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失敗就是自己打敗自己

失敗就是自己打敗自己

有些人遭受了多次的打擊和挫折,就會喪失奮發向上的激情,就會自我壓制拼搏的慾望,同時封殺自己的信心和勇氣,於是挫敗的心理就由此產生了。

有人曾經用兩種魚做了一個實驗。實驗者用玻璃板把一個水池隔成兩半,把一條鯪魚和一條鰷魚分別放在玻璃隔板的兩側。開始時,鯪魚要吃鰷魚,飛快地向鰷魚游去,可第一次撞在玻璃隔板上,遊不過去。於是鯪魚又開始了第二次,第三次……一直到第十幾次的攻擊,可是結果還是一樣,它永遠也吃不到鰷魚。於是,最終鯪魚放棄了努力,不再向鰷魚那邊游去。而讓人吃驚的是,當實驗者將玻璃板抽出來之後,鯪魚也不再嘗試去吃鰷魚!鯪魚失去了吃掉鰷魚的信心,放棄了已經可以達到目的的努力。

其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在犯著和鯪魚一樣的錯誤呢?希臘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自古希臘以來,人們一直試圖達到4分鐘跑完1英里的目標。人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曾讓獅子追趕奔跑者,但是也沒能4分鐘跑完1英里。於是,許許多多的醫生、教練員和運動員斷言:要人在4分鐘內跑完1英里的路程,那是絕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肺活量不夠,風的阻力又太大。

而當所有人都相信這已經成為一個鐵的規則時,羅傑·班尼斯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擊碎了所有醫生、教練和運動員的斷言,他開創了4分鐘跑完1英里的記錄。而更令人驚歎的是,在此之後的一年中,又有300名運動員在4分鐘內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由此可見,人的潛能和拼搏的慾望完全可以被一次次的挫折扼殺。回到鯪魚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最可悲的是,玻璃板隔開的不只是一次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而是抹殺了心靈的行動慾望和進取精神,而元兇卻是自己。生活中的挫折隨時會有,隨處可見,關鍵看你怎樣對待。

尼采曾把他的哲學歸為一句至理名言:成為你自己。的確,人生的成功與人生的期望密切相關。一個對生活、對自己失去期望的人,永遠不會成功。而一個懂得改變、順勢而生、笑對挫折的人,才會最終把成功擁在懷中。

曾有一次,著名的小提琴家歐利布爾在巴黎舉行一場音樂會,他小提琴上的A弦突然斷了,可是歐利布爾就用另外的那3根弦演奏完那支曲子。“這就是生活,”愛默生說,“如果你的A弦突然斷了,就在其他3根弦上把曲子演奏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