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創新引領新發展 區域融合創新篇 汨羅飛地工業園蓄勢騰飛

近年來,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的新型跨區域經濟合作模式——“飛地經濟”,在大幅度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方面效果顯著,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肯定並正向更大範圍推廣,無疑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有力抓手。我省“飛地經濟”方興未艾,既有成就也面臨不少發展瓶頸。如何破解難題?實現“飛地經濟”更好更快更優發展?日前,記者來到國家級長沙經開區汨羅產業園(以下簡稱“汨羅飛地工業園”)採訪,試圖從這裡的建設和發展中尋求答案。

創新引領新發展 區域融合創新篇 汨羅飛地工業園蓄勢騰飛

▲圖為省委副書記烏蘭(中)在汨羅飛地工業園調研。

形成特色新模式 開闢發展新路子

汨羅飛地工業園地處長沙、岳陽的交界地帶,距長沙經開區25公里,距汨羅市區35公里,是長嶽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汨羅融長髮展的先導區。汨羅地處岳陽市最南端,毗鄰長沙縣,是著名愛國詩人屈原自沉之地,中國龍舟名城。到了汨羅飛地工業園,一眼望去,藍天白雲之下,青山綠水之間廠房林立,機器轟鳴,車水馬龍,生機盎然。

“汨羅飛地工業園是全省第一個跨市州合作的‘飛地’工業園區,定位為全省創新發展、兩型生態的‘飛地經濟’示範園區,承接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主導產業(即先進製造業、電子信息、新材料等)和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既是長沙經開區的延伸,又是汨羅循環經濟產業園‘一區兩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飛地園管理中心負責人說起汨羅飛地工業園,話語之間流露出對合作雙方的感激,正是在合作雙方的精誠協助下,在一片荒蕪之地上,一座現代工業園已現雛形。

記者瞭解到,自2014年省政府出臺《關於推動“飛地經濟”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來,湖南“飛地經濟”加速發展,迄今已取得一定成績。11家“飛地”園區藉助區位或資源優勢,實施“走出去”和“引進來”戰略,“飛出地”與“飛入地”合作層次不斷提升,由跨鄉鎮發展到跨縣市、跨省、跨國合作,湧現了一些成功範例。而汨羅飛地工業園開園至今,為全省“飛地經濟”模式做了有意義的探索,積累了經驗。

據瞭解,汨羅飛地工業園由國家級長沙經開區管委會和汨羅市人民政府於2014年合作共建,是我省首個正式實施、跨市州合作的“飛地經濟”試點工業園。2015年,汨羅飛地工業園按照“一園兩區”的模式,納入汨羅高新區(原汨羅循環經濟產業園)調區擴區範圍統一建設管理。建園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在“飛出地”長沙市、長沙經開區的鼎力相助下,在岳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汨羅飛地工業園以“創新開放”為引領,以“區域協同”發展為初心,以雙方合作協議為依據,以市場化運作為路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飛地經濟”合作模式,開闢了一條區域合作發展的新路子。

說起園區的發展,汨羅市普樂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長沙經開區對汨羅飛地工業園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2014年合作雙方成立汨羅市普樂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以來,長沙經開區管委會、長沙經濟技術集團開發有限公司在產業園資本、政策、產業引入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將通過15年左右的建設,將汨羅飛地工業園建設成為基礎設施完善、配套功能齊全、產業經濟繁榮、生態環境優美的宜業宜居宜遊的綠色園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貫徹發展新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飛地經濟”是一種新型區域經濟合作模式,以共建“飛地”園區為載體,通過合適的利益共享機制將“飛出地”與“飛入地”的經濟利益捆綁發展,以實現優勢互補、互惠共贏之目的,而汩羅飛地工業園正在朝著這一戰略目標穩健前行。

創新引領新發展 區域融合創新篇 汨羅飛地工業園蓄勢騰飛

​▲園區工業地產和道路工程。

基礎配套趨於完善 產業發展初見成效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汨羅“飛地經濟試點”獲批以來,汨羅飛地工業園在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及產業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汨羅飛地工業園總規劃面積19平方公里,現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約21億元,基本建成3平方公里核心啟動區;完成8.2公里路段建設,“五縱三橫”道路路網基本形成;完成6.5公里107國道園區段“白改黑”提質改造;完成15.5公里的一期引水工程;完成園區12公里雨汙管網鋪設;建成一期8.16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及5500平方米招商中心;基本建成安置區一期31棟安置房;公寓樓年內實現對外租售,110KV變電站年內通電,汙水處理廠、自來水廠建設正全力推進。目前,園區基礎設施基本能滿足入園企業生產、生活需求。

