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這兩個地方曾經是普寧的縣城,其中一個現在不屬於普寧管轄

潮陽貴嶼歷史上曾經是普寧縣治所在地,據《普寧縣誌》載,首縣治衙門設於戎水都民舍處,古城初建成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至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才遷往厚嶼(今洪陽)。1949年7月1日,普寧縣人民政府在流沙成立,縣城改設於流沙,故普寧有二個故城。

這兩個地方曾經是普寧的縣城,其中一個現在不屬於普寧管轄

潮陽縣城:文光塔



一、潮陽縣緣何析出三個都設立普寧縣

潮陽置縣於東晉隆安元年(397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明嘉靖年間,隨著人口增長和土地開發,潮州府潮陽縣西境洋烏、戎水、黃坑三都日漸殷實富足,但三都離縣城一百七十餘里,“勢難遙制,重以山寇屢擾”。

這兩個地方曾經是普寧的縣城,其中一個現在不屬於普寧管轄

“飛龍人主”:張璉

然而,“張璉起義”才是設立普寧縣的真正導火索。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饒平人張璉,在今廣東饒平縣與福建平和縣交界的柏嵩關稱帝,改元“造歷”,號“飛龍人主”,國號“飛龍”,與明王朝對抗。 面對張璉的起義,朝廷派提督張皋等率大軍,會合贛閩二省官兵,對張璉進行正面進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朝廷派兵鎮壓張璉農民起義後,為加強統治,巡按陳聯芳、 提督兩廣都御史張臬上疏建言“宜割三都設縣治,以便統馭,取名曰普寧”,朝廷允行乃設。《潮陽縣誌》記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析潮陽縣洋烏、戎水、黃坑三個都建普寧縣。

這兩個地方曾經是普寧的縣城,其中一個現在不屬於普寧管轄

饒平縣:飛龍廟

《明世宗實錄》對澄海、普寧置縣的原由、經過和朝廷的批准時間等均有清晰完整地記載。該《實錄》卷五一七記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事,其中載:“丁未,提督兩廣都御史張臬、紀功御史段顧言,各條陳廣東善後事宜,戶部獲行三事:潮州海陽之闢望為倭奴入寇門戶,宜設一全縣以增潮南之藩蘺,應割都圖者七;潮陽之戎水,宜設裁減一縣,以控扼海豐、惠來、長樂(今五華)三縣之要衝,應割都圖者四;……疏上允行,乃設澄海縣於闢望所,普寧縣於戎水”。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1563年2月20日)明朝廷批准析潮陽縣西境的洋烏、戎水、黃坑三都地域取“普遍寧謐”之意,首置普寧縣,並建築城郭。

這兩個地方曾經是普寧的縣城,其中一個現在不屬於普寧管轄

普寧首治:貴嶼故城

二、潮陽貴嶼曾經是普寧縣首治所在地

潮陽貴嶼曾經是普寧縣治所在地,《普寧縣誌》與《潮陽縣貴嶼鎮志》均有記載: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普寧縣第一任知縣趙鉞到任,縣署寄設在潮陽縣戎水都的民舍。循建築及稱謂等辨蹤,普寧首縣治的城郭,應在今潮陽貴嶼的南安、北林二鄉境內,判斷的依據有五:其一,今南安學校(楊家祠)西側有“烏門樓”之舊名沿用至今,“烏門樓”即為當時縣衙;其二,城牆廓尚存,兩鄉圍牆合攏成一統,周圍有城河道,符合古都邑必設城池以資防守之建制;其三,闢六門:東門名“文恬”、西門名“武縝”、南門名“清平”、北門名“樂利”,還有“水門”和“進賢門”。進賢門為官吏出入處,若非縣治,何來“進賢”之稱;其四,兩鄉現存文祠、天后廟、關帝宮之稱;其五,城外有六通庵、西興寺、南勝觀、北極院,符合縣治外“東庵西寺南觀北院”之佈局。

