團,然而在群居過程中總是需要一個領導者的,權力很大程度上其實源於責任。每一個領導者,他肩負著族群生存興旺的責任,如果不能履行這些責任,那麼,他的權力就無從談起。

這是從古至今都顛破不滅的道理,我們總是需要一個leader!人人都有權力,那麼權力的分散最終導致的只會是族權的衰落,畢竟,人類從來都是一種擅長於內鬥的動物。

考察皇權的維繫,就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其一,皇權的合法性,無論是君權神授,還是家天下的思想,說到底,其實都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程度有關,在生產力不高的古代社會,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從事生產,但生產之外的問題,比如社會秩序的穩定,社會分配的問題、外部敵人的威脅,這就需要一部分人脫產出來從事管理和軍事訓練,保障族群能夠正常生產。

而這一部分人,即成為了最早的既得利益階層,也是社會文明前進的主要驅動力量,畢竟只有脫產的他們,才能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去搞其他的事情,思考哲學,或者研究社會,又或創造藝術。

這就是皇權誕生時天然所賦予的合法性,從農業生產中分化出來的脫產者們,逐步發展成為管理者,又由管理者一躍為特權階級,為了維繫特權,自然就要壟斷各類文化知識,以及社會運行,權力運作的最終解釋權。

那麼為什麼這些人的權力運作,不是搞內部民主政治,而卻是產生了君主獨裁?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民主政治行不通,所以才選擇的獨裁啊。

每一個當權者,其實都有著不同的利益立場,或因為出身,或因為地域,又或因為其他的因素,反正在一個政權裡面,是不可能出現立場完全一致的政治實體的。利益立場不同,自然就會導致爭權奪利,由此就會產生嚴重的內耗,最終導致整個團體的崩壞,由此由來,解決的問題,當然是把權力集中,完全賦予給領導者。

其二、皇權維繫實際上靠得不僅皇帝的個人權威,維護他權力運作的還有全天下的家長們。挑戰皇權,其實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挑戰全天下家長們維持宗族的權力,因為上下尊卑的階級秩序,在宗族中體現得也十分明顯,皇帝的權力被剝奪,同時也代表著宗法制的崩壞,所以這是天下家長們所不能同意的。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筆者這裡講的剝奪皇權,不是指一個皇帝推翻另外一個皇帝,一個朝代取代另外一個朝代,而是指另外一種制度取代帝制,徹底地消滅掉皇權。

所以在皇帝沒有大的失誤,能夠協調諸多政治勢力,利益階層的情況下,大家都對皇帝的權力運作是認可的,而這樣的皇帝,一般都會被稱之為“明君”。畢竟每一個擁有政權特權的執政者,他們本身在家族中也等同皇帝一般,推翻一個沒有什麼大失誤的皇帝,本身也就是在挑戰他作為家族族長權威的合法性,他又如何去管理自己的家族呢?

但當皇帝濫用權力,或者說他與統治階層的默契不在,肆意地掠奪既得利益階層的利益,那麼勢必就會導致整個統治階層的反對,甚至無情地推翻。


江畔初見月


炫邁凱回答。

靠的是封建禮教制度。

再加上皇權的神化。

你可以想想,古代講求皇權不下鄉。鄉野之間依靠當地的士紳家族,再上一級才是所謂的朝廷官員。

他們之間最默契的就是大家都遵守的封建禮教,類似三從四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從上到下,從裡到外都在遵守,皇帝也不例外。所以很默契。

一旦皇帝不遵守了,大臣立刻跳出來勸諫,而且大臣集體勸諫。所以封建禮教維繫了整個社會體系,否則用人監督,用法管制,根本做不到。

再就是皇帝每年的祭祀,確定自己的地位。自漢武帝正式提出君權神授,歷代皇帝無不深化自己,特別是開國皇帝。如劉邦,朱元璋這類草根皇帝。

所以封建禮教,君權深化在古代很重要。

望採納[呲牙]



炫邁凱


古代皇上的皇權是天底下至高無上的權利。那麼真可謂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擁有那麼多人口土地的皇上,自身能力是不能差的,他決定了這個時代的命運。可以這樣說,英明的君主,這一生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為了鞏固自己的中央集權制度。皇權該靠什麼維持呢?

