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果太子朱標不死,朱棣還會造反嗎?

史海鉤沉


提問者這如果用得好,如果朱標沒有死,朱棣還會造反嗎?

其實這問題,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不知道,提問者是否滿意。

1. 朱標如果沒有死,那麼藍玉案就不會發生,因為藍玉等一批武人集團是朱元璋為朱標組建的,而武人集團的人才已被朱標所征服。並已在為朱標效力。

2. 朱棣與朱標雖為兄弟,在皇權問題,不會相讓的,只要有機會,像朱棣這樣有野心勃勃的人,在作燕王期間,兵強馬壯,不為了爭奪皇位,他這麼努力的培植自己的勢力,是用來做什麼,抵禦外敵的入侵嗎?顯然不是,朱棣非常的聰明,政治意識很強。如果沒有外敵的存在,那麼他們這些藩王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3. 朱標如果沒有死,只要給朱棣機會,同樣也會造反。即使朱棣叛亂,會落得身死的下場。因為藍玉等一批大將為朱標保駕護航。

4. 朱標如果沒有死的話,明朝可以不會發生藍玉案,也不會有朱棣成為皇帝的機會。當時朱元璋在位時,開始將權力轉移給太子朱標。朝廷裡的大小政務,都已經是朱標在處理。朝野上下都是支持朱標,人心所向。

5. 雖然與朱元璋在執政措施和方法上略有不同,但也是為了治理國家。朱元璋還是極力支持儲君朱標的所實行的措施。減輕賦稅,降低刑罰。深得朝臣的支持,也得到了百姓的愛戴。

可惜的是世界上沒有如果,所以小編說,提問者的如果用得好。如果朱標沒有死,朱棣想叛亂,也不敢輕舉亂動。


史學長空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不會造反的。

為什麼朱標不死,朱棣就不會造反,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朱標威望較高,明廷內部風評較好。

歷史記載,朱標性格醇厚,同時,對弟弟們友愛有加,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犯錯,朱標都會想盡辦法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父親洪武帝的責罰,因此在諸王中威信最高,最受弟弟們愛戴。

在朝政方面,朱標曾受洪武帝的細心教導,為君為人處世有道,又師承明朝儒學大家宋濂,在明廷內部,風評頗高。

歷史上曾有風聞說,洪武帝之所以立朱標為太子是因為看上了孫子朱允炆,此言差矣,其實,是因為朱元璋愛朱標,所以才愛屋及烏,捎帶著喜歡上繼承了朱標仁厚性格特點的孫子朱允炆。

所以,朱標不死,朱棣是不會造反的,甚至會一直為大明守衛北疆。

二、朱棣之所以造反,是被朱允炆逼反,若朱標在,削藩會以更溫和的方式進行,他的兄弟們也會更容易接受些。

縱觀靖難之役前朱允炆削藩時燕王朱棣的一些列做法可知,在朱允炆前期,燕王朱棣是沒有造反想法的,反而是朱允炆為了君主集權,不停地咄咄逼人,最終惹怒了朱棣。

試想一下,若朱標在世,就算想削弟弟的藩王地位,也不會做的這麼過激吧,另外,哥哥削弟弟的藩總比被侄子逼迫削藩更容易接受些吧。

所以,朱標若在,可能就不會有靖難之役了。

三、朱允炆軍事指揮能力太差,如果是朱標,燕王朱棣造反分分鐘被秒殺。

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讓人感覺很奇怪,朱允炆對燕王,那是用石頭砸雞蛋啊,可惜最後蛋沒被砸破,石頭倒自己碎了。

說到底,一是朱允炆威望不夠,人心不在他這邊,二是朱允炆軍事能力太差了,換做朱標,恐怕燕王朱棣分分鐘就被滅了。

如此,燕王朱棣又怎麼會謀反。


初高中英語田老師


之前回答過一個一模一樣的問題。

首先,歷史沒有如果。

我覺得,如果太子標真沒死,朱棣一樣會造反。

為方便分析,我只說幾個關鍵人物,各位看官自己分析。

一、姚廣孝

大家知道,姚廣孝是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選,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燕王朱棣的,他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

而洪武15年時,太子標活的好好的,朱老先生身體也倍兒棒,十年後太子標才去世,可見,當年朱棣把姚廣孝選走,或者姚廣孝選擇朱棣,就是為了走當皇上這條路的。兩個人這才叫情投意合。

這點不是揣測,明史中記得清清楚楚。姚廣孝跟朱棣說的最多的事,就是謀反,太子標活著的時候,朱老先生在大殿龍椅上坐著他都敢跟朱棣說,難道在燕王府裡就不說了?