這兩個地方曾經是普寧的縣城,其中一個現在不屬於普寧管轄

這兩個地方曾經是普寧的縣城,其中一個現在不屬於普寧管轄

如今,普寧第一故城(即貴嶼古縣治城郭)遺址風貌猶存,在南安、北林兩村境內,尚有一段舊城牆,四周有護城水道(即護城河),古城城樓雖經幾百個春風秋雨,但完好無損,鎮內至今尚保留著文祠、關帝宮、雙忠公行署、大魁樓、先達祠、湄洲古寨門、東庵、西寺、南觀、北院八角樓等一批當年古縣治的古建築,被譽為“露天的古建博覽館”。

這兩個地方曾經是普寧的縣城,其中一個現在不屬於普寧管轄



三、貴嶼和洪陽兩地均發現“去思碑”

值得一提的是,在首任普寧縣令趙鉞離任之後,百姓為感其功績,在萬曆元年立“去思碑”,彰顯其德,碑文內容為:“父母趙侯,諱鉞,號懷泉,福建長汀人。嘉靖乙丑(1565年)受命知普寧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貴嶼。時難民瘼,侯憫之。處官猶家,愛民如子,廉激庶頑,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調留慟震野。愛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終譽。萬曆元年癸酉(1573年)仲冬耆民楊希翼、蘇俊德、楊希耿等立”。

這兩個地方曾經是普寧的縣城,其中一個現在不屬於普寧管轄

“去思碑”是官員離任後,當地百姓懷念這位官員所立的碑記。現該碑嵌於貴嶼鎮北林村北宮的三山國王廟外牆上,座離地40釐米,高235釐米,寬90釐米,碑身有斷摺痕,碑額書“去思”二字,是一幀不可多得的明代書法藝術,其碑文堪稱一篇出色的古文小品。碑文中既有立碑對象的簡介,又道明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從潮陽拆置普寧縣,姓趙的來任普寧知縣,因縣城未建而在貴嶼辦公。接著進一步闡明立碑緣由是因為這位知縣在簡陋的環境裡處官如家,同情民間疾苦,愛民如子,清廉為政,贏得普寧及潮陽士民愛戴。

這兩個地方曾經是普寧的縣城,其中一個現在不屬於普寧管轄

這兩個地方曾經是普寧的縣城,其中一個現在不屬於普寧管轄

無獨有, 去年有人發佈的文章《普寧第一塊去思碑在貴嶼,咱大洪陽也有,不過它已……》稱:“今天小編接到一位洪陽朋友的報料,說在洪陽鎮南門附近有一塊殘缺不全的去思碑,因為石碑已經不全,沒有辦法看出來是懷念普寧的那一位官員”。但願這塊“去思碑”,也是當地百姓為謳歌那些“愛民如子、清廉為政”的離職官員而立的碑記吧。同時,也希望能夠聽到相關部門已經把這一塊石碑收藏好的消息。說不定普寧洪陽的這塊“去思碑”跟潮陽貴嶼的“去思碑”有著某種歷史上的關聯呢!

這兩個地方曾經是普寧的縣城,其中一個現在不屬於普寧管轄

普寧洪陽:故城原址

四、普寧後任知縣劉鈍營建“洪陽城”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普寧首任知縣趙鉞到任,縣衙初置於戎水都(今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境內)貴嶼村,但因建縣後“徭役供乞等項”陡增,朝廷缺乏對新縣治的後續財政支援,縣治城池遲遲未能修築。 據《普寧縣誌》載:明萬曆三年(1575 年),方李七姓呈請移縣治於黃坑都厚嶼地區,並表示“願舍二家地為縣址”,“割居地立衙宇”,知縣劉鈍出於對經費方面的考慮,放棄了營建戎水都貴嶼的臨時縣治,於厚嶼(今洪陽)營建城垣,因地處洪山之南,故又稱“洪陽城”。萬曆十年(1582年),“洪陽城”開始建城牆,周長2000米左右,高6米,門共四座,稱凝和、阜財、迎薰、拱極,其上都有樓。同年,又環城浚溪為濠。是年,洋烏、戎水兩都劃屬潮陽縣,普寧縣僅存黃坑都,分上社、中社、下社,面積456平方公里。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知縣趙獻遷縣治至厚嶼(今洪陽),洪陽自此開始成為普寧縣的縣治及文化中心,“洪陽城”也因此成為今日普寧的第二故城。