第一:科舉制度

不論是從哪個角度來講,文化永遠是一個時代的底蘊,君王對考試選材制度的重視程度足以體現一個王朝的底蘊何在。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創立了殿試製度,讓皇帝直接選拔人才,為自己管理一方江山。

第二:對農業的政策

我國曆朝歷代都是農業大國,一個靠農業生存的國家,每個時代的君王都要給予一定的政策。比如說,雍正皇帝的攤丁入畝免了百姓的人頭稅,按田收稅。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更壯大了國家的經濟。

第三:軍事的鞏固。

要知道國家安定首先要有一個強大的軍事做保障。自先秦以來先有秦始皇建長城抵禦外來的少數民族的騷擾。康熙帝三次出征準格爾降服葛爾單,平定三藩之亂。每一位帝王都要在軍事上有這一點的措施。這為我們後來的版圖奠定了基礎。

第四:皇帝本身卓越的領導才能

要知道任何一個制度的創立都需要一定的因素以及皇帝的推崇,在執行任何一項政策的時候都要提現一個君主的智慧。當然啦,任何一項制度的推行都不是一帆風順,為了自己在職場上的順利管理,也有一些極端措施。明朝的東廠西廠,以及清朝的軍機處都是皇帝便於管理的爪牙。

無論是從那一方面來講,皇權能否鞏固看的不單單是人民,同時也是在考研管理層的能力。



膚淺做夢失眠中


簡單來說,拳頭,只要拳頭大,什麼思想、法理都能找(編造)出來。

所謂君權神授、世襲罔替等等,都是人為製造出的理論,為什麼會有人制造這樣的理論,因為製造者知道自己這麼說了,就能獲得更大利益,也即來源於理論最大獲益者——君主的獎賞。

早在部落時期,就出現了等級制度,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領,什麼樣的人能夠當首領?在環境極端惡劣的情況下,一切都顯得很現實,只要能夠帶領部落存活下來、繁衍壯大的人,就能擔當首領,往往就是部落中武力值最高或者生存經驗最豐富的的幾位。

鑑於當時的情況,這類首領的交替是很頻繁的,指不定哪天首領就掛了,新的能者上位,繼續帶領部落。等部落發展擴張到一定程度,農業勉強可以自給,武力強大到只有我揍人、沒有人揍我的程度,首領的更迭速度就下降了。

安穩下來的首領,開始有精力琢磨以後的事,當他掛掉後,首領之位傳給誰呢?左看右看,自己兒子好像不錯啊。

這時候,各種宣傳包裝就出來,務必將首領及其兒子打造成偉大的、高尚的、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也就是賢人。既是賢人,部落的軍事力量等等,也可以接手一下吧,首領兒子的拳頭就越來越大。

等到首領去世,有人跳出來說首領兒子就是最賢良的人,他不繼任誰繼任?別管首領也沒有指定繼承人,我們就認定他了!如果有人表示反對,簡單,揍他!對於任何敢否定賢人的人,都可以安上十惡不赦的大罪修理他。

一番較量,拳頭大的首領兒子上位了,家天下開始,再按照這種循環來幾次,家天下的法理自然就會佔據時代的統治地位。

這種法理完全是建立在拳頭基礎上,如果你拳頭不大就敢這麼搞,那就是找死。比如你說天下是你家的,憑什麼?君主憑他手裡的軍隊,誰敢說個不字,咔嚓掉,你一介平民,憑什麼?

還是憑拳頭,比如成湯的拳頭比夏大,那就是革命,而不是篡位;周的拳頭比商大,那就是伐,而不是叛。

皇權社會也一樣,始皇帝說他們家要統治萬世,陳勝起來說不行,於是開打,打著打著秦朝廢了,暫時的大拳頭項羽實行了分封。又有人不服項羽,又打,打著打著項羽自刎了,劉邦成了大拳頭,建立了漢朝。

這個拳頭並不只是皇帝個人的實力,而是與皇帝利益關係密切群體的實力,最為明顯的就是幼主在位時,比如西漢前少帝在位,為什麼沒人敢篡位?因為皇帝的祖母是呂后,呂后可以臨朝稱制,如果這個皇帝換成了陳平,那跟呂后就半毛錢關係沒有了,呂后的利益往哪放?她必然會堅定打擊這些敢於篡位的。

這就是權臣篡位的第一個難點:難以積攢挑戰皇帝群體的實力,因為皇帝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力獨大,會把權力機構不斷分割、細化,讓他們相互平衡牽制。任何一個權臣,想把這些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都是很難的事。