二、朱元璋

老爺子是非常疼愛兒女的,也非常重視兒女得發展。兒子全部封王,且有屬地和護衛。但他怕兒子們謀反,所以規定兒子不能出屬地,但又怕後代當皇帝的子孫出事了,沒人照應,於是又說皇帝有難,可以勤王。

朱棣就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勤王的。

史載,太子標過世,朱老先生悲痛欲絕。但他未立長子為儲,卻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大家知道,當時朱允炆是庶出次子,朱允熥才是嫡子(朱標嫡長子於洪武十五年去世)。為啥立朱允炆?其實和後來朱棣認同的‘’好聖孫‘’如出一轍。

朱標去了,朱元璋為了鞏固朱允炆的地位,可是花了大力氣的,一邊敲打藩王,一邊為朱允炆網羅人才,一邊把有威脅的人都幹掉,留下的,忠誠度那是相當高了。

如果朱標沒去世,以太子標的仁和,朱老爺子可能不會殺那麼多人,但這些人真的會跟朱標一條心嗎?朱棣就不會暗中和那些人聯繫共成大業嗎?

從李景隆那我們就能看出,朱棣不是一個閒的住的人,如果朱標不死,跟他擰在一起的人可能更多。

因為,朱棣是真刀真槍幹出來的,鐵哥們兒還是有一批的。

三、齊泰、黃子澄

如果太子標不死,這二位大哥會不會走上仕途巔峰,會不會先發制人削蕃,會不會刺激藩王,這個也很重要。

如果太子標未死,上位後也走這個路線,估計結果不會改變。加之前面說過,老朱可能不會殺那麼多人,也許朱棣造反貴更容易。

四、朱棣

來,請我們的主角隆重登場。

朱先生你好,請問,你當時為啥造反,咋想的呢?你標哥不死,你會造反嗎?

我估計朱棣會轉過身,把刀從刀鞘裡拔出來,用鮮血說明一切。

之前說過,朱棣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因為論戰功,他有,跨在馬背掄起大刀和蒙古人狂砍,就像家常便飯,直到死前還親征,何等豪邁!論能力,也不差。論文化,差點,額,不是,差得很多,毛主席評價他是半文盲,但是有文化不能代替砍人啊。他選擇姚廣孝,就是準備成大事的。

還有一點十分重要的是,朱棣是很難不擁兵自重的,因為他要經常和蒙古人對砍,他要保家衛國。雖然明朝調兵制度非常嚴格,但他自己的護衛非常強大,而且忠誠。

所以,這些我們都得考慮進去,不能單憑朱標是名正言順,就斷定朱棣不會造反。名正言順,重臣擁之有參考價值,但不絕對。朱允文繼位也明正言順,重臣也擁之,關鍵是沒打過人家,說啥都沒用。

以上是個人看法。

永樂大帝——朱棣

黑子宰相——姚廣孝


輔導員範兒


觀點:不會造反。

概括理由:

當個大明的燕王不香嗎?非要到南京大牢裡喝稀飯?!

理由1:朱標的優勢太多

朱標和朱棣一樣,經受過戰火的洗禮、飽受朱元璋的教育,故而朱棣沒法像指責侄子那樣,說自己的哥哥資歷不如自己,也沒有理由以此為造反的談資。但二者不同的是,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繼承皇位是一件實至名歸的事情,朱棣則是小兒子,從他生下那一天起,只要哥哥們沒死、只要自己的父皇有其他想法,他就註定只能是一位像其岳父一樣的大帥、大明王朝的親王,故而朱棣與太子朱標相比差了太多太多。

理由2:朱標若在,朝中猛將如雲,燕王造反只能想想

我們不說因藍玉案牽扯的其他名將和謀士,我們就單說藍玉。藍玉的威名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儘管北元政權在沙漠中藏的好好的,安全到蒙古人自己都以為明君找不到自己了,卻硬是被藍玉這個生猛大將給找到並突襲了,所以我們由此可看出藍玉的戰鬥力有多生猛。

