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劉挺軍:未來人壽保險:支付+服務一體化整合

“中國人壽行業、人身保險行業處於高增長期,我們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和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下一階段人口老齡化和長壽,中產階級的崛起,娛樂、教育、養老會成為未來消費主導性的風口。可能也是人壽保險行業轉型的內在驅動力。”泰康保險集團副總裁兼泰康健投CEO劉挺軍在今日(11月28日)“新浪金麒麟·2019保險高峰論壇”上表示。

劉挺軍:未來人壽保險:支付+服務一體化整合

劉挺軍

此前,劉挺軍曾表示,中國正面臨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齡化進程,這樣的老齡化進程正面臨養老、護理需求以及老年醫療需求兩方面挑戰。

未來,健康險是保險行業轉型升級的機會

過去,人壽保險是最大的,從08年到18年的數據發生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美國今天最大的保險公司已經不是壽險公司,最大的是健康險公司。過去大都會現在市值不到500億美元,現在健康險公司最大的是2200億美金,未來健康險是保險行業轉型升級的機會。

健康險發展面臨諸多的問題,一是產品角度定價比較困難,因為控費困難,定價困難。二是風險保障率不高,營銷員賣慣了壽險,對於健康險積極性不是那麼高。三是健康險控費是一個大的難題。健康險面臨很大的機遇,現在5000多億的健康險理賠支付佔整個醫保開支不到2%,發達國家像英國有10%,美國有20%,空間還是很大的。

互聯網引發流量入口爭奪,流量就是80後、90後,他們理財消費觀念和上一代完全不同,他們不是那麼容易被引導。互聯網衝擊傳播產業模式,特別是關係型營銷方式,隨著入局企業增多,流量入口爭奪更加激烈,與保險科技融合。互聯網領域裡面也會面臨潛在重要的競爭。未來核心不管你是保險業好,還是實體服務也好,抓住主要趨勢還是消費。

人口和消費,中國人口老齡化2035年達到4億,中國出生率現在快速下降,今年從去年1500萬出生人口降到1100萬。長期預算,悲觀情況下,2100年,我國總人口會掉到8億,人口老齡化同時,因為醫療條件的改變,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快速延長,現在平均預期壽命是71.6歲,2030年,預期達到80歲。這樣一個巨大的老年人群,老年人的醫療開支是社會平均5到8倍。它會高度很大的疾病負擔和社會養老醫療開支支出。

同時,如果進行積極服務產品的創新和引導,會把這樣一個消耗性行業變成一個產業。全球來看,醫療和養老都是佔GDP5%以上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中國汽車和房地產年銷售額就是14萬到16萬億,中國醫療保健開支佔GDP6%,未來會成長到16萬億元這樣一個大的規模中間,產業有巨大的機會。

一方面,需求側,老齡化、長壽帶來巨大的醫養需求,另一方面,供給側,無論從總量還是結構都存在嚴重的問題。一方面,千人床位跟發達國家接近,另一方面,千人醫師數和國際水平也很大的差別。千人醫師裡面如果把本科醫師和鄉村醫生替掉,真正主治醫師可能連發達國家一般都達不到,這是總量供給不足。

中高端市場,強調消費公平性,但是醫療領域中高端需求滿足不夠。

今天健康體系的佈局有一個結構性的缺陷,過去傳統上是以傳染病為主導時代佈局的,所以它大量的是綜合性醫院,以急性期治療為重點。急性期之前的家庭醫生預防,健康管理、慢病管理、老年人管理嚴重不足。中國醫院床位週轉率差不多9天左右,成熟市場管理的好,能夠做到不到5天,這就意味著同樣的醫院床位,國際上高效率運行可以支撐1倍的治療服務量。為什麼能做到這樣呢?因為他們有很好的家庭醫生體系,事前做預防、分級診療,之後可以把亞急性期放在家庭。

未來人壽保險:支付+服務一體化整合

劉挺軍認為,未來人壽保險或者人身保險廣義的未來的趨勢就是支付+服務一體化整合。

所謂支付就是保險,保險解決為誰買單的問題,如何買單,誰來買單的問題。單純靠現金的支付,滿足不了消費者對醫養的需求,對健康的需求,把服務進行深度整合。

從三個層面來講,微觀層面,支付+服務就是產品創新。《健康險管理辦法》,很大的進步就是把健康管理和相關費用能夠提升到20%比例,健康領域,服務就是產品本身。

產業層面、商業模式層面,意味著保險公司更有機會深度的,前層方式是甲方乙方,客戶向保險公司購買服務,更深度的服務就像凱撒,直接有自己的養老服務、醫療服務,把購買服務方式和深度融合一體化的方式加起來,就是所謂生態。

什麼叫生態呢?劉挺軍指出,就是供應鏈上三個階段,一是買賣關係,一次性交易,二是長期服務關係,三是合作共贏、深度融合、利潤分享的機制。

互聯網,80後、90後,科技賦能,產業互聯網的變革迫在眉睫。科技在幾個重要的領域會發生深刻的變革,比如說簡單重複的勞動,客服等等,這個很成熟,風險管理和定價、控費、反欺詐領域,提高效率,還有就是管理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當你做垂直一體化,比市場化買賣的競爭關係,怎麼變成內部體系,效率怎麼更高,就是靠的龐大專業化科技武裝中臺系統的推動。

保險公司深入進入到醫療養老行業有獨特的優勢。醫療和養老和其他行業不一樣,它不是賺快錢的行業,一個醫生培養需要8年,面對這樣一個問題,養老服務團隊的建設也是一個體系的系統,這個行業投資規模大,回收週期長,盈利也比不上金融行業,還有社會公益性的特點。這個世界上最適合做醫療和養老,教會是慈善目的,大學是科研的目的,醫院是公共責任,保險公司也是天然的匹配。保險公司擁有資金的優勢,產業協同的優勢,客戶的優勢。

保險行業未來會成為16萬億的支柱產業,它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部分,一是支付體系,支付體系就是保險公司,包括個人健康險、壽險,政府醫療保險、企業,還有藥品福利,就是藥品保險機構。二是服務提供方,包括醫院、專科、診所,包括健康管理,包括養老康復和照顧,同時還有藥品的研發和製造。

保險公司是一個服務業,也是一個基礎設施行業,所有的醫院也好,實驗室也好,診所也好,需要醫養不動產、基礎設施支撐,國外叫健康產業的基礎設施。所有這麼長的產業鏈,保險公司是在健康產業鏈龍頭支付地位。你在整個支付中間佔多少比重,決定你的話語權,你付費方式決定未來服務提供放一系列相互之間的合作,以及服務提供的一系列的方式。

所謂支付和服務一體化,並不是簡單的保險公司投資一個醫院、養老院,這邊是保險,這邊是投資,而是深度進行服務方式、計價方式深度融合。未來場景就是支付體系引導醫院、社區診所、養老照護機構、專科醫院、綜合醫院真正合作起來,把碎片化健康服務體系更高效率進行資源配置。

這是未來健康險或者健康產業轉型的方向,在支付體系引導之下,提高醫療基礎設施效率,整合碎片化的醫療系統。從被動控費、反欺詐向更大的人群健康和人群醫療方向變化。

在過去12年,聚焦老年化生命鏈產業,推動一場養老革命。理解養老革命就是生活方式革命,過去都說在家養老最好,現在,在養老社區最幸福,讓高品質的養老走進千家萬戶,不是隻有富人才能享受的起,讓治療以醫療為中心轉變為價值醫療。

保險行業不是一個傳統行業,未來一定在中國人邁向美好幸福生活的道路上真正能夠去實現為人們的健康、長壽、富足提供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