至於第二個難點,則是皇帝的唯一性。

我們可以發現歷史上有皇帝託孤,並沒有給予宗室、外戚多少權力,也就是皇帝群體的實力很弱,按說這是篡位的最佳時機,可皇帝沒這麼傻,他們會託孤給一幫大臣,而不是一個。

這些輔政大臣,都是手握重權,於他們而言,幼主雖然高高在上,王朝實際的最高權力,卻是由他們分掌,等於小範圍的元老院。

輔政大臣地位再高,與其它輔政大臣之間,也只是同事關係,而非臣屬關係。在這種背景下,任何一個權臣想取代皇帝,其實就是威脅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因為這意味著他想徹底凌駕於其它同事之上了。

這樣一來,權臣篡位的真正阻力,並不是皇帝群體,而是他的同事,只要他無法迫使這些同事,都願意對他磕頭下跪,變成他的臣屬,他再位高權重,也是很難取代皇帝的。

總而言之,權力永遠站在力量一邊,沒有力量,講什麼法理都是扯淡。比如皇帝都說君權神授,宗教跑出來說他們就是神權代表,在中國這是找死,因為宗教沒有跟皇帝抗衡的力量,如果有,那就是西方教權凌駕於王權之上的那種情況了。


平沙趣說歷史


最主要的方式有兩點,''培養適合的價值觀''和''信息的互相不對稱''。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培養適合的價值觀:

統治者通過教育,禮法,法律等等約束百姓行為,制定道德標準,進而將一整套服務於統治階級的價值觀根植在全社會當中,通過讓百姓接受這套價值體系,來接受自己的統治。

而這套價值體系為了提高可接受度,往往會互相嵌套的,把大眾認可的,或願意接受的,和自己私利的部分捆綁在一起。在中國來說,最典型的就是''三綱五常'',將代表孝的父子綱,代表當時佔社會主導地位的男性私慾的夫妻綱,代表美德的仁義禮智信五常,和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君臣綱相結合,通過強調仁義禮智信,強調孝,來強調君臣綱(父母官,子民等詞就和這個有關)。。。。同樣的還有“嫡庶有別,尊卑有序”、“忠君愛國”等等

在這套價值體系下,造反,就會頂著非常大的輿論壓力,甚至由於價值捆綁的原因,造反者無論真實行為如何,都會被罵成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其次,就是信息的不對稱性:

通過保持統治者和手下享有的信息不對稱來制約臣子的行為,只要保證自己信息量高於臣子,就能讓其投鼠忌器。

比如說,古代統治者對官員,尤其是武將之間的交流限制極大,你私下見面不上報輕則會受罰,重則要丟命。

造反,奪權,不可能一個人衝上去,需要手下,需要黨羽和同夥,需要籌備物資等等。但你很難知道周圍人誰是真的想一起造反,誰是忠君的或想拿你開刀上位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找錯人,很容易腦袋就沒了。

再比如說,對打仗帶兵的將軍,把指揮打仗的,調兵的,監督的,運糧草的,其他後勤的,都分開派任;或把將軍調來調去,或把軍隊的一部分進行輪替,等等


依與夢


對於這個問題,反過來看我們泱泱大國五千年文明史,尤其是中央集權以來,每朝每代的帝王們考慮的無非是維護王朝統治,以期綿延不絕。

我個人覺得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一是正統思想教育。自從漢武帝起尊崇儒家思想,到各朝各代演變豐富,對於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推崇備至。天地君親師,君父是天下人君父,所有人修身,修為為了是報效君父,為的是王朝統治,封建思想已經根深蒂固,真的是寧做太平犬,莫為亂世人,老百姓被奴役慣了,反抗的資本就很低。

二是完善科舉制度。在科舉制度沒出現之前,統治者的地位應該說不跟牢固,尤其是晉朝,把世族門閥的影響力完美的顯示了出來,統治者想要推行自己的政策,阻力非常大。而科舉出來後,完美的解決了統治者被掣肘的困境,天子門生,大多從下面一級級考上來的官員,根基沒有世代門閥難以控制,這樣統治者們可以通過不斷培養自己勢力,來把控各個樞紐,畢竟能從各級考試中脫穎而出,出幾個能臣干將還是有的,對付開國老臣,託孤大臣還是可以的。

三是善用帝王之術。所謂帝王之術,無非就是用盡一切辦法,平衡各方勢力,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嘉靖帝如此,康熙帝也如此。而各朝各代平衡的利益卻不同,有朝廷和外戚的關係,有平衡文臣和武將的關係,有平衡文臣和宦官的關係,有平衡。平衡不好,就出問題,歷代有名皇帝哪個不是打太極的高手,善用手段,把各方勢力控制在自己手裡,便會平安無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