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做電商、遊戲、保險甚至搞風水,金融科技轉型大戰剛剛開始……

做電商、遊戲、保險甚至搞風水,金融科技轉型大戰剛剛開始……


文 | 零和 米格


整個金融科技行業正在遭遇重創。


大家從陣痛中意識到,前路已堵,再無任何漏洞,必須轉型。


行業的轉型大潮,已經到來。


有平臺嘗試做電商,但轉化率不高;


有平臺嘗試做遊戲,轉化率不錯,但遊戲離賭博很近,“被相關部門叫停”;


有平臺嘗試給銀行和信託、第三方財富導流,轉化率不高,且毫無話語權,提成杯水車薪。


而關於保險的嘗試才剛剛開始,一些從業者甚至喊出了“從助貸轉型助保”的口號。這條被寄予厚望的轉型之路,可以走通嗎?


01 電商試水


金融科技的轉型大戰,在2019年陸續開始。


一部分機構看“大勢已去”,早在年初就開始佈局轉型;而一些機構一直抱有僥倖和觀望心理,不到黃河心不死,直到現在才意識到,不轉型就是死。


一些坐擁大量用戶的平臺,因為停止了貸款和銷售理財產品,用戶活躍度不斷下降,面臨“僵死”。


為了重新激活用戶,各家平臺使出了渾身解數。


目前,轉型電商的平臺佔了絕大多數。


“2018年上半年我們就停止了放貸,開始討論轉型方向。”一家現金貸平臺的高管張鈺透露,他們平臺上有2000萬用戶,而嘗試的第一步,就是電商。


他們搭建了一個綜合性電商平臺,出售日用百貨,從工廠和一級渠道商處直接拿貨。


因為貸款用戶更講究性價比,消費水平不高,所以他們平臺上35%以上的產品,都是19.9元包郵。


張鈺透露,他們前前後後搭建電商平臺,就花了3000萬,“還不包括各種隱性成本”。


電商模式的嘗試者們,很快就發現這樣的轉化並不高,借款場景和購物場景有點“格格不入”。


“貸款人群大多是為錢發愁的人,他們的購物慾望並不強烈。”張鈺稱。


一家貸超直接轉型做電商,其內部員工透露,“轉化率幾乎為零”。


還有一些平臺,不想做得那麼重,只是給電商導流。


結果也都因為轉化率太低,而一一敗下陣來。


做電商、遊戲、保險甚至搞風水,金融科技轉型大戰剛剛開始……


另外一家頭部平臺也曾經嘗試過電商,其負責人呂向文認為,金融平臺和電商平臺的基因並不匹配。


“電商的核心競爭力是供應鏈的能力和運營能力,這都是金融平臺不具備的。”呂向文稱。


因為他們團隊的運營能力跟不上,很多用戶購買商品後,出現了物流慢、商品出現問題處理不及時等等問題,“結果全是投訴,買了一次用戶就徹底流失了”。


張鈺見轉化率不太行,就嘗試拋開原有客群,重新招徠客戶。


“但受國內巨頭擠壓,電商的生存空間已經很小了,獲客成本高達80到120元。”張鈺坦言。


“10個月裡我們虧了六七千萬元。”張鈺認為,金融平臺做電商,沒有核心價值與核心產品,只能淪為陪跑。


呂向文稱,目前金融科技往電商轉型,還沒有特別成功的案例,“大家都還在摸索”。


02 理財導流


因為監管要求,P2P平臺已基本不再新增理財產品。


一些平臺開始曲線救國,嘗試將用戶導給銀行、信託和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


目前,引流的方式主要是三種:


在頁面上直接放置其他平臺的產品;電銷;留下一個客服微信號,讓客戶加微信深入交流。


這類嘗試,基本都會面臨三個問題:


首先,用戶信任度不高,轉化率低。


做電商、遊戲、保險甚至搞風水,金融科技轉型大戰剛剛開始……


一家平臺的產品負責人胡浩哲稱,他們最先嚐試的,是給第三方財富公司導用戶。


“大部分用戶就說,你們先把這個平臺上的錢退了,再來忽悠我買其他產品吧。”胡浩哲稱。


目前,大多數P2P用戶在平臺的錢還沒清退,“在現在的行業背景下,用戶對平臺的信任度不高,一些人對平臺還有些敵意。”


“我們的轉化率不高於10%。”胡浩哲稱。


轉化率本來就不高,佣金和提成也上不去。


為了提高信任值,胡浩哲嘗試去切一些正規金融平臺的產品。


譬如,銀行和信託。


“大部分銀行都拒絕合作,擔心被各種暴雷潮波及。就算願意合作的金融機構,開出的條件也特別苛刻。”胡浩哲回憶,一家銀行就表示,不給提成,導過來一個成交用戶,只給200元。


胡浩哲覺得,這樣不平等的合作毫無意義。


一些有話語權的大平臺,在和傳統金融機構合作的時候,也不愉快。


一家頭部的金融科技公司正在和信託合作,把一些高淨值的大客戶往信託平臺導。


但信託的APP各種卡頓和出問題,加上設計不夠人性化,“一堆客戶來吐槽,毫無用戶體驗可言”。


“最關鍵的是,信託審核流程極長,要填寫預約購買單,還要進行視頻審核,很多大客戶都覺得麻煩,懶得買了。”一位大客戶經理稱,這樣做的留存率大概是20%,投資金額也比原來低了很多。


目前來說,P2P給傳統金融導流也不太順利,轉化率低,用戶體驗差,利潤微薄。


03 從助貸到助保


說到底,金融產品主要分為三類:借貸、理財和保險。


“現在借貸和理財的大門都被堵上了,大家才開始把眼光轉向保險。”多位金融科技平臺的創始人都注意到,互聯網保險的市場正在爆發。


過去三年,很多互聯網保險模式被證偽,但也有一些模式跑通,並開始實現盈利。


金融科技往保險轉型,有機會嗎?


