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稻曲病是如何產生的?如何防治?

努力就好


現如今,水稻已經成為大部分家庭的主要的主食,已經是我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但種植水稻,也要注意水稻的病害,稻曲病就是水稻常見的病害之一,如果發生稻曲病,會對水稻造成很大的影響,嚴重的,還會造成水稻減產,造成經濟損失。



但稻曲病是如何產生的呢?產生之後我們需要如何防治呢?這是一個值得學習的問題,稻曲病,又叫谷花病,黑穗病,清粉病,這種病不會發生在水稻的其他部位,只會出現在水稻的穗上,所以查看水稻有沒有染上稻曲病,仔細觀察水稻的穗芽就行了!



稻曲病發生在穗部上面的穀粒,感染稻曲病的穀粒會形成一種菌絲慢慢向外膨脹,最後漲破穀粒呈現裂開形狀,樣子是淡黃色的硬塊物,就是我們稱為菌絲孢子,屬於子囊菌亞門真菌,水稻會感染這種病菌源自於泥土裡含有這種病菌或者種子上附有病菌孢子,在種植的時候,種子上的孢子已經初步感染,形成這種病菌。



這種病菌發病的溫度剛剛好是水稻抽穗的發展期,這個時間的溫度剛剛好讓孢子病菌大肆發展,平均在24度到32度,這個溫度給病菌孢子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如果溫度過低或者過高,這種病菌都難以快速增長,比如高於36度或者低於12度病菌難以生長,抽穗楊花這個時間段,如果遇到大雨,或者一下子潮溼溫度低,發病最嚴重,還有氮肥過量也會加重病害的發生。



種植水稻的時候,需要選擇抗病毒品種,比如選擇我國南方大規模種植的,揚稻三號,廣二104等等,這些品種都能有效的抵抗稻曲病,避免稻田裡有稻曲病菌留下,應該在種植水稻前,進行深耕細作,還有在水稻發病的時候及時把發病的水稻銷燬處理,避免重新進入稻田,把握施肥技術,基肥要足,避免過量使用氮肥,勤快換水,成熟期稻田保持見幹見溼。



稻曲病主要以預防為主,勤發現,勤解決,避免二次感染,大規模感染,精心照顧稻田,才能更好的預防,提高產量,提高質量。


鄉村小拓客


稻曲病,就是水稻稻穗上出現的膨脹型的黑穗子,對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有比較嚴重的影響。稻曲病病菌是真菌,通過在水稻破口期侵染水稻從而發病,形成膨脹型的、外部有很多黑綠色熒光的孢子。那麼,怎麼防治稻曲病呢?

稻曲病主要是通過在土壤、秸稈以及種子上殘留的病菌繁殖進行擴散、侵染。一般來說,種子在播種之前都會經過包衣或者藥劑浸種的方式處理,所以在種子上殘留的稻曲病孢子基本不會對水稻的生產產生影響。因此,能夠對稻曲病的發病產生影響的是在土壤和秸稈中殘留的孢子。這些孢子在經過越冬之後,形成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這些孢子在水稻破口期及抽穗期是最主要的侵染時期,致使稻曲病的病害發生。從而形成膨脹型、外部包裹黑綠色熒光孢子的病穗。這樣的病穗收穫之後,會汙染正常的水稻籽粒,使得水稻籽粒外觀差、品質下降,對收入有很大的影響。

至於說防治,首先是對種子的處理。可以包衣也可以藥劑浸種;其次是土壤和秸稈的處理。秋收之後深翻,將菌核深翻地下,減少孢子的擴散幾率。而對於耕地中殘留的秸稈,要麼焚燒處理,要麼打捆離田,減少田面中殘留的菌核數量。如果田間發病,最好是割除病穗並帶離田外,減少病害的擴散。最後就是藥劑防治了,在破口期、抽穗期使用咪鮮胺、多菌靈、井岡黴素等殺菌劑進行藥劑防治,防治要及時。並且要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氮肥過量也會增加稻曲病的發病幾率。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上世紀的八五年我去瀋陽市的渾河農場考查水稻種,在他們燈塔大荒地的大範圍試範田遼粳五號(審定前為s56)地塊發現在稻穗有幾個指甲大的黑色菌狀球,到渾河農場水稻專家,遼粳五的培育者楊勝東,特意諮詢了這個事,當時楊老師上海南島考種去了,他兒子說前一天楊老師去燈塔考種沒發現這個。後來確認是稻曲病菌球,在遼寧稻區首次發現。第二年大暴發,後來總結:一,品種關係,含有秈稻基因的直穗型品種,易染病。二,直穗型水稻品種抗倒伏,當時剛分田到戶(承包責任制),都有追求高產的願望,由於對水稻栽培管理技術的不成熟,盲目給大水大肥導制貪青徒長。三,破口期空氣溼度大。當時的防治藥是井岡黴素,管理措施是因苗管理,控水控肥。年輕時有長輩對我說:“你爺爺(曾獲得遼陽縣勞動模範)長說,農業活粗如泰山,細如牛毛”。我想成功人士都能有這個體會。


歲月如歌123512508


正所謂的水稻《麴黴》病的發生於水稻生殖後期中的水份與瀑雨水的,時光時雨的天氣的出現,使水稻在灌漿期受細菌感染入侵而成。

水稻麴黴病的發生率的多與少,系是各品種間的種性而定的,有抗性強的品種少發生或不發生的,之說是因種而多少,最主要的後期管理,必要增施鉀鈣肥的補充和後期的乾溼排與灌的露田塊的管理是直置關聯灬麴黴菌病的發病率輕重重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