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成吉思汗打仗最愛屠城,但總會放過三種人,這使蒙古大軍所向無敵

成吉思汗是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蒙古帝國的締造者。同時也是一個冷酷無情的統治者。他在一生的南征北戰中,率領蒙古鐵騎先統一蒙古,之後又席捲了中亞、東歐等地,所到之處也創造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暴行。因為蒙古大軍人數並不多,只有15~20萬,為保證所到之處易於統治,成吉思汗往往會選擇的屠城。據歷史學家粗略統計,死在成吉思汗手中的百姓,至少在3000萬以上。雖然成吉思汗打仗最愛屠城,但每次總會放過數千人,而這些人主要分為三種。

成吉思汗打仗最愛屠城,但總會放過三種人,這使蒙古大軍所向無敵

第一種人是工匠

成吉思汗在剛開始打仗的時候,發現蒙古軍人甲不堅,刀不利,而軍隊大多以騎兵為主,如果面對高大的城牆,是無論如何都衝不過去的。1212年,成吉思汗攻打金國,面對敵方高大城牆,就是望城興嘆。經過幾次慘痛的教訓後,成吉思汗痛定思痛,決定在屠城前,先篩選出有手藝的工匠,讓他們幫助自己製造精良的攻城武器。後來強大的投石器、火弩等攻城武器加入到蒙古大軍的行列。從此以後,城牆再也不能阻止蒙古鐵騎。例如蒙古人在攻打波斯大城——尼沙普然時,成吉思汗就命令工匠在數天之內製造了弩機3000,拋石機30,火焰放射器700,雲梯400,如此精良的裝備,加上蒙古鐵騎,尼沙普然很快被拿下,此戰中成吉思汗的女婿脫忽察兒戰死。為了報復,成吉思汗允許自己女兒親自帶人屠城,為丈夫報仇。然而成吉思汗仍特意交代女兒,工匠人決不能殺!因此在此戰中有174萬人不幸喪命,但4000工匠的性命卻被保留了下來。

成吉思汗打仗最愛屠城,但總會放過三種人,這使蒙古大軍所向無敵

第二種人是充當炮灰的

成吉思汗雖然沒有受過教育讀過兵書,但他從實戰中明白了戰爭的殘酷,也總結了作戰經驗。他深刻知道蒙古人數量不多,經不起嚴重的傷亡,因此在攻城略地中,他往往會選用各種方法,減少自己的損失。首先他在攻下一座城池後,會先赦免一大批平民,在其中找出年輕力壯的,之後把剩餘的老幼病殘全部殺掉。倖存下來的人強迫他們搬運輜重、挖掘防禦工事,之後驅趕他們前往下一座城池,而這些人也被蒙古人稱為籤軍。攻城時,這些人就是蒙古人的人體盾牌、當做墊腳石扔進護城河或戰壕。若這些籤軍受傷或不管用了,蒙古人會毫不留情地將他們殺害。正是在這些人的幫助下,才能使蒙古大軍損失甚微。

成吉思汗打仗最愛屠城,但總會放過三種人,這使蒙古大軍所向無敵

第三種人是散播謠言製造恐慌的人

成吉思汗不僅是個軍事家,還是個有名的政治家。他深刻的明白“不戰而屈人之兵”、“攻城為下”的道理。而要想不用征戰就拿下城池,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散播謠言製造恐慌的人,讓他們瓦解敵人的信心,因此成吉思汗每征服一個城市,在俘獲大批俘虜的同時,會故意網開一面,放跑一些人。這些逃跑的人就成為了成吉思汗的“信使”,他們會向還未被征服城池的民眾講述成吉思汗勇士們近乎超自然的力量,以及所造成的的空前恐怖。這些謠言從我國傳到中亞,東歐等地,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中亞學者伊本·阿西爾就曾經哀嘆道:“哎呀!我寧願我的母親沒有生我,或者我已經死去,我不再想面對那些韃靼人恐怖。”因此,當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到達這些城池,這些城池會選擇不戰而降,因為蒙古人許諾,只要不進行抵抗,就不會屠城。雖然蒙古人常常食言,但是很多城池的守衛者早已沒有了抵抗到底的信心。

如果大家喜歡我的寫作風格,可以關注我的今日頭條賬號“清談點點滴滴”,每天為您送上一篇不一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