“機會非常大,中國金融的線上需求是一個慢慢覺醒的過程,最開始是理財,接著是借貸,而現在是保險。”一家金融科技平臺的創始人許安在調研過市場之後發現,保險市場正處在一個巨大的上升紅利期。


做電商、遊戲、保險甚至搞風水,金融科技轉型大戰剛剛開始……


測試過幾組數據後,許安發現,理財用戶往保險轉,比借貸用戶更容易。


“借貸用戶本身缺錢,溫飽都解決不了,何談保險需求?”許安發現,借貸利率超過24%的用戶,保險轉化率都極低。


那麼,對借貸用戶就完全不適合銷售保險嗎?


許安認為,答案是“未必”。


借貸用戶偏年輕化,90後更是主力軍,而現在互聯網保險的購買用戶,也是90後佔大多數。


“一些習慣分期購買商品、消費習慣超前的年輕用戶,其實和保險的購買用戶是重合的,需要從借貸用戶的池子裡,把這些好用戶淘洗出來。”許安認為,借貸用戶需要挑選。


而理財用戶和保險用戶,有天然的匹配度。


理財用戶也分為好幾層。


對於高淨值的用戶,年金險是搶手貨。


“現在很多理財產品暴雷,理財用戶對理財產品本身的信任度也在降低,這時候給他們推薦保本保息的保險年金產品,對方接受度極高。”許安稱。


而對於一些投資金額較低的理財用戶,更適合推健康險等綜合保險產品。


“這些用戶家有餘錢,對於保障家庭和個人的保險產品需求很大。”許安表示。


同時,這些理財用戶已有過在線上購買金融產品的經驗,所以對於線上購買保險的接受度也很高。


“我們家的數據已經跑出來了,效果很好,現在我正在嘗試提高轉化率和客單價。”許安稱。


“當然,保險產品和理財、借貸產品都不同,這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領域,賺不到快錢。”許安認為,以前賺了太多快錢的平臺,未必能看上這個領域。


但因為不能賺快錢,且保險的監管很嚴,許安反而覺得值得佈局。


在這裡,賽道已經劃好,沒有人可以偷奸耍滑,或者攪亂行業,“在這個賽道上可以跑得長遠”。


04 劍走偏鋒


目前,除了上述轉型嘗試外,to B、出海、虛擬信用卡、供應鏈金融、小微企業貸等等領域,都還存在機會和可能。


但還有一些平臺不準備走正規之路,劍走偏鋒,試圖打擦邊球。


“貸款用戶不會購買商品,但這群用戶對遊戲卻有濃厚的興趣。”一家現金貸平臺的產品負責人徐文康稱,這樣的轉型和用戶畫像更匹配。


於是,他們平臺上線了幾款自主研發的小遊戲,比如棋牌、捕魚。


“我們激活用戶的方式就是給他發短信,比如告訴他,送了他1萬枚遊戲幣。”徐文康稱,“響應率可以到10%,免費的東西大家都有興趣。”


遊戲也確實賺錢。“有不少用戶繼續充值玩遊戲。”


但是,上線才3個月,項目就被相關部門警告叫停。


“說我們涉及賭博。”徐文康稱,遊戲確實能較好地激活用戶,但邊界不好把握,忙活了半年的轉型,一夜歸零。


目前,嘗試遊戲的平臺都遇到了一個較為尷尬的問題:如果想賺錢,就可能越界;如果不賺錢,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在哪兒?


除了遊戲,還有少量的玩家嘗試上線了風水、算命或者星座等項目。


“說實話,這些項目都很暴利。”一家平臺的產品負責人透露,他們賣了很多付費諮詢“風水”的產品,“風水大師每天的諮詢訂單都爆滿”。


他們甚至還開始賣“轉運珠寶”,一款價格為399元的轉運珠,已銷售了400多單。


“但是這些產品都有點擦邊球性質,屬於封建迷信。”該產品負責人稱,他們漸漸會往星座和塔羅牌上轉,“星座和塔羅牌就是娛樂,而風水和算命就是迷信”。


對於這些擦邊球,平臺方看得很透徹:“就是為了再賺一把快錢,並不是長久之計”。


“現在轉型最大的問題,不是轉型的方向,而是轉型的心態。”許安稱,他和很多平臺的人聊,大部分人還是沉浸在賺快錢的快感中,無法自拔。


對於那些又苦又累的模式,他們都看不上。


“金融本來就應該是一個薄利的行業,而非暴利的生意。”許安認為,未來,金融科技不太可能再賺到快錢,如果不扭轉心態,就會完全出局。


做電商、遊戲、保險甚至搞風水,金融科技轉型大戰剛剛開始……


在巔峰時期,市場上有3000多家P2P平臺,消費金融平臺也有上千家。


真正的轉型大戰,其實還沒有到來。


“大家還在陣痛中,沒有緩過神來。”許安認為,明年年初,真正的轉型大潮才會到來。


在這波洗牌浪潮中,能活下來的唯一方式,是扭轉心態,走向合規。


*文中受訪者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