而且大家要知道,朱元璋之所以在後來誅殺藍玉,設法讓藍玉從他們大明王朝中消失,就是因為朱標去世,朱允炆即將繼位,太祖害怕自己的小孫子駕馭不了藍玉,故而才有了後來的藍玉慘案;如果要換一個簡單明瞭的說法來闡述

:“藍玉的死是因為朱標的去世,如果朱標未死,藍玉便也不會被朱元璋殺掉。”

所以,如果朱標未死的前提成立,那麼藍玉和其手下的一票猛將便不會死:藍玉未死,就算給朱棣十個膽子、兩個姚廣孝,他也不敢反。

理由3:以上述理由為依據、闡述燕王思想:好好的當個親王不香嗎?

如果朱標還在,手下又有猛將,就算姚廣孝如何煽動、他手下的人如何煽動,朱棣也不會鋌而走險去幹這賠本的買賣。沒有造反前,自己好歹是一個親王,手裡有兵有權,經管在後來朱標也會和兒子一樣削藩,但朱標頂多會弱化兄弟們的權力,不會像他兒子那樣做事決絕,朱標也明白做事留一線的道理,畢竟這些兄弟都是他的摯愛,在自己能駕馭他們的前提下,是不會採取什麼極端的手段。而且,如果朱棣硬是要不可為而為之,面對猛將如雲、智囊充實的中央朝廷,他根本沒有贏的希望,兵敗後便只能在大牢裡喝小米粥了。

故而在朱標未死的前提下,朱棣是不會造反的,畢竟當個親王,總比階下囚強。

我是史廖未籍,一個喜歡明史的漢子!


史廖未籍


我曾回答過這個問題,太子朱標在朱棣不會造反。洪武朝文武大員都是都在太子府任職,實力僅低於朱元璋。朱標又是朱棣親長兄,威望也比朱棣大的多,兄弟關係和睦。朱標繼位,也不會在削藩問題上採取激進措施,會策略的處理,不會把親弟逼上牆角,因此朱棣不會造反。而會真心實意鎮守北平,保衛大明王朝,成為屏藩的表率。即使想謀反,北平明軍將領也不會服從他的指揮,實力懸殊太大,明擺是必敗無疑,滅九族的事誰敢謀逆?燕王成功主要得益於李景隆,他並不想把燕王置於死地,在滄州一帶激戰時,有意放朱棣一馬。燕兵圍南京,他開門迎燕王入城。如果朱標繼位,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


東方鉞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太子朱標不死,朱棣百分之99是不會造反的。

太子朱標

朱標是朱元璋最喜歡最青睞的兒子,朱元璋很早就開始培養朱標親政。

朱標輾轉任過許多官職,政績都很讓朱元璋滿意。

朱標的性格和朱元璋相反,崇尚儒學,講究仁治。

朱元璋開國之後,便開始掃清開國功臣,很多人說朱標性格軟弱,到時候國家會亂,其實這個觀點大錯特錯。

前人嚴苛,後人寬仁,好比雍正和乾隆,一個殺,一個撫,朝堂很快便安穩下來,前人背去惡名,但因為威勢所在,無人敢反,後人安撫,本已經岌岌可危的各方勢力便記後人的好,轉而忠心耿耿。

朱元璋本來就是想走這個套路,但是朱元璋沒有料到朱標走得比朱元璋還早,於是朱元璋把目光放到了孫子朱允炆,這個仁厚的孩子身上。

朱允炆

朱允炆是從小含著金鑰匙長大的,不過這孩子並不跋扈,相反有一顆寬厚仁德的心。

朱元璋很疼愛這個孫子,一直帶在身邊。

但是朱允炆有一個不足之處,就是政治經驗不足,朱允炆基本上沒有什麼從政的經歷。

這導致後期朱允炆上臺之後,在新晉謀士的策論之下,總是被動從事,很多事情都搞的讓人惋惜。

朱棣

朱元璋以為幫後代掃清了那幫功高震主的開國元老,便不會再有威脅子孫江山的力量。

但朱元璋忽略了自己家族內部,朱元璋是很護犢子的家長,他想當然認為他的孩子都是一家人,不會生變。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幾個兒子裡,各方面都最像朱元璋的,所以,只要局勢一亂,朱棣最有可能承繼大統。

朱棣這個人本身就有雄圖大志,但這並不完全是他造反的原因。

畢竟朱棣已經是燕王了,權力地位都不低,造反的成本是很高的,搞不好會失去一切,真的有必要嗎?

