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桃江縣旅遊——桃花江景區

南流經界底至中間江納大勒裡水, 西流受山口水,轉南流經田洞至案底村出臨桂縣板屋;續南流,經江背底,下西山,途受寨底、巖山、湯家、下空、新寨、馬安諸水後,經新建,潮田納留村水,折樂流經白因、莫邊、受木葉寨水續東流經潦塘,龍頭納金陵水,至橋頭村變入靈川境。沿塘東、日、欖頭,納南村水,出桂林市,經財貿幹校,折北流至庭江洞,又入靈川境石巷村,至般埠頭納法源河水,再流入桂林市水南村,受社塘水折東流至燕水 ,受道光水,折南流經白塘、穿工農村至敦睦村北彎向東流,穿湘桂鐵路,西門橋南門橋,一支向象鼻山流入灕江,另一支南下 山麓流入灕江。

桃江縣旅遊——桃花江景區

流域地形西北商東南低,平均商程255米,幹流平均坡降0.92%。流域年平均降雨裡1900~2000毫米,調查最大流量840立方米每秒(1885年),實測最小流量0.66立方米每秒(1972年),年平均流量11.6立方米每秒。流域內有水庫6處,總庫容2.48億立方米。沿河谷兩側多為石山,除局部為砂岩外,大部地區屬灰巖。地面標商在148.0~151.0米之間,洪水時易受淹沒,河寬一般在50~60米之間,河床深5~6米,河床坡降五仙壩至飛鸞橋為0.5%,飛鸞橋至面門橋為0.4%,洪水水面比降為0.22 ~0.33 。歷年來沿江河床上築壩攔水,僅在城區河段上就有堆砌石壩28處,成為桃花江上一種特殊景觀。明代以前,江水是流過寧遠橋(今南門橋)後折而南流,在雉山下匯入灕江的,直至明洪武八年(1375)桂林城南拓至西門橋、象鼻山一帶,為導陽江水為南城壕,在江水南流轉折處築虹橋壩,從而在桃花江距離最近的南門橋處開鑿了至象山一段的城壕。該段人工河道現長1200米,最大寬度30餘米,最窄處為23米,成為桃花江水匯入灕江的常年河道。而南流陽江故道易名寧遠河。沿河橋壩甚多,共20餘桃花江沿岸風景優美,蘊藏著極大的開發前景。桃花江河道彎曲迂迴,在城區地段形成一個大''S''形和兩個小''S''形共3個明顯的彎曲,從而形成了幾段景緻佳美的地方,尤以城區勝利橋(白巖山)至飛鸞橋(蘆笛巖)地段景緻最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