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密探零零發


張之洞是晚清最有名的洋務領袖之一,說起來非常有意思,張年輕在京做言官時是有名的清流骨幹,經常舞文弄墨,針砭時弊,後來外放山西巡撫,竟然變成了一個低調務實的實務型官員。張之洞在湖北擔任湖廣總督多年,期間興辦洋務,開工廠,修鐵路,選人才,熱熱鬧鬧,大武漢的格局就此形成。

張之洞在武漢

漢陽鐵廠是湖北有名的大型鋼鐵企業,是今天武漢鋼廠的前身。漢陽鐵廠是張之洞在1890年創辦的,3年後建成投產,是中國第一家官辦鋼鐵企業。漢陽鐵廠下轄許多分廠,有資料可查的就有生鐵廠、貝色麻鋼廠、西門士鋼廠、鋼軌廠、鐵貨廠、熟鐵廠、機器廠、鑄鐵廠、打鐵廠和造魚片鉤釘廠等。

漢陽鐵廠

由於技術、設備、資金及思想觀念所限,漢陽鐵廠創辦之初也走了不少彎路,經歷了一些磨難。1896年,鐵廠改製為官督商辦,在資金上向德國、日本等國外銀行借貸。至此,漢陽鐵廠共有鍊鐵爐3座、鍊鋼爐6座,年產生鐵8萬噸,鋼4萬噸,鋼軌2萬多噸,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

張之洞塑像

1908年,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江西萍鄉煤礦三家企業合併,成立“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這就是晚清民國年間有名的漢冶萍公司。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為保護民族工業,將漢陽鐵廠遷往重慶大渡口,所遺設備、廠房等被日本人佔領,抗戰後被國民政府回收,又恢復確立了官辦體制。


民國年間那些事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後,清朝有權勢的官員眼看清朝的頹勢,明白西方堅船利炮的厲害之後,就主張學習西方文化及先進的技術用來中興,他們也因此稱為“洋務派”。於是在古老的中國大地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不過洋務運動前期的目標是為了“自強”,所以興辦了一大批軍事工業,可後面他們發現財政很困難,就提出“求富”的口號,張之洞的漢陽鐵廠就應運而生了。


張香帥的漢陽鐵廠是是當時中國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漢陽鐵廠的建立,宣告了中國鋼鐵工業的起步,而這也被西方視為中國覺醒的標誌。雖說張香帥的漢陽鐵廠起點高,不過因為計劃不周,漢陽鐵廠所購設備不適於煉製大冶鐵礦提供的含磷較高的礦砂,所鍊鋼料不符合鐵路鋼軌的要求,這就使鋼鐵生產陷入困境,有看過《走向共和》的人想必對這一幕不陌生,當時張香帥的局面十分被動,於是漢陽鐵廠被迫在1896年4月改為官督商辦企業,以此引進民間資本進行生產。漢陽鐵廠為了解決材料和設備問題,還在1898年開發江西萍鄉煤礦,並用馬丁爐改造全廠冶煉設備,以製造鋼軌。但因改造耗資巨大,漢陽鐵廠不得不向德國資本求貸,還在1899年與日本簽訂“煤焦鐵礦石互售合同”。


到辛亥革命前,漢陽鐵廠有鍊鐵爐3座,鍊鋼爐6座,年產生鐵約8萬噸,鋼近4萬噸,鋼軌2萬餘噸 。抗日戰爭時期 ,漢陽鐵廠部分冶煉設備內遷重慶,漢陽鐵廠被日軍侵佔。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收,作為敵偽產業清理結束,至此漢陽鐵廠就退出了它的歷史舞臺。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歷史百家爭鳴


漢陽鐵廠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張之洞先生創建的。關於張之洞創建漢陽鐵廠的始末,在我的頭條號文章《被尊稱為“武漢城市之父”的他,建設了亞洲當時最大的鋼鐵廠》中有,感興趣可以去看下,這裡簡單再寫下。

為什麼創建漢陽鐵廠

中法戰爭期間,清廷把主戰派領袖人物張之洞從山西調任到廣州擔任兩廣總督。在與法軍鬥爭中,張之洞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籌措糧餉物資。中法戰爭結束後,張之洞絲毫沒有放鬆,法軍的堅船利炮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張之洞著手準備在廣州大幹一場。1889年張之洞上奏清廷,陳述建設鐵廠的利害關係。獲得清廷許可後,他立即聯繫清廷派駐英國的大使,購買英國鍊鐵技術和設備。然而,購買的設備還在從英國運回來的船上,1889年8月,清廷一紙調令,將張之洞由兩廣總督調配到武漢,任湖廣總督(總管湖北和湖南)。張之洞到達湖廣省後,廣東鋼鐵廠計劃取消,清廷將鋼鐵廠放在了漢陽。

也就是說,張之洞創建漢陽鐵廠的目的,就是想振興中國軍事和工業。

考慮不周導致嚴重虧損

漢陽鐵廠期初投產運營時,確實被詬病為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但是後來在實業家盛宣懷手中,又重新煥發了生機。自建成投產到1911年,漢陽鐵廠一直是中國唯一的鋼鐵生產基地,產品甚至一度遠銷美洲和澳洲。

初期經營不善主要兩個原因:一是買錯鍊鐵設備,張之洞當時急於求成,拒絕了英國人先檢驗鐵礦石成分,根據鐵礦石成分決定用哪種熔鐵爐的意見,要求從快,結果購回的是適用酸性法的熔鐵爐,而漢陽鐵廠所用的大冶鐵礦的鐵礦石含磷比例高,用買回來的酸性法熔鐵爐煉出的鐵非常脆,容易折斷,無法滿足鐵路鋼軌的要求;二是選址問題,漢陽鐵廠遠離煤礦和鐵礦,投產之時,張之洞沒有能夠在武漢附近找到合適的煤礦,不得不花費巨資從洋人手裡和遙遠的天津開平煤礦購買焦煤。由於運輸條件有限、路途遙遠,焦炭供應不足,無法滿足漢陽鐵廠的生產需求。

在技術不過關、焦煤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漢陽鐵廠確實經營不善。從1894年5月鐵廠開工到1895年10月將近18個月的時間裡,漢陽鐵廠生產了生鐵5660餘噸,相當於鐵廠兩座熔鐵爐兩個月的生產能力。盛宣懷接手後,經過積極努力,解決了焦煤來源問題,對全廠進行技術改造和擴建,漢陽鐵廠逐漸走出困境,出現生機。但回望歷史,我們必須看到,張之洞是在一窮二白、缺乏技術和資金的情況下,憑著個人的熱情、毅力、執著和權威,把漢陽鐵廠從無到有締造出來,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作為漢陽鐵廠的全面操盤手,張之洞理應受到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