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搭上“東部快車”,安徽的“高光時刻”到了?

12月甫一開始,安徽可謂喜事連連。

1日上午,京港高鐵商丘至合肥段、鄭州至阜陽高鐵開通運營,至此,安徽16個地級市全部實現動車通達,省會合肥的“米”字形高鐵格局也得到進一步完善;

搭上“东部快车”,安徽的“高光时刻”到了?

當天晚些時候,《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明確將安徽全域納入規劃範圍,同時,合肥、蕪湖、馬鞍山等安徽8市與上海、南京、杭州等市一樣,同屬長三角中心區。

搭上“东部快车”,安徽的“高光时刻”到了?

儘管此前已有不少關於長三角“擴容”的消息,對安徽而言,得到這份綱領性文件的“蓋章”認證,意義自是非常——全面“入長”,距其第一次應邀參加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已過去11年。

根據《綱要》,安徽與江蘇、浙江要發揮比較優勢,“各揚所長”,強化分工合作、錯位發展,提升區域發展整體水平和效率。

發揮安徽創新活躍強勁、製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等優勢,推進皖江城市帶聯動發展,加快合蕪蚌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樣板區。

不過,從“一市兩省”到“一市三省”,雖然發展空間和潛力更大了,但長三角內部的差距也在拉大,多位區域經濟專家在受訪時均談到,要實現一體化,安徽必須“起來”。

機遇面前,這個中部省份能否搭上“東部快車”?

01

在最新印發的《綱要》中,“安徽”被提及12次,與“江蘇”持平。

也因此,有評論認為,這是近年來安徽為數不多的“高光時刻”,畢竟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個省份都不太有存在感,也未獲得更多政策加持。

此番全面入“長”,安徽已等待多時。

早在199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抓住機遇、開發皖江、強化自身、呼應浦東、迎接輻射、帶動全省”的戰略決策,把目光聚焦長三角。其後,“融入長三角”“東向發展”等成為地方發展的重點。

直到2008年,長三角開始接納這位“近鄰”。

當年9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印發,“泛長三角”進入高層視野,原本由江浙滬兩省一市主要領導參加的座談會隨即“擴容”,安徽省黨政主要領導首次應邀出席。

2009年,安徽作為正式成員,出席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

一個重要信號來在2016年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安徽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8市被明確納入長三角城市群範疇。

放到城市層面來看,截至今年10月,安徽16個地級市已全部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

這一城市合作組織,成立於1997年,是長三角地級以上城市自發組成的議事平臺,通常被外界視為長三角成員的“身份象徵”。為此,當時即有評論指出長三角將全面擴容,“吃下”整個安徽。

2010年,合肥和馬鞍山成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單位;

2013年,蕪湖、滁州、淮南加入;

2018年,銅陵、安慶、池州、宣城加入;

今年10月,蚌埠、黃山、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陽正式加入。

可以說,從第一次參加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至今,安徽用11年時間,換來了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一席之地。

按照《綱要》說法,安徽和江浙滬,作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責任主體,要明確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制定具體行動計劃和專項推進方案,把規劃綱要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02

換個角度看,喜提長三角會員的背後,正是安徽的尷尬之處。

居中靠東的區位條件,奠定了其不可改變的“鄰居”地位,加上自古以來的山水相連、人緣相親、文化相通,都讓安徽沒有理由不尋求與江浙滬更親密的往來。

儘管按行政劃分,安徽與江浙滬同屬華東,但以經濟水平劃分,安徽則屬於中部地區。

用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的話說,安徽一直是“腳踩兩隻船”,它自然更希望與發達地區緊密合作;

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則表示,安徽加入長三角在意料之中,融入力度也很大,但目前其經濟特徵仍與中部地區更相像。

2016年底印發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國土面積102.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10.7%;2015年底人口3.65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6.5%。

受訪專家認為,全面入“長”並不影響安徽的中部身份,“不矛盾”,相反,對長三角而言,“擴容”之後的內部差距,是肉眼可見地被拉大了,必須儘快想辦法化解。

搭上“东部快车”,安徽的“高光时刻”到了?

經濟總量不用多說,安徽去年剛突破3萬億,而江蘇已然奔著10萬億的方向去了。

根據2018年的人均GDP計算,安徽約為4.7萬元,浙江約9.8萬元,江蘇約為11.5萬元,而最高的上海達到13.5萬元。換言之,安徽人均GDP僅為上海的35%。“這和京津冀的情況比較類似。”

從去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安徽城鎮/農村居民分別對應34393元、13996元,距第三名江蘇仍有不小差距(分別為47200元、20845元)。

搭上“东部快车”,安徽的“高光时刻”到了?

2018年江浙滬皖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比

根據《綱要》提出的發展目標,到203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其內涵包括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城鄉區域差距明顯縮小,公共服務水平趨於均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實現,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

如此看來,一體化之路,任重道遠。正如陳耀所言,“安徽不起來,不成。”

03

毫無疑問,上升為國家戰略後,長三角一體化真正按下了“快進鍵”。而縮小內部差距,不是沒有考量。

今年7月,官方宣佈將由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之時,就有觀點認為,示範區雖未包括安徽城市,選擇這一經濟發展水平不是非常發達的區域,“可兼顧長三角相對發展落後一點的地區,特別是安徽。”

按照《綱要》要求,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要“發揮上海龍頭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

那麼,安徽的長處是什麼?

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早前公開表示,

安徽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方面軍,要科學把準自身定位,揚創新之長,努力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揚產業之長,努力打造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揚區位之長,努力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副中心;揚生態之長,努力打造長三角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樣板區。

資料顯示,安徽擁有高等院校110所、科研機構5360個,目前,其正全面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蕪蚌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創新主平臺建設,並啟動了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加快量子通信產業發展,這正是安徽所長。

公開報道顯示,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全球首臺光量子計算機、全球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幹線”等一批重大成果均為“安徽首創”。

同時,依託科大訊飛等重點企業,安徽的智能語音產業也做出了一定規模。

據統計,2018年安徽智能語音產業規模達到650億元,同比增長30%,中國聲谷入園企業達到433家,同比增長102%。今年,這一產業產值有望突破800億元。

以合肥為代表的安徽“方面軍”,志在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按照官方表述,安徽將積極與滬蘇浙共同構建科技創新共同體,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融合,促進高質量發展。

不過,陳耀等專家在調研中發現,儘管安徽有“技術”,但不少科技成果並未就地轉化,而是跑到其他更好的地方去了,安徽未來能否優化環境,吸引、留住優勢資源,是其崛起的關鍵所在。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