朱允炆上臺之後,就開始削藩,這觸動了朱棣敏感的神經,侄子要動叔叔的蛋糕,在朱棣眼裡,朱允炆就是一個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孩子,因為幾個文人在那慫恿,這孩子就要爬到朱棣頭上來。

於是,在外力逼迫下,加上自己本就有一爭高低的野心,於是,朱棣反了。

如果朱標做了皇帝,削藩就會順利很多,朱棣也沒那麼大把握能打敗朱標。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不敢說絕對不會造反,畢竟朱棣也是個有野心的皇子。但是如果朱標還在,朱棣基本上是不會造反,也很難造反成功。

首先朱標當時論身份是未來儲君,論權勢,已然是大明朝的二把手,朱元璋在位時就讓太子監國,幾乎朝中重臣都以配合太子為己任。洪武十年,朱元璋將政務交於太子處理,自己只聽彙報。朱標監國期間,和權貴們配合得當,將國家直接的井井有條。也從側面反應出朱標作為儲君已然深得帝王之術。從朝中支持率上朱棣在朝中已經不如太子。

其二,朱標也絕非軟弱之類,能讓朱元璋放心交出政務,且多次因執政理念不同敢朱元璋頂嘴,朱元璋是何許人,朱棣有這份膽量嗎?

其三,如果朱標不死順利登基,以朱標的能力和朝中的威望,應該無需削藩。且若朱標不死,那些朝中開國功臣大部分都還在,朱棣即使想謀反也得掂量掂量。朱元璋為保朱允炆穩坐皇位,將開國功臣們斬殺殆盡?



九零年代的人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朱標這個人

第一朱標是嫡長子,這個在追求正統的明朝這是最正統的身份,在萬曆想了那麼多年的廢太子,都沒有廢掉,泰昌皇帝的嫡長子身份是很重要的一環。

第二,朱標一直是正兒八經的繼承人來培養的,東宮的班底有多厚實呢,文有宋濂,李善長,武有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人輔佐,那麼他自己在這麼多人輔佐下,怎麼都不會是個庸才,朱元璋在自立為吳王,到朱標去世,二十多年都沒有換過人,足以證明朱標甚得朱元璋之心。

第三就是朱標不死根本就不會有藍玉案,藍玉有多猛自然不必談,根本不是像李景隆這種廢材,朱棣才起兵,就會被藍玉給抓下來。

而且朱標為人寬厚,對待兄弟也是一樣的,根本就不會出現像朱允炆削藩的時候把自己的叔叔逼死的情況,朱棣從何來起兵,首先道義上就站不住。


山外日


不僅是不會,他連想都不敢想

首先,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至於是不是嫡長子這個說法不一,但是馬皇后對他很認可是真的,在朱元璋起家階段出生,陪著父親共患難,朱元璋這個苦娃歷經磨難,有了自己第一個孩子所以對他很重視,很疼愛,從小對他格外培養,全天下最好的文臣武將圍繞在他身邊,徐達,李善長是他的太傅,少傅,宋濂這個大儒是他的老師,稍微長成以後就在朱元璋身邊幫他處理軍國大事,這個時候老四還是一個不受朱元璋重視的小娃娃呢,長兄如父論資排輩,朱棣都看不見朱標屁股後面的煙,對朱標他只能有敬畏尊重。

其次朱標處理軍國大事,政務的能力很強,朱元璋很早就讓太子監國了,很多的政務都是朱標一手處理的,並且處理的很好,全國上下政通人和,得到大臣們的一致讚譽,難得的是朱元璋也很認同朱標的處理能力,完全放心的把權利放在他的手裡,與朱元璋的殺伐果決,殘忍心黑不同,朱標得到了寬厚仁慈的美名,其實也不是朱標柔弱,只是朱元璋與朱標都明白,有人唱黑臉就得有人唱紅臉,一陰一陽謂之道,一鬆一馳才能長久,倆人配合著就把大臣們耍的團團轉,朱元璋殺人,朱標就求情救人,不管最後人有沒有救成功,太子仁愛愛人的名聲反正是出去了,大家熬熬吧,老朱早晚都得死,到時候跟著朱標好好幹,以後會好的,就這麼既把該殺的人殺了,又讓太子得了人心,這手段真叫人歎為觀止。