此外,產業園在招商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汨羅飛地工業園堅持以機械製造及汽車零部件為主導方向,在做好承接長沙經開區產業“退二進三”產業項目轉移的同時,積極發揮“主動招商、上門招商”的精神,瞄準廣州等沿海城市產業轉移契機,進一步拓寬園區招商引資渠道。至今為止,園區共引進產業項目26個,還有10多家正在談,總投資已逾40億元。其中涉及進出口企業3家,2019年度進出口總額為1.2億元,利用省外境內資金16億元。目前,園區正在全力打造“工程機械及汽車零部件”產業鏈招商,推動園區“產業化、集群化、規模化”發展。

汨羅飛地工業園在產業發展方面,重點發展先進製造業、電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及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2017年開始啟動招商至今,園區共有投產企業10家。其中,首家引進的優冠體育2017年5月正式投產,樂浦物流、匯傑重工、瑞新機械於2019年上半年投產,美好置業、精斯誠人防、吉爾潤科、隆亨新材料、領建科技等一批產業項目可實現年內投產運營,園區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2018年度園區地區生產總值為20.6億元,同比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6.18億元,同比增長16%。截至目前,園區從業人員規模近2000人,涉及先進製造、新材料、裝配式建築等行業。

“飛地經濟”健康發展 仍需政府大力支持

“飛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在發展過程中會不斷髮現問題。記者瞭解到,汨羅飛地工業園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同樣也面臨著一些僅靠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園區獨立身份的問題。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第十九條“原則上每個縣(市、區)的開發區不超過1家。”而汨羅飛地工業園建設初期採取納入湖南汨羅循環經濟產業園中“一園兩區”開展相關工作。目前,園區發展已初具規模,鑑於園區獨特的合作模式,獨立身份已成為制約園區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園區在向上項目申報、土地報批收儲、發行專項債券、籌融資發展等方面均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嚴重製約了園區的發展步伐。

另外,“飛地經濟”發展模式契合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符合長嶽經濟融合產業發展佈局,國家、湖南省就“飛地經濟”先後出臺指導意見,但汨羅飛地工業園系跨市州合作共建園區,涉及到跨行政區域管理問題,導致在頂層設計和規劃引導、協同合作和自主決策、利益分配與風險共擔、資金扶持與要素保障等方面均缺乏可操作的實施細則,“飛地經濟”優勢無法凸顯。

土地指標的保障、後續發展的資金等實際問題都制約著園區健康持續發展。另外,更具體的是作為融長髮展的主陣地,汨羅飛地工業園當前與長沙對接的道路主要是G107國道、京珠高速兩條主幹道路,其中G107國道交通承載能力有限,而京珠高速物流成本較高,園區區位優勢無法有效顯現。規劃的長汨大道作為長嶽一體化、汨羅全面融長髮展的重要交通道路,起於汨羅市內,止於長沙市萬家麗大道,在汨羅市境內全長42千米,在長沙市境內20千米。

據瞭解,長沙市遠期規劃已將現有萬家麗路往北延伸約7千米與擬建的長沙市北橫線(瀏陽大圍山至寧鄉橫市公路)相接,從遠期規劃路段終點至汨羅市界約13千米未列入規劃。目前,汨羅市已全面做好建設長汨大道的工作準備,但長沙市對剩餘的13千米建設沒有列入規劃,致使長汨大道現仍處於擱置狀態。這些問題都需要中央和省、市政府在頂層設計中或從政策上才能解決的。

名詞解釋:飛地經濟

飛地經濟是指打破區劃限制,以最新國務院批准的各類開發區為主要載體,在平等協商、自願合作的基礎上,以生產要素的互補和高效利用為直接目的,在特定區域合作建設開發各種產業園區,通過規劃、建設、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和協調機制,實現互利共贏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

文/融媒體記者 符嘉寶 通訊員 陳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