這兩個地方曾經是普寧的縣城,其中一個現在不屬於普寧管轄

這兩個地方曾經是普寧的縣城,其中一個現在不屬於普寧管轄

洪陽故城:全景圖

“洪陽城”城內東有東關帝廟、龍慶庵,西有孔廟之學署、聖殿,東北有城隍廟、文昌閣(即民族英雄林則徐病逝處)等,北門東側有福慧庵。當時“城高二丈零五寸,周圍七百丈,闢四門,門各有樓。四門相去中間,各有敵樓,門左右各有窩鋪,繞城浚溪為濠。至於“洪陽城”城外四向建築佈局,即韓文公祠、昆岡書院、雨堂庵和洪山寺,這四址為普寧古八景之三,即昆岡松韻,靈匯甘泉和洪寺幽深,騷人墨客吟跡甚多。

這兩個地方曾經是普寧的縣城,其中一個現在不屬於普寧管轄

舊縣衙前太平橋上的石獅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縣長曾友文拆除城恆、闢原城街為中山馬路,修百里橋,建中山橋。今故城僅存城基遺址、水關、南門門道。洪陽古城,也稱普寧古城,是自萬曆十四年(1586年)至1949年363年間普寧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這三百餘年放在歷史長河上看似很短暫,但其所涵蓋的歷史文化遺存卻是非常豐富的,是普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附件:普寧置縣大記事】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正月,朝廷批准析潮陽縣西境洋烏、戎水、黃坑三都地域新置普寧縣。

嘉靖四十四年(1565),普寧首任知縣趙鉞到任,縣衙暫寄於貴嶼民舍。

萬曆三年(1575),知縣劉鈍定於厚嶼(今洪陽)營建縣城,始建普寧縣衙、城隍、普寧學宮。

萬曆十年(1582),開始建城牆,周長2000米左右,高6米,門共四座,稱凝和、阜財、迎薰、拱極,其上都有樓。同年,又環城浚溪為濠。

萬曆十四年(1586),知縣趙獻遷縣治至厚嶼,即今洪陽,洪陽自此開始成為普寧縣的縣治及文化中心。

清順治十二年(1655),鄭成功部將率兵攻破普寧城,將城牆夷為平地,並拆卸官署、學宮瓦木運往揭陽城固防。

順治十三年(1656),知縣張如榜督民夫將城牆修砌如舊。

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二十二日,潮州鎮總兵劉進忠反清,派部將劉斌佔據普寧城,至十六年六月,劉進忠降清,普寧城復歸清廷統治。

康熙四十年(1701),安定枚(鑲紅旗人)任普寧知縣,在任期間,廣施德政,深受百姓愛戴。離任後百姓將縣衙周邊一書齋改建為“安公祠”,塑石像紀念。

雍正五年(1727),藍鼎元任普寧知縣,在任期間破獲一批疑案,留下諸多傳奇故事。

乾隆七年(1742),知縣蕭麒趾倡建培風塔於城東。

乾隆八年(1743),知縣蕭麒趾建昆安書院於城東,並將後樓閣設為韓文公祠。

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十九日,欽差大臣兼廣西巡撫林則徐抱病奉旨往廣西赴任,行次普寧,二十二日,於普寧城中文昌閣病逝。

同治十年(1871),潮州鎮總兵方耀於城外東部奪地建府“德安裡”。

民國九年(1920),於普寧學宮創建普寧縣立第一中學。

民國十四年(1925),普寧縣第一個共產主義青年團支部在普寧學宮(縣立第一中學)內惠風亭成立,學生方思瓊(方方)任支部書記。

民國三十三年(1944),12月15日,日本侵略者佔領普寧縣城,18日日軍退去。

民國三十四年(1945),1月28日,普寧縣城第二次淪陷, 31日,日軍退去。3月8日,普寧縣城第三次淪陷。5月7日,侵略軍全部退出普寧境。

1949年5月1日,流沙解放。7月1日,普寧縣人民政府成立,經中共潮汕地委核准,定縣城於流沙。自此,洪陽不再成為縣治所在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