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指數:上海排第1,蘇州從前3跌落至第7名

隨著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效應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佔全國約1/5土地面積的長江經濟帶地區,貢獻了全國2/5以上的經濟總量,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全局中的重要支撐帶。在長江經濟帶區域戰略穩步推進的同時,各沿線城市的協同發展程度如何?

11月24日下午,華東師範大學發佈了“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19)”(下稱“報告”),這是該指數第5次對外發布。從報告看,在長江經濟帶各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中,上海連續五年位居榜首,龍頭作用顯著。110個城市與上年相比,各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差距呈縮小趨勢。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指數:上海排第1,蘇州從前3跌落至第7名

具體來看,協同發展能力前十強城市依次為:上海、南京、杭州、武漢、成都、重慶、蘇州、長沙、無錫、寧波。相比2018年的指數,其中杭州在2019年的排行榜當中提升1位位居第3,而蘇州則從前三甲落至第7名。武漢、成都、重慶分別在2019年的排行榜當中提升1位。

在發佈會上,指數研製首席專家、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教授表示,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空間差異明顯。總體呈現東高西低、省會城市和沿江沿海城市較高的態勢。

曾剛進一步分析,長江下游地區是協同發展能力高值集聚區,城市間協同發展能力水平差異不大,存在上海、南京、杭州、蘇州、寧波等多箇中心,已步入較高水平的一體化階段;長江中游地區的協同發展能力居中,中心對周邊的“虹吸效應”大於“輻射效應”,僅存在武漢、環長株潭和環鄱陽湖三個中心,且很多省會城市本身的協同發展能力較高,但周邊城市協同發展能力一般;長江上游地區的城市除省會外協同發展能力普遍較低,區域內的協同發展能力空間差異較大。

發佈會後,與會專家,上海市社聯黨組書記權衡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區域一體化發展如今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經濟全球化的前提也是區域化,如何將區域化一體化刻畫出來?從這點來看,利用協同發展的指數能比較形象地刻畫區域之間的分工合作,區域間內在的聯繫性以及互補性。

“這四大領域19個核心指標的評價體系,大致能把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社會發展,包括生態產業之間的這種內在聯繫刻畫出來,揭示出長江經濟帶下一步怎麼樣在高質量發展,能夠更好地發揮引領和推動作用。”

權衡說,長江經濟帶這個區域從下游到中游再到上游都有比較紮實的基礎,包括經濟總量、人口的集聚,科技競爭力、對外的影響力、開放的程度等等。“這個經濟帶能在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先走一步,所以通過指數的編制,也能引導各個地區在協同發展協調發展方面,能夠起到相互的引領。”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為40萬億元,佔全國的44.1%,比2015年提高了1.8個百分點,3年年均增長7.8%。在經濟總量穩步增加的同時,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全國248個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中,長江經濟帶有81個。

商務部近日發佈的數據也顯示,1至10月東、中、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增長6.8%、6%和5.2%,長江經濟帶實際使用外資368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佔全國比重達4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