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心血虛和心陰虛問題於“心”,二者皆能引起心悸怔忡,少寐多夢

心血虛證 :心血不足,心神失養所導致的心悸怔忡,少寐多夢及血虛證候。

心血虛證 各種出血所致的血液丟失過多;或病後失養、飲食勞倦,損傷脾胃,致中焦氣血生化乏源等血液生成不足;或素體虛弱,或大病久病,耗傷氣血;或思慮太過,暗耗心血,正如《顧氏醫鏡》所云:“‘心主一身之血脈’。又云:‘心生血。’是心者,血之源,故心安則真血日生,惟勞心過度,則心血日耗。”《素問經注節解》亦云:“蓋心生血而為一身之主宰,善動多慮,其血易虧,病則緩弱,是其常也。”以上諸因,均可致心血日損而形成心血虛證。

心血虛證 心主血脈,藏神,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黃帝內經·素問》)。“心藏脈,脈舍神”(《靈樞經》)。心血旺盛,則才思敏捷,精力充沛,睡眠充足。若心血虧虛,神失所養,則心主神志的功能異常,出現心動不寧,精神意識思維的異常。若心血不足,則肝失所藏,肝血亦虛;血虛氣弱,影響及脾,脾氣亦虛,則易形成心肝血虛和心脾兩虛的病理轉歸,心肝血虛證,多表現為兩目乾澀,視物昏花,爪甲不榮,肌肉麻木,手足震顫,心悸怔忡,少寐多夢,健忘眩暈等證。心脾兩虛證,多表現為腹脹,腹瀉,納呆,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眩暈等證。

心血虛和心陰虛問題於“心”,二者皆能引起心悸怔忡,少寐多夢

心陰虛證 :心臟陰液不足,心神失養,虛火內生,神失潛藏所表現的心血虛證候和陰虛內熱證。

心陰虛證 多在心血虛的基礎上,陰虛漸致虛火內生而形成的;若平素肝腎陰虧或久病重病,耗傷腎水,或熱病後期,真陰不足,亦可致水不濟火,虛火內生。

心陰不足證 因在心血虛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故有心血不足證的病機表現。但血亦屬陰,陰血消耗,漸致陰不制陽,虛火內生,或陽熱亢盛,常表現為陰虛內熱證。若心陰不足,虛火內盛,消灼腎陰,腎陰亦虧,水不濟火,心火獨亢於上,腎水陰虧於下而形成水火失濟的心腎不交證,表現有陰虛火旺,火不歸元的證候:心悸怔忡不寧,心煩少寐,頭暈健忘,腰膝痠軟,遺精,五心煩熱等證。若心腎之陰虧乏日久,陰耗竭盡,陽熱極盛,格陰於外,則可見“陽盛格陰”的病理轉歸。正如《醫學集成》所云:“陰虛者,水虧其源,如口渴咽焦,引水自救;或躁擾狂越,欲臥泥中;或五心煩熱,而消癉骨蒸;或二便秘結,而溺如漿汁,或吐血衄血,咳嗽遺精;或斑黃無汗者,由津液之枯涸;或中風瘈瘲者,以精血之敗傷;凡此皆無根之火焰,有因火不歸源,皆陰不足以配陽,病在陰中之水也。”

心血虛和心陰虛問題於“心”,二者皆能引起心悸怔忡,少寐多夢

心血虛和心陰虛的鑑別分析

心血虛證 心悸怔忡,少寐多夢,眩暈健忘,面白無華,心緒不寧,爪甲唇舌淡白,脈虛無力。以心悸怔忡和血虛證共見為臨床特徵。

心陰虛證 心悸怔忡,少寐多夢,虛煩,盜汗,手足心熱,顴紅,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以心血虛證和陰虛內熱證並見為臨床特徵。

鑑別分析

心血虛證 心開竅於舌,主神明,主血脈,其華在面,若心血不足,則以心、神、面、舌、脈失於血的濡養而表現的症狀為主,如心失所養,心動不寧則心悸怔忡,“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蓋心主於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則心君自安矣。多因汲汲富貴,慼慼貧賤,又思所愛,觸事不意,真血虛耗,心帝失輔,漸成怔忡”(《重訂嚴氏濟生方》)。腦為元神之府,心藏神,“頭為天谷以藏”(《東醫寶鑑》),腦髓元神失於血之濡養則少寐多夢,健忘眩暈,張景嶽認為,不寐症,若因思慮勞倦驚恐憂疑所致者,“總屬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心血不足,唇舌、爪甲、顏面失於血的濡養,則淡白無華;心血虛乏,脈道不充,則脈虛無力。

心陰虛證 除具備心血虛證的心悸怔忡,少寐多夢的心神失養證候外,若因陰虛生內熱,虛火內擾心神,則虛煩,手足心熱;虛熱蒸迫營陰外洩,則為盜汗;虛火上炎,則兩顴紅赤,“虛損兩顴紅赤或唇紅者,陰虛於下,逼陽於上也。仲景曰:其面戴陽者,下虛故也……不眠恍惚者,血不養心,神不能藏也。時多煩躁者,陽中無陰,柔不濟剛也……盜汗不止者,有火則陰不能守,無火則陽不能固也……足心如烙者,虛火灼陰,湧泉涸竭也”(《景嶽全書》)。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均為陰虛有熱之象。

心血虛證和心陰虛證,就其臨床症狀而言,二者具備心悸怔忡,少寐多夢的共同症狀,但心陰虛證,因具有較明顯的虛熱徵象,即使能眠亦多夢易醒,概由陰虛陽亢,陽不入陰,心神不寧所致。正如《溫病條辨》汪按所云“不寐之因甚多,有陰虛不受陽納者,有陽亢不入於陰者……有心液虛者”。心陰虛證的心悸怔忡也較心血虛證重,並伴心煩症狀。

心血虛和心陰虛問題於“心”,二者皆能引起心悸怔忡,少寐多夢

心血虛證的臨床表現大致可分為兩種

一種屬心血不足,心神失養的證候:心悸怔忡,少寐多夢,眩暈健忘,心緒不寧;一種表現為血虛證的常見的症狀:面白無華,爪甲唇舌淡白,脈虛無力。心陰虛證的臨床表現亦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心血虛證共有的心神失養的證候:心悸怔忡,少寐多夢,

另一類是陰液不足,虛火內生的症狀:虛煩,盜汗,手足心熱,顴紅,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此即《證治匯補》所說的:“有陰氣內虛,虛火妄動,心悸體瘦,五心煩熱,面赤唇燥,左脈微弱,或虛大無力者是也。”總之,心血虛證和心陰虛證共同具備心神失養的證候,前者具有明顯的血虛證,後者具有明顯的虛熱證。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不可盲目試用,具體情況還需辯證。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需要諮詢的讀者,請關注我以後再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