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20餘家媒體齊聚廣安看發展,聽聽他們對廣安說的話……

20餘家媒體齊聚廣安看發展,聽聽他們對廣安說的話……

20餘家媒體齊聚廣安看發展,聽聽他們對廣安說的話……

官方權威發佈平臺

9月3日至6日,由四川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四川省報紙副刊研究會、中共廣安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廣安日報傳媒集團承辦的全川報紙副刊編輯記者“小平故里行”採風活動在我市舉行。來自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省報紙副刊研究會、省級和全省各市州媒體部分專家、編輯、記者相聚廣安,用鏡頭和筆觸記錄廣安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變化。

在為期4天的採風活動中,各位專家、編輯、記者將深入鄧小平故里、華鎣山石林景區及廣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武勝縣、華鎣市等地參觀採訪,感受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廣安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並通過採訪報道,講述廣安故事,傳播廣安聲音,展示廣安形象。

現場情況到底怎麼樣呢?

請看小夥伴們從前方傳回的“消息”

20余家媒体齐聚广安看发展,听听他们对广安说的话……

迎接遠道而來的嘉賓

20余家媒体齐聚广安看发展,听听他们对广安说的话……

嘉賓報到處

小夥伴們趁機採訪了幾位“大咖”

聽聽他們是怎麼說的吧

劉為民:“用心用情講好廣安故事”

“希望借這次活動,借全川20多家媒體之手,講好改革開放以來廣安的發展故事,進而窺一斑而見全豹,講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故事。”四川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執行副主席劉為民,此次是他第五次來到廣安,在他看來,與20多年前他第一次來廣安相比,廣安無論是城市建設,還是經濟社會發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劉為民認為,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組織全川報紙副刊編輯記者到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家鄉——廣安開展采風活動,既是一次對鄧小平同志的感恩與緬懷之行,更是通過廣安變化看改革開放40年國家發展變化之行。

“我自己就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而整個新聞媒體行業,更是因改革開放而興。”劉為民說,自己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之後投身新聞媒體行業,不僅切身感受到改革紅利,更親眼見證了改革開放後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帶來的變化。

“廣安是鄧小平的家鄉,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改革開放40週年,作為時代記錄者的新聞工作者,更應來這個地方,用鏡頭和筆觸記錄廣安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變化。”劉為民說,對於這次活動,他還有自己的三點希望:希望新聞工作者要傳承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改革創新精神,在採風活動中,踐行“走轉改”,做出有生命力的好新聞;要學習鄧小平身上的革命精神,要有社會責任感,要儘自己所能,做好新聞事業,推動新聞事業高質量發展;要用心用情講好廣安故事,講好改革開放的故事。

雷健:以小見大感受改革開放40週年成果

9月3日,省報紙副刊研究會會長雷健抵達廣安,參加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全川報紙副刊編輯記者“小平故里行”採風活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雷健表示,在廣安舉辦該活動,就是以小見大展示改革開放40週年成果。

“正是因為有了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中國才會越來越強大,老百姓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好。”在雷健看來,在小平家鄉舉行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採風活動意義重大,“全川報紙副刊編輯記者到廣安採風,在小平家鄉感受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就是希望大家通過廣安的變化以小見大,感受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的成果。”

“變化太大了。”雷健此次來廣安,距離上次已經八年之久,“剛到廣安,還來不及走走看看,但從廣安南站到城區這一路下來,變化很大,讓人驚喜。”

作為一名高級編輯,雷健長期在四川日報社從事副刊編輯工作,他對副刊在融媒體時代如何“突出重圍”提出建議。

“如果說新聞是報紙的臉面,評論是報紙的靈魂,那麼副刊就是報紙的精神,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素養,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發揮著引領作用。”雷健覺得,副刊要在融媒體時代實現價值引領和文化擔當,就應該讓文化新聞“活”起來、“厚”起來、“動”起來。“文化新聞也應該在新媒體上做文章,以動畫、視頻等形式將新聞表現出來,讓文化新聞能“活”起來;還要注重挖掘文化內涵,讓文化新聞的內容更加厚重,更加有深度;同時也應該注重讓受眾參與進來,增加互動性,記者也要對受眾的評論做好跟蹤,並不斷更新文章內容,才是真正的互動。”雷健說道。

劉姝嵐:副刊是報紙的靈魂

“廣安是座充滿活力的創新城市,讓人覺得非常的親切。”9月3日,四川省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四川政協報社副總編輯劉姝嵐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道。

面對融媒體時代,副刊應該怎樣發展,劉姝嵐有著自己的見解。劉姝嵐說,隨著信息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新聞源的公開化、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新聞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

“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讀者對深度報道的需求就越強烈,因此,要提高核心競爭力,各家媒體就必須要加強對副刊品牌的打造。”劉姝嵐說,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副刊來說是非常好的發展機遇,因為新媒體平臺只是傳播手段,作品深度、關注面、寫作技巧水平才是最終需要的東西,所以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內容為王”,把副刊做深做活做精做出自己的個性,創作出具有地域特色與人文關懷的副刊作品,將新媒體平臺與報紙內容完美融合,才能實現新媒體與報紙的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副刊是一張報紙的精神和靈魂。”劉姝嵐說,作為地市級的黨報,廣安日報副刊要增加版面、增加欄目、增加策劃,做好深度文化的挖掘,要讓副刊體現出廣安地域的特點,將廣安本地有影響的歷史名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文積累通過副刊展示出來,這樣即使是第一次來到廣安的人,通過副刊就能瞭解到廣安的整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情況。

楊紅:保持地方特色 留住獨有韻味

9月3日抵達廣安報到之後,顧不上路途勞頓,楊紅便動身前往鄰水。“我想利用活動間隙,在廣安各個區市縣多走走看看。”作為四川農村日報副總編輯,這10多年來,楊紅每年至少會到廣安一次,對這裡有著深厚的感情。

“這10多年,我見證了廣安的發展變化。”楊紅說,廣安高舉改革開放旗幟,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尤其是農業發展非常有特色。廣安在農業農村改革、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綠色發展、農業產業脫貧等方面持續發力,是全省現代農業發展出經驗、出招數的地方。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廣安處處煥發出勃勃生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辦好報紙副刊意義深遠。”楊紅認為,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樣化,需要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

報紙副刊是承載、傳播當代思想的園地之一,更容易打動讀者、感染讀者、影響讀者。楊紅說,副刊是一種存盤和疊加,使報紙成為“耐用品”,生命力更加旺盛。報紙副刊服務於地方發展是多方面的。“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這正是報紙副刊的價值所在。

此次到廣安參加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四川省報紙副刊編輯記者“小平故里行”採風活動,楊紅希望能和眾多媒體人一起深入探討如何辦好副刊,推進和繁榮地方文化發展。對此,楊紅有著自己的見解。“保持地方特色,留住獨有韻味,是副刊的使命。”楊紅認為,推動地方文化繁榮發展,最重要的是充分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激發讀者的地域親切感和自豪感。同時,注重將可讀性與引導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弘揚時代主旋律,使報紙副刊更好地發揮引導、鼓舞、啟迪、愉悅人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