最後在朱標身邊圍繞著一群能征善戰的名將呢,老朱後來大殺功臣武將,是朱標死了之後的事,像藍玉這種名將悍將都是太子朱標死黨,被朱標拿捏的死死的,朱標在對於淮西勳貴,名臣武將都壓得住,畢竟參加工作也早,威望也夠,還有很多人捧。這些人都是朱標的左膀右臂,朱標政治能力相當成熟,不是被朱棣黑的那樣懦弱無能的人,無論是政務還是軍事都是一把好手,朱棣敢造反,藍玉就把他平了,給他一萬個膽子他也不敢啊,也就是建文太年輕,水平有待提高,才被朱老四這個腹黑男得逞了





應為便是願為


感謝提問。

之前回答過一個類似的,是馬皇后如果不死,朱棣會不會造反。其實這個問題也一樣,不管是朱標還是馬皇后,朱棣的造反與否取決於朝廷對藩王的態度,如果與建文一樣,那麼朱棣還是會造反的。

史上權力最大的太子朱標

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大明開國後被立為太子,而朱標也因為朱元璋的信任而被譽為史上權力最大的太子。

朱標不僅親自參與政務處理,凡事朱元璋都要求詢問太子意見,而且朱標手中還握有軍權。而且在朱標二十二歲以後,朱元璋就將一切事務都交由朱標決斷。

除此以外,朱元璋還將當時的名士宋濂等人請來為太子講學,而且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幾乎都有太子三師的職銜,如李善長為太子少師、徐達為太子少傅,常遇春為太子少保。

朱棣會不會造反取決於朝廷的政策

朱標作為太子,是得到所有人認可的,包括滿朝文武,畢竟朱標是跟隨朱元璋一步一步打下天下的。但是朱棣的野心也是顯而易見的,他不會輕易的去造反。

再者,若朱標不死,朱元璋未必會大肆的屠戮功臣,也就是說能征善戰的那幾個很有可能會繼續活著為朱標保駕護航,若是此時朱棣直接造反無異於自取其辱。

靖難之役的起因

靖難之役說白了就是朱允炆為朱棣的野心指名了一條道路,朱允炆將各地的藩王一一處理,然後在即將輪到燕王時,朱棣直接造反了,這給了朱允炆一個措手不及。


而朝中除了幾個老將之外竟也無人可用,連著出了幾手昏招,並且重用了李景隆,使得幾十萬大軍灰飛煙滅,朱棣最終兵臨城下。

朱標繼位後可能對藩王的三種態度

第一種,維持現狀。根據宗法制來講,朱標是大宗,藩王是小宗,小宗需要對大宗效忠。朱標有著道義上的至高點。

其次,他在朝臣及百姓中素有威望,足以不懼任何挑戰。換句話說,這些藩王翻不起任何風浪,朱標犯不著勞心勞力去動他們。

第二種,不動聲色的慢慢削藩,溫水煮青蛙。朱標如果的確感覺藩王有威脅,想要削藩的話,他一定不會採取太過激進的行為。因為朱標本性良善,他也曾多次勸諫朱元璋不要多造殺戮。


朱標有可能採取漢武帝曾經用過的推恩令,不動聲色間削弱藩王們的力量。使得他們不再構成威脅朝廷的力量。

第三種,在眾多大臣的支持下直接削藩,但是會保留藩王們的性命,將他們安置到京城,置於自己的監視之下。

但是此種情況也是最有可能引起藩王反彈的,畢竟都願意在自己的地盤上作威作福。有錢花,有護衛隊,誰願意什麼都沒有的跑到京城去,還得被人監視著。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建文帝時期朱棣的造反有野心的成分在內,很大一部分也是被建文帝逼迫。但是朱標如果也跟建文帝一樣行事,朱棣也會造反,畢竟刀都架到脖子上了,不能不反抗吧。


朱棣是很有野心的,但是他也是個聰明人,他絕對不會在情況不明朗的時機造反,除非是被逼到了極致。

但是朱標即位的話,很可能是會慢慢的來削藩,因為朱標也是很有政治智慧和才能的,明知硬來會逼反的話絕對不會讓